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化作月光·(1 / 1)

昨夜星辰 高盛元 606 字 8天前

接下来张若虚开始写很具体的孤独。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里是一个对称的结构。“白云”对应着“扁舟子”,“青枫浦”对应着“明月楼”。他写一对分居两地,但彼此思念的恋人。诗人用的是“谁家”,用的是“何处”。他写的既是一对具体的恋人,也是一个普遍的状况。

为什么选择的是这样一对恋人呢?因为天底下漂泊着的游子太多了,在月光下无法入睡的女孩子也太多了。而这两种人恰好和今晚的月色、江水两种意象有关。王尧衢说:“于代代无穷、乘月望月之人之内,摘出扁舟游子、楼上离人两种,以描情事。‘楼上’宜‘月’,‘扁舟’在江,此两种人,于春江花月夜最独关情。”(《古唐诗合解》)

下面张若虚从哪里写起呢?他从这个女孩子写起。“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这种在高楼上、在月光中相思的女性形象很常见,比如曹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这个女孩子晚上一个人在楼上,睡不着。月光好像刻意照在她不想看到的东西上。“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为什么照的是妆镜台呢?为什么照的是捣衣砧呢?为什么照的不是别的东西?

因为这些都是和他有关系的事物。

妆镜台上可能已经落灰了,很长时间没有打扮过了。为什么?因为他不在了,自己就失去了装饰的心情。古人讲“女为悦己者容”。《诗经》里有一首《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自从丈夫去打仗之后,在家的妻子就无心打扮了。装扮好了之后,又能给谁看呢?

为什么照的是捣衣砧呢?古代有一些布料比较硬,所以要先捣过之后才可以剪裁。已经很久没有用过捣衣砧了吧。现在都不知道心里思念的这个人在什么地方,做了衣服又能寄到哪里去呢?

月光一照进来,每一个角落都照到了,可是每一个角落里面都是和他有关的回忆。在这样一个空间里,月光卷不去,拂还来。她只能困在月光里,困在自己的思念里,逃不出去。

接下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此时相望,就意味着我在看,你也在看。我们在讲《黄昏与月光》的时候讲过了,月亮在很多的时候和思念有关,它像是一座桥,连接着不能相见的双方。“隔千里兮共明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千里共婵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此时我们共同望着月亮,却见不到彼此,怎么办呢?那就让我就化作一片月光吧。前面讲过“何处春江无月明”,月光可以照到每一个角落,这样一来,你不论在哪里,我都可以在你的身边。

我再举几首类似的诗,比如沈如筠的《闺怨二首·其一》: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伏波营指的是军营。这里是一个思妇的心情,丈夫在外从军,她愿意像月光一样照到丈夫所在的军营。

还有李咸用的《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鸾镜空尘生。

思君如明月,明月逐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