第六节 五代、宋、辽、金之实物(1 / 1)

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 4204 字 8天前

自五代、宋以后实物存者渐多,依其结构,可分为木构、砖石塔幢及其他三类分别叙述之。就年代言,辽与北宋约略同时,金则略当南宋而短,故所举各例,但以年代为序,不分南北畛域也。但就地方特征言,则凡边疆地带去文化中心愈远则其所受文化新兴影响愈迟。当宋之世,虽在战争上屡败于辽、金,而在文化上则辽、金节节俯首于汉族。文物艺术之动向,唯宋是瞻。自实物观之,同时代之遗物,凡边陲所见胥保存前期特征较多焉。

一、木构

(一)正定县文庙大成殿(222) 河北正定县文庙大成殿平面广五间,深三间,由柱四列构成。单檐九脊顶,斗拱雄伟,檐出如翼。斗拱双杪偷心,第二跳跳头施令拱,与耍头相交。斗拱但施于柱头,无补间铺作;其转角铺作后尾出华拱四跳,全部偷心,其第四跳与抹角枋一足材相交,至为简洁。内柱之上,以大斗承四缘袱,栿上更施驼峰以接受平梁。平梁之上侏儒柱瘦小,而挟以粗壮之叉手,以承脊榑。殿建造年代,文献无可征;文庙则明洪武间建,而殿则绝非明构,殆就原有寺观改建者,而大成殿乃原有之大殿也,以殿结构之简洁,斗拱权衡之硕大,可能为五代或宋初所建。

(二)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223) 在河北蓟县城内。寺建于辽圣宗统和二年(宋太祖雍熙元年,984年),规模颇为宏大。寺历代屡经重修,清代且以寺东部改建行宫,致现存殿宇唯山门与观音阁为原构。

1. 观音阁(至) 上下两主层,并平坐一层,共为三层。凡熟悉敦煌壁画中殿宇之形状者,无不一见而感觉二者之相似者也。阁平面长方形,广五间,深四间,柱之分配为内外二周。阁正中为坛,上立十一面观音塑像;阁层层绕像构建,中层至像股,上层楼板中留六角井至像胸部,下层外檐柱头施四杪重拱铺作,隔跳偷心,仅于第二跳施重拱,第四跳施令拱承替木。第三跳华拱则后尾延长为乳栿,以交于内柱铺作之上。补间则仅在柱头枋隐出重拱形,不出跳。内柱较外柱高一跳,铺作双杪重拱以承中层像阁道;其第二跳华拱后尾,即外檐第三跳华拱后尾所延长而成之乳栿也。内柱铺作之上叉立平坐童柱。

第二层为平坐层,介于上、下两主层间,如“亭子间”然。其外柱不与下檐柱相直,而略退入,柱头铺作出三杪,内柱则叉立于下层斗拱之上,即所谓“叉柱造”者是,其柱头铺作出两杪。以承上层楼板绕像胸之六角井口。井口之四斜面,以驼峰承补间铺作(、)。

上层九脊顶,外柱用双杪双下昂铺作,其第一及第三跳偷心。第二跳华拱后尾为乳栿,昂尾压于草乳栿之下。内柱华拱四杪,亦以第二跳后尾为乳栿。其第四跳上承四椽栿,以承斗八藻井。

阁所用斗拱与佛光寺大殿相似之点甚多,但所用梁栿均为直梁,而非月梁。除佛光寺大殿外,此阁与山门乃国内现存最古之木构,年代较佛光寺大殿后一百二十七年。十一面观音像高约十六米,为国内最大之塑像,与两侧胁侍菩萨像均为辽代原塑,富于唐末作风。

2. 山门(至) 在观音阁之前,广三间,深两间,单层四注顶。其与敦煌壁画中建筑之相似,亦极显著,其平面长方形,前后共用柱三列,柱头铺作出双杪,第一跳华拱偷心,第二跳跳头施令拱,后尾亦出双杪偷心,以承檐栿。檐栿中段则由中柱上双杪铺作承托,其补间铺作,以短柱立于阑额上,外出华拱两跳,以承橑檐榑;内出四跳,以承下平榑。其转角铺作后尾亦出华拱五跳,以承两面下平榑之相交点,山门不施平暗,即《营造法式》所谓“彻上露明造”者,故所有梁架斗拱,结构毕露,条理井然。檐栿之上,以斗拱支撑平梁;平梁上立侏儒柱及叉手以承脊榑。在结构方面言,此山门实为运用斗拱至最高艺术标准之精品。山门四注屋顶,正脊两端之鸱吻两尾翘转向内,为五代宋初特有之作风。大同华严寺辽重熙七年薄伽教藏内壁藏之鸱吻形制亦与此完全相同。

(三)永寿寺雨华宫(224)(225) 在山西榆次县(今榆次区)源涡村。殿建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深广各三间,平面正方形;其内柱仅有前两柱,故其横断面成为《营造法式》所谓“六架椽屋,乳栿对四椽栿,用三柱”之制,其内柱以前之面积则作为殿之前廊。斗拱单杪单昂。华拱跳头偷心,后出承栿,其昂头施令拱,与昂嘴形耍头相交。昂尾则压于上一架梁头之下,结构至为简洁合理。此殿亦无平暗,彻上露明造,无草栿。梁栿均为直梁,各架以驼峰及斗拱支撑。屋盖为九脊顶,即清式所谓歇山者,其各缝梁架间用襻间相互联络支撑,全部遂成为富有机能之构架。此殿屋脊用瓦叠砌而成,有显著之生起。脊端鸱吻颇瘦高,可能为当时原物。

(四)大奉国寺大殿(226)(227) 在辽宁义县。建于辽太平元年(1021年)。广九间,单层四注顶,盖辽代佛殿之最大者也,其外檐斗拱双杪双下昂,隔跳偷心重拱造,其特可注意者,转角铺作于角栌之旁,在正侧两面,各加“附角斗”,别加铺作一缝,如《法式》所谓平坐缠柱造之制。其补间铺作亦出双杪双下昂,与柱头铺作相埒。内部梁架尚保存原画彩画,卷草、飞仙等,亦实物中所罕见也。

(五)佛光寺文殊殿(228)(229)(至) 在山西五台县豆村附近,殿建立确实年代无可考(230),揆之形制,似属宋初。其平面广七间,深四间。因内柱之减少,增加内额之净跨,而产生特殊之构架,为此殿之最大特征,内柱计两列,均仅二柱。前一列二柱将殿内长度分为中段三间,左右段各二间之距离。后一列二柱则仅立于当心间平柱地位,左右则各为三间之长距离,盖减少内柱,可以增大内部无阻碍物之净面积也。此长达三间(约十三米)之净跨上,须施长内额以承梁架两缝。但因额力不足,于是工师于内额之下约一米处更施类似由额之辅额一道。主额与辅额之间以枋、短柱、合(左木右泴)、斜柱等联络,形成略似近代Truss(桁架)之构架,至为特殊。在设计及功用上虽不能称为成功之作,然在现存实物中,仅此一孤例(231),亦可贵也,殿悬山造,宋代实物中所不常见,檐下斗拱,除正面出跳外,并出四十五度之斜拱。

(六)正定隆兴寺(232) 河北正定县隆兴寺,本隋之龙藏寺,而龙藏寺碑,素为金石书法家所珍爱者,至今仍屹立寺中焉。寺于宋初曾经太祖敕重建,铸四十二臂观音七十三尺金铜像,覆以大悲阁。清乾隆间,毁寺西部建立行宫,其后让归天主教建立教堂。然寺现存中线上主要建筑则尚多宋代遗构,乾隆建立行宫时,曾大修殿宇,然其重修,唯知遵从清《工程做法则例》,对于古构之特征视若无睹,对于仿古或复原状方面未尝作丝毫之努力或尝试,故在一建筑物中宋、清部分虽相互混构,而区分划然不乱,其山门及大悲阁及阁两侧之集庆阁御书楼皆为此类不同时代特征之混合产品,阁前右侧之转轮藏殿及前面正中之摩尼殿,则保存原状较多。

1. 摩尼殿 在大悲阁之前。殿建立确实年代无可考,揆之形制并文献间接反证,当为宋初创建(233)。殿平面近正方形,广七间,深六间,其四面各出抱厦一座。其外观为重檐九脊殿,四面抱厦各以山面向前,在立体上由若干单位层叠联络而成,富有趣致,此盖唐、宋以前所常用,屡见于当时图画,至明、清以后,而逐渐失传之制也。摩尼殿斗拱,上下檐均为单杪单昂偷心造,但耍头斫作昂嘴形,且微斜向下,故所呈现象,有类单杪重昂者。补间铺作出斜拱,略如佛光寺文殊殿所见,故在视觉上,其着重似不在柱头铺作,而反在补间矣。

2. 转轮藏殿(至) 在摩尼殿之后,与慈氏阁相对立于大悲阁之前。殿平面三间正方形,前出雨搭,实为一重层之阁。其下层偏前安转轮藏一,故两前内柱间之距离须略加宽,以容转轮藏。上层无雨搭,四周有平坐;上檐之下,另有腰檐一周;顶为九脊顶。上层梁梁架因前后做法不同,遂用大叉手,成一简单之truss。其他榑枋、襻间、绰幕、驼峰等,交相卯接,条理不紊,毫不牵强,实为梁架结构中之上乘。其上檐斗拱,耍头亦斫作昂嘴形;其上另出蚂蚱头,与替木相交,揆其形制,与晋祠大殿颇有相似之处,盖或亦北宋中叶所建耶。

殿下层中央之转轮藏,为一八角形旋转书架,中有立轴,为藏旋转之中心,其经屉以上,作成重檐状,下檐八角,上檐圆,下檐斗拱出双昂三下昂,上出椽及飞椽、角梁等,一如《营造法式》之制;上檐出五杪重拱计心,其上不用椽,仅用雁翅版,上施山华蕉叶,为宋初原物无疑,今经屉部分已全毁。

(七)晋祠正殿献殿及飞梁(234) 晋祠在山西太原西南,为并垣名胜,清泉出之,其地风景清幽,颇多山林自然之趣。有圣母庙,其正殿、殿前鱼沼,及其上飞梁,沼前献殿,并献殿前之金人台,合成一组,为布置之中坚。

1. 正殿 志称殿建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就形制论,当属可信。殿重檐九脊顶;平面广七间,深六间,殿身五间,周匝副阶,其前廊深两间,异常空敞。下檐斗拱,柱头铺作出平昂两跳,单拱计心造,其昴两层实以华拱而将外端斫作昂嘴形者,为后世常用之昂形华拱最早一例。其耍头作蚂蚱头形,其后尾为华拱两跳,以承乳栿。补间铺作单杪单下昂,与令拱相交之耍头亦斫作昂嘴状,故呈现单杪双下昂之现象,形制与正定摩尼殿极相似,盖宋初特征之一也。其后尾则出华拱三跳,昂尾斜上以承榑。上檐则柱头铺作为双杪单下昂,第一跳偷心,但跳头施翼形拱。第二、三两跳均施单拱。耍头出作昂嘴形,昂后尾压于栿下。补间铺作则为单杪重昂,其昂乃平置之假昂,其耍头则作蚂蚱头形。此用真昂与假昂之两种斗拱,在上下两檐适互调其位置,可谓穷极技巧者矣。此殿角柱生起颇为显著,而以上檐柱为尤甚。

2. 献殿 小殿三间,九脊顶,四周不筑墙壁,第于栏墙上安叉子,如凉亭然。其斗拱与正殿下檐斗拱几完全相同,全部所呈现象颇为灵巧豪放。

3. 飞梁 正殿与献殿之间,方池曰“鱼沼”,其上架平面“十”字形之桥,曰“飞梁”。在池中立方石柱若干,柱头以普拍枋联络,其上置大斗,斗上施“十”字相交之拱,以承桥之承重梁,此即古所谓石柱桥也。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属可贵,此桥年代殆亦与两殿同时(235)。

(八)广济寺三大士殿(236) 在河北宝坻县(今天津市宝坻区)城内。殿建于辽太平五年(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殿单层四注顶,平面长方形,广五间,深四间。其内柱之前面当心间两柱,向后退入半间,以曾广殿内前部地位;因而其上梁架与次间缝柱上之梁架异其结构,而产生富有趣味之变花。外檐斗拱双杪重拱计心造,其后尾两跳偷心,以承梁,梁之外端则斫作耍头,与令拱相交。补间铺作亦出双杪以短柱支托大斗,立于普拍枋上。其后尾则四跳偷心以承榑。如独乐寺山门之制。殿内“彻上露明造”,各层梁架均以斗拱承托,各缝梁架间以襻间牵引联络,条理井然。屋顶正脊两端,鸱吻颇高而直,略近长方形,垂脊仙人及蹲兽,均有为辽代原物之可能,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像,相传为元刘銮塑。河北新城县(今保定高碑店市)开善寺大殿(237)(238),规模、结构均与此殿相似,殆亦同时期物也。

(九)华严寺薄伽教藏及海会殿(239) 寺在山西大同县城西门内,为辽代巨刹。现存殿宇分为两组,俗称上寺、下寺。其下寺薄伽教藏及海会殿为两寺中最古之建筑。

1. 薄伽教藏 为寺藏经之殿,建于辽重熙七年(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广五间,深四间,单层九脊顶,立于高台之上。柱之分配,作内外两周,无不规则处。外檐斗拱出双杪,大致与宝坻三大士殿相同。内柱上斗拱则出三杪以承四椽栿,其上为平棊及藻井。藻井简单,并未施斗拱,其平棊或正方或长方,如《营造法式》之制,殿顶坡度举高不及前后撩枋间距离四分之一,在辽、金现存诸例中,此殿为坡度最低者。正脊鸱尾,内缘颇直,而外缘颇方,疑为金代重修时所置。殿内彩画大部分尚为辽代原样式,与《营造法式》及奉国寺大殿多有相同者。殿内塑像大小佛、菩萨、金刚等三十一尊,为辽代原塑,颇精美。殿内沿左右及后墙皆置经橱,立于须弥座上,橱上出腰檐,上为楼阁形之佛龛。全部佛龛之建筑部分,为当时建筑之真实小模型,即《营造法式》所谓天宫楼阁壁藏者,足为研究当时建筑形制之借鉴。其鸱吻形制与独乐寺山门鸱吻完全相同,尤为罕贵之辽代遗物。

2. 海会殿 殿在薄伽教藏之前左侧,殿广五间,深四间。单层,悬山顶,其建造年代,宜与教藏同时。外檐斗拱仅出华拱一跳,但栌斗口内另施类似替木之半拱一层,为前此所不见。其梁架颇简单,即《营造法式》所谓“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者是。

(十)善化寺大雄宝殿及普贤阁(240) 寺在大同县南门内,亦为辽金巨刹,虽已部分残塌,尚保存原有规模。其中主要殿阁,现存者尚有大雄宝殿及普贤阁,为辽代建筑,三圣殿及山门则金建也。

1. 大雄宝殿(至) 广七间,深五间,单檐四注顶,阶基甚崇高,其内柱之分布,中间四缝省去老檐柱与后金柱,故内外槽之修广,均得其度。其外檐斗拱出双杪,计心重拱造;转角铺作以附角栌斗,加铺作一缝。其补间铺作以驼峰置于普拍枋上以承栌斗;梢间者,第一跳跳头仅施翼形拱;当心间者则栌斗上出约成六十度相交之斜拱两跳,而无正出之华拱;次间则前面正角及斜华拱相交,后尾则以华拱五跳承下平榑,斗拱形制,各因地位而异其结构,形颇繁杂,尤以补间铺作为甚焉。

2. 普贤阁 在大雄宝殿前之西侧,为平面正方形之重层小阁。两檐及平坐斗拱均为双杪,但在第一跳跳头各层略有区别。下层跳头仅施翼形拱,平坐则施单拱,上檐则施重拱。故同为双杪,而在横拱之施用上,可区别轻重也,屋顶为九脊顶,两际于丁栿上别施阑头栿以承侏儒柱及叉手。此阁与大雄宝殿盖均辽中叶所建也。

(十一)佛宫寺释迦木塔(241)(242) 在山西应县城内,塔立于寺山门之内。大殿之前,中线之上,为全寺之中心建筑。辽清宁二年(宋仁宋嘉祐元年,1056年)建,为国内现存最古木塔,塔平面八角形,高五层,全部木构,下为阶基,上立铁刹,全高约六十七米,塔身构架,以内外两周柱为主,其第一层于塔身之外,更加周匝副阶,形成第一层重檐之制。以上四层均下为平坐,上出檐,层层相叠。最上层檐合为八角攒尖顶,其上立铁刹。内外柱之上均施斗拱。上承乳栿以相固济,其上更施草栿,每层之平坐柱即立于下一层之草栿上。内周各层柱,均微侧脚,下四层均上下中线相直,顶层乃退入少许。外檐柱则各层平坐柱均较下一层檐柱微退入,促成塔全部向上递收之势。其外檐斗拱,副阶出双杪,偷心;第一、第二两层出双杪双下昂,如独乐寺观音阁上层檐所见;第三层三杪;第四层双杪;第五层半拱,承单杪。其补间铺作有以驼峰短柱承大斗者,有以斜拱相交者,如善化寺大殿及普贤阁所见。平坐铺作,第二、第三、第四三层均出三杪,第五层出双杪。内槽斗拱,一律出华拱四跳,跳头或施横拱或偷心不等。总计各层内外共有斗拱三十余种,胥视其地位功用之不同而异其结构及形制。塔最下层内外柱两周均甃以土墼墙。上四层外柱间,除四正面当心间辟门外,其余各间俱作木条编道抹灰墙,上四层内柱间无墙壁,但立叉子。塔顶刹以砖砌仰莲两层为坐,上又为铁仰莲一层,以承覆钵、相轮、宝盖、圆光等部分,各层佛像均为辽代原塑,颇精美。

(十二)万安寺后殿(243) 在山西太谷县(今太谷区)城内。小殿三间,九脊顶,其斗拱形制与晋祠圣母庙正殿极相似,当亦为天圣间物。

(十三)安禅寺前殿(244) 在山西太谷县城内。亦为三间,九脊小殿。其单杪斗拱至雄伟,亦为北宋初期木构。

(十四)开元寺三殿(245) 寺在河北省易县城内东北隅,主要建筑有毗卢、观音、药师三殿。东西横列,其配列法颇为奇特。寺创于唐开元间,现存三殿当为辽末乾统五年(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所重修。

1. 毗卢殿 殿在寺中线上,平面三间正方形,单檐九脊顶。外檐斗拱双杪重拱计心,次间补间铺作与转角铺作相连,成为缠柱造。斗拱后尾一律偷心。殿内斗八藻井,下部排列斗拱,上部则于阳马之间,以小支条,配列菱形格,当为辽代原物。檐柱及榑,断面皆近于八角形,至为奇特。

2. 观音殿 在毗卢殿之东,平面三间正方,单檐九脊,如毗卢殿而略低小;结构亦较简单。斗拱在栌斗口内施替木以承华拱一跳,如华严寺海会殿及佛宫寺木塔顶层所见。盖当时较简单斗拱之惯用方法也。此殿柱榑亦近八角形,如毗卢殿。

3. 药师殿 在毗卢殿之西,广三间梁二间单檐四阿顶。外檐斗拱双杪偷心,跳头仅施替木,无令拱,每间用补间铺作一朵。其柱头铺作承梁栿,而补间铺作后尾仅承平棊藻井,两者荷载截然分划,不相淆乱为仅有之孤例。

(十五)净土寺大雄宝殿(246) 山西应县城内。建于金天会二年(1124年)。殿三间单檐九脊顶。斗拱单昂每间补间铺作两朵。其普拍枋广厚与阑额同,与善化寺三圣殿山门相似之点极多。然就柱高与斗拱之关系言,则此殿斗拱之比例较为雄大也。

(十六)少林寺初祖庵大殿(247)(至) 寺在河南登封县嵩山,为我国著名古刹。庵在寺西北约二里许,殿为近正方形之三间小殿、单檐九脊顶,建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在时间与空间上为与《营造法式》最接近之实物。殿内外诸柱皆八角石柱。后内柱向后移约一架以安佛座。檐柱有显著之生起,阑额至角出头斫作(左木右沓)头,其上未施普拍枋。外檐斗拱单杪单下昂,重拱计心造,其转角铺作与柱头铺作俱作圆栌斗,补间铺作用讹角栌斗。其令拱位置较第一跳慢拱略低,均《营造法式》之定制也。殿前踏道中间夹入垂带石一列,殆即明、清殿陛御路之前身。殿檐柱雕卷草式荷渠,内杂饰人物、飞禽之类;内柱浮雕神王,墙护脚雕云水鱼龙等;佛座下龟脚及束腰所饰卷草文,均极精美。

(十七)善化寺三圣殿及山门(248) 大同善化寺,除大雄宝殿及普贤阁为辽建外,尚有三圣殿及山门,均金天会六年至皇统三年(1128—1143年)重修时所建也。

1. 三圣殿 位于大雄宝殿之前,山门之后。平面长方形,广五间,深四间,单檐四阿顶,内柱共八,四为主柱,四为辅柱,其当心间两主柱,置于后面第三榑缝下,为内柱通常位置,其上前为六椽栿,直达前檐柱,其后则为乳栿。次间缝两主柱则向前移一榑缝分位,前为五椽栿,后为三椽栿。柱与袱相交处辅以庞大之合(左木右沓),至为雄伟,外檐斗拱出单杪,双下昂,重拱计心造,其柱头辅作,华拱第一跳直接承托六椽栿,昂嘴遂成插昂,补间铺作则昂尾挑起承榑及襻间;当心间者且跳头施斜拱,成为复杂笨拙之组合。转角铺作于角斗两侧安附角枓,每面添出铺作一缝为缠柱造。柱头之间,阑额之上,安普拍枋,甚为淳厚,其下更加由额一道,异于古制。此殿屋顶举高适当前后橑檐枋间距离之三分之一,与法式规定大致符合。

2. 山门 在三圣殿之前,为善化寺之正门。门广五间,深两间,单檐四阿,正中为出入孔道。其柱之分配为前后檐柱及中柱各一列,共十八柱。外檐斗拱,单杪单昂,后尾两杪;中柱斗拱亦双杪。内外柱头铺作之间,于第二跳华拱之上承月梁形乳袱。乳袱以上,不用平梁,而用搭牵,前后相对,转角铺作亦用附角斗,多出铺作一缝。阑额之上,亦用普拍枋,广厚同阑额。

(十八)华严寺大雄宝殿(249) 即大同上寺之大殿也,建于金天眷三年(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殿广九间深五间。单檐四阿。其内柱之分配,左右二尽间者与两山檐柱相对并列,居中七间六缝,则前后各仅二柱,故其断面遂成为前后各三椽栿,中间四椽栿之配合、外檐斗拱双杪重拱计心造。柱头铺作后尾出两杪以承梁乳袱;补间铺作后尾则出四杪,以承平棊。转角铺作两侧加附角斗,出铺作一缝,为缠柱造。其当心间补间铺作一朵,仅用两斜拱出跳无正华拱;梢间则正华拱外,又加以斜拱,殿正面当心间及左右梢间各设门。两门之间仍甃以砖壁,权衡适当悦目,门额之上为格子窗,下为门,饰以壶门牙子,门颊两侧,施腰串,上下俱装板。门扉每扇具门钉七列,列各九枚。全部形制古朴,在宋辽金之遗物中,此殿门实为难得之原物。

(十九)奉仙观大殿(250) 在河南济源县(今济源区)城西北二里,其大殿广五间深三间半,单檐“不厦两头造”,但前坡短而后坡长。檐柱用八角石柱,阑额狭而高,上无普拍枋。外檐前面斗拱单杪单昂重拱计心造,与少林寺初祖庵斗拱极相似,殿内内柱仅二根,前四椽栿,后三椽栿,山面丁栿,皆交于此柱之上,故屋顶重量,大部分集中于此二柱;其手法豪放,运思奇特,至为罕见。殿之年代文献无可考,揆之形制,当属金初。

(二十)玄妙观三清殿(251)(至) 在江苏吴县(今姑苏区)城中央。殿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为江南现存最古木构(252)。平面广九间深六间重檐九脊顶。其柱之分布,最为规则,无缺减变动者,内外柱共七列,列十柱,共七十柱。殿之斗拱,下檐单昂,柱头铺作昂嘴,事实上为华拱之延长,其上承月梁,梁头出为耍头,斫成霸王拳状。其补间铺作昂尾挑起,以承下平榑下令拱。上檐斗拱则柱头补间均为双杪双昂,但其昂仅为华拱前端雕出假昂形,其后无昂尾挑起之杠杆作用。至于上檐内槽斗拱,双杪之上,前后对施上昂,为唯一孤例,至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