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动物门(Mollusca)作为无脊椎动物中的第二大门类,其物种数量是非常多的,仅次于节肢动物。与节肢动物不同的是,软体动物的身体是不分节的。一般的软体动物有头部和足部以及内脏团与外套膜,不同的软体动物足部有不同的功能和形态:腹足纲的足比较平滑,这有利于它们在地上爬行,比如蜗牛;有的头足类动物,因捕食需要足会特化成腕,比如乌贼;有的双壳类动物足部有足丝,可以帮助它们附着在岩石上,比如贝类;等等。软体动物形态多样,有的有壳,有的没壳,不过它们都拥有柔软的身体。软体动物栖境有差异,有在陆地上生活的,也有在大海或淡水里生活的。软体动物食性多样,大多数双壳类是滤食性动物;大多数头足类动物食肉;而腹足纲的动物有的植食,有的腐食,有的肉食。

头足纲

头足纲(Cephalopoda)动物左右对称,头部比较发达,视知觉和神经系统发展得好,包含无脊椎动物中最聪明的一些动物。它们食肉,动作敏捷,能在水中做快速移动。有的头足类动物身上有可以用来变色的特殊色素细胞,它们以此来传递感情和伪装。头足类的动物有足特化而成的腕,部分种类,比如乌贼,拥有两条可以自由伸缩、有着吸盘的触腕,章鱼则拥有8条都含吸盘的触腕,这些吸盘可以帮助它们捕捉食物。头足类的动物还拥有一个由足特化来的漏斗,可以用来排水或排泄,有的种类还能从漏斗处排出墨汁。绝大部分的头足类动物已经没有外壳了,仅有一小部分身上还有贝壳,比如鹦鹉螺。

真蛸 Octopus vulgaris

◆ 章鱼科 触腕长 1.5~3米

真蛸又名“普通章鱼”,这种大型软体动物自头部伸出8条腕,每条强有力的腕上都有吸盘,可以用来捕猎和移动,神经系统发达,被认为是“无脊椎动物中最聪明的一种”,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拥有长期和短期的记忆。真蛸的皮肤里含有一种可以瞬间改变体色的特殊色素,不仅可以自保,还可以用来表达情感。当它遇到危险时可以喷出具有迷惑性的墨汁,必要时它还能断腕自保,且伤腕能重新长好。真蛸的眼睛突出,视觉优秀,柔软的身体能从狭缝中穿过,拥有角质喙,喜欢吃甲壳类动物。真蛸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海域。

腹足纲

腹足纲(Gastropoda)动物的足和腹在一起,它们可以用腹足进行吸附,固定住自己,也可以用腹足来行走。很多陆生的蜗牛和蛞蝓爬行过的地方还会留下黏液。绝大多数的腹足类动物拥有贝壳,贝壳形态多样,需要时可以保护缩进来的身体。不过,有的种类,比如蛞蝓这种腹足类动物是没有壳的。腹足类动物通常有个发达的头部,头上有触角和眼。它们还拥有像砂纸一样的齿舌,可以用来刮擦和研磨食物,食性广,有的植食,有的肉食,部分腐食。腹足纲作为软体动物中种类数量最多的一纲,其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在海洋中、淡水里以及陆地上都能发现它们的踪迹。

普通帽贝 Patella vulgate

◆ 帽贝科 体长3~5厘米

帽贝拥有一个圆锥形的壳,它们的足十分强劲有力,可以牢牢吸附在岩石上。当水位变低时,它们会在一个和自己壳形大小差不多的岩石低洼处休息;当水位变高时,它们就会四处活动,找寻藻类食物。普通帽贝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东北部。

蚯蚓锥螺??Vermicularia spirata

◆ 锥螺科 体长2.5~16厘米

蚯蚓锥螺的贝壳细长,顶部部分密集螺旋盘绕。它的壳口薄,一般生活在泥沙中,雄性会自由活动,将自己埋在海绵体中发育成体形较大的静止的雌性。蚯蚓锥螺是滤食性动物,分布在加勒比海区。

延管螺 Magilus antiquus Montfort

◆ 延管螺科 体长约15厘米

这种喜欢栖息在珊瑚礁上的螺有着管状的壳,灰白色的壳上有皱纹,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至太平洋海域。

猫眼蝾螺 Turbo petholatus

◆ 蝾螺科 壳径约7厘米

这种蝾螺的口盖颜色是猫眼似的蓝绿色,壳口呈黄绿色或黄色,壳表面花纹丰富,草食性,取食海藻,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

海蜗牛 Janthina janthina

它们的足部可以分泌一种黏液,这种黏液可以形成气囊。它们的壳比较薄,很轻。海蜗牛可以借助气囊浮游在海洋中,它们以刺胞动物为食,主要生活在热带海洋中。

海兔科 Aplysiidae

海兔科是无楯目(Anaspidea)下的一科,海兔有一对大触角,它们立在那儿看上去很像兔子的耳朵,因此得名。成体有内壳,翼足发达可游泳。有的海兔在遇到威胁时会喷射出墨汁,主要以海藻为食,雌雄同体,全球海域内几乎都有发现。

玉螺科 Naticidae

这一类螺常常用足来掘沙,然后穴居在沙里,部分螺层膨大使身体呈球状。它们食肉,取食双壳类动物,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沿海的沙质海滩能见到。

骨螺科??Muricidae

这种螺的壳造型多样,有的有结节,有的有长棘,等等。贝壳种类繁多,常被当作装饰品收藏。骨螺科分布范围广,多在浅海生活。它们有的取食多毛类动物,有的取食软体动物。

印度铅螺??Turbinella pyrum

◆ 拳螺科 体长13~18厘米

这种螺的壳比较厚重坚实,壳光滑,螺塔短,主要栖息在印度南部的浅海处。

蟹守螺科 Cerithiidae

这种螺层数多、高螺旋,形成很高的塔层,有椭圆形口盖,常躲在沙子里,行动缓慢,喜欢在沉积物富足的地方生活,分布范围很广。

阿拉伯长鼻螺??Tibia insulaechorab

◆ 凤螺科 体长12~22厘米

阿拉伯长鼻螺和其他凤螺科的螺一样,唇宽厚延展,有发达的双眼,壳近前端边缘有个锯齿状缺刻,方便眼睛去观察外界的变化。阿拉伯长鼻螺的壳盖有锯齿状边缘,可以用来自卫。阿拉伯长鼻螺取食藻类和有机碎屑,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

杨桃螺科 Harpidae

这种生活在沙土中的螺口盖退化或消失,螺塔低,壳口大,腹足强大,能用唾液消化蟹类,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

笋螺科??Terebridae

这种螺的壳是细长的,层数多,呈塔状。壳外表有很多丰富的图案,常藏身在沙土表层,肉食,取食蠕虫,广泛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

堂皇芋螺 Conus imperialis

◆ 芋螺科 体长约7.5厘米

这种螺一般栖息在印度洋至太平洋浅海区的岩礁底部,呈倒圆锥形,壳坚实。大多数的芋螺科动物是食肉的,它们有毒素,可以使猎物昏迷,取食小鱼、蠕虫或其他软体动物。

蛾螺科 Buccinidae

这种纺锤形的螺是种常见的海鲜,它们的外套膜中有特殊的结构,能够敏锐地感受到水中的化学物质,从而察觉到附近的猎物。它们的吻发达,部分捕食部分腐食,分布范围十分广泛。

笔螺科 Mitridae

这种螺在印度洋至大西洋海域是很常见的,壳形多样,常见的有纺锤形和圆锥形。有的种类壳的表面是平滑的,有的则布满格子状纹路,不具有口盖,肉食。

榧螺科 Olividae

这种螺表面有丰富的花纹,没有口盖。它们的肉叶会经常伸出来养护外壳表面,使得壳表面十分光滑,肉食,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域。

宝贝科 Cypraeidae

宝贝科又称“宝螺科”,其种类数量多,成体的螺旋部近乎消失。椭圆形的壳上花纹丰富,表面平滑有光泽,行动缓慢,多数有外触角,有时会伸展外套膜包住贝壳。宝贝科的分布范围很广。

双壳纲

双壳纲(Bivalvia)的动物体形差异大,小到6毫米的球蚬,大到1.4米的砗磲。所有的双壳类动物都是生活在水里的,大部分生活在海水中,少部分生活在淡水中。双壳类动物有的通过沉淀的方式取食,有的通过过滤的方式取食,一般对水质要求比较高,无法在污染严重的水中生活。双壳类动物拥有两片贝壳,贝壳之间由一个铰合部连接起来。当遇到危险时,它们能通过肌肉收缩将壳紧紧地闭合起来,从而保护自己柔软的肉体。双壳类动物活动方式多样,有的依靠肉足在沉积物中挖掘,有的依靠足丝牢牢吸附在硬物上,有的通过开合双壳进行游泳。

指状海笋 Pholas dactylus

◆ 海笋科 体长12~15厘米

这种海螂目(Myoida)动物喜欢穴居在木头或泥土中,指状海笋可以发出荧光,前方的壳像锉刀一样可以辅助挖掘,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东北部。

竹蛏 Solen strictus

这种帘蛤目(Veneroida)动物常常穴居,壳长而薄,有短的虹吸管,可以用来呼吸和摄食,主要取食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必要时也可以借助虹吸管喷射游泳。竹蛏分布广泛。

船蛆 Teredo navalis

◆ 船蛆科 体长1.5~2厘米

这种动物形似蠕虫,白色贝壳很小,位于身体前端,身体其余部分有薄薄的石灰质物质包裹,经常在木船上钻洞穴居,分布广泛。

蚶蜊科 Glycymerididae

这种双壳类动物和其他蚶目(Arcoida)类似,足退化,壳比较厚实,铰合部宽,略弯曲,闭壳肌强而有力,滤食,分布范围广。

斑点蛤蜊 Mactra maculata

◆ 蛤蜊科 体长36~48毫米

这种双壳类动物有发达的斧状足部,外套膜边缘有小触手,壳近四角形,分布广泛,多生活在潮间带或浅海的泥沙中。

鳞砗磲 Tridacna squamosa

◆ 砗磲科 体长30~40厘米

这种双壳类动物的壳上有一排排的鳞片状大肋,可以靠足丝进行附着,主要栖息在潮间带的珊瑚礁,取食浮游生物,还可以利用外套膜内的藻类生物进行光合作用,得到营养补给。鳞砗磲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

海菊蛤科??Spondylidae

这种动物的壳比较大,体色艳丽,外壳膜上有不规则的放射肋,有的品种外壳上还有刺状突起,多栖息在热带和亚热带浅水域的岩石或珊瑚礁上。

扇贝科 Pectinidae

扇贝的壳似扇子,大部分种类的壳表上有很多放射肋,有发达的足丝,闭壳肌发达,能利用双壳自由游动。有的种类在遇到危险时,还可以拍动双壳以喷射推进的方式进行逃避,分布范围广泛。

牡蛎科 Ostreidae

牡蛎这种经济贝类已经被很多国家引进和养殖,牡蛎的壳大而厚且不规则,足已经退化。牡蛎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海域。

掘足纲

角贝 Dentaliidae

这种形似象牙的掘足纲(Scaphopoda)动物又被叫作“象牙贝”,全部生活在海洋里,拥有伸缩性很强的足,擅长挖掘泥沙、淤泥,营埋栖生活。掘足类动物的贝壳是中空管状,长长的,略弯曲,两端都有开口。大的那端是头足孔,称为“前端”;小的那端是肛门孔,称为“后端”。它们平时会将前端埋在泥沙中,用头和足在沉淀物中活动。虽然它们没有眼睛,但是可以利用触角叶上的头丝去找寻食物,主要取食小型的无脊椎动物,比如双壳类的幼虫。当触角叶把食物送入口中时,它们就可以使用齿舌来磨碎食用。

多板纲

石鳖 Chitonidae

石鳖科归在多板纲(Polyplacophora)下,是一种原始类型的贝类,它们身上的壳是由8块石灰质壳板连接在一起形成的。这种覆瓦状的壳与肌肉连在一起,可以灵活活动。当遇到威胁时,可以将身体蜷缩起来,用壳来保护自己。多板类动物的壳板外围还有外套膜,外套膜也被称为“环带”。它们拥有宽大的扁足,方便它们在岩石表面吸附和爬行。多板类动物没有眼睛,但是它们的壳上有感光细胞。它们有齿舌,上面覆盖着坚固的牙齿,有的取食藻类,有的取食有壳类生物。石鳖种类繁多,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