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是一座桥·(1 / 1)

昨夜星辰 高盛元 1290 字 8天前

接下来我们要讲的是月光。

写诗其实很苦,快乐的时候一般不会有什么表达的冲动,诗里面像“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样的句子是很少的,大部分都是写哀愁、伤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个情,往往都是在这个世界上咽下的苦。刘勰讲“蚌病成珠”。我们今天读诗,有时候觉得美,像一颗颗珍珠。但是想想珍珠产生的过程,就知道作诗不是什么容易的事了。

除了黄昏,诗歌里出现比较多的时间是晚上。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事,有睡不着的愁,所以往往“辗转反侧”之后就“揽衣起徘徊”(《明月何皎皎》)。诗人看着天上一轮孤月,内心被澄澈的月光触动,原有的情绪被激**开来,于是“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饮中八仙歌》)。

月亮经常出现在诗里,但是附着在月光上的情,和具体的情境有关。月亮本身是无情的,但是看月的人有情,于是月亮便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李商隐写过一首《月》:

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看见一弯残月就心生惆怅,可能是因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如意。而通常想到月圆的时候就开心,也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李商隐说,月亮未必对人有情。金榜题名的时候,看残月也会觉得美。落第了,或者被贬了,月圆反而让人心里更愁。张泌有一首《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月亮未必多情,只是诗人把自己的心情投射到了月亮上,才觉得月亮是多情的。

因此月光在诗里怎么变化,纯粹是依赖作者彼时彼刻的心境。

我们这里谈两种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和月亮有关的情感。

第一,月亮往往和永恒联系在一起。这一点我们前面在讲怀古诗的时候提到过。“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亮是不变的,但人世是变化的。因此看到明月高悬在夜空,会感受到沧海桑田、人生易逝的惆怅。

第二,月亮还和思念有关。这里的思念,可以是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也可以是对朋友或者恋人的思念。作客他乡,心里有牵挂,晚上睡不着,抬起头看着天上的月亮。月亮在这个时候是一种联系,你和另一端的联系,“明月何曾是两乡”。你和故乡、朋友、恋人同在这片月光之下。月亮建立起的这种联系有时候会加剧诗人的思念。比如王建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节,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团圆了,晚上可能大家都在吃月饼、赏月,闻着桂花的清香。可是王建说什么呢?他说“今夜月明人尽望”,大家都在望着天上的月亮,可是“不知秋思落谁家”。有的家庭是团圆的,团圆的人望着月亮,天上的月亮也是圆的,他们感受到的是欢乐。可是还有人并没有回家,他眼里的月亮,大概并没有那么圆满吧。当然诗人在这里指的是自己了。所以有时候月亮虽然建立起了自己和故乡、和他者的联系,但反而会加剧内心的思念。“举头望明月”,就会情不自已地“低头思故乡”了。

我们来看杜甫的这首《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安史之乱”之后,潼关被破,杜甫携带家眷逃到鄜州的羌村。六月的时候逃过去,八月听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马上就要赶到灵武去,结果在途中被叛军俘获了,被抓到长安。杜甫在长安写了这首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他看着长安的月亮,想到此时此刻,在鄜州的妻子也在看着月亮。当然这都是杜甫的想象了。现在他的妻子未必就站在月光下面。我们之前讲过好多这样写的诗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都是想象对方的情况,想对方可能现在正在想自己,其实写的还是自己的思念。

浦起龙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读杜心解》)是因为自己的心飞到了对方那里,才想着说对方也许在思念自己。

但有时候两个人却的确有可能同在月光下思念着彼此,像白居易写的:“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江楼月》)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吴瞻泰说:“怀远诗说我忆彼,意只一层;即说彼忆我,意亦只两层。唯说我遥揣彼忆我,意便三层,又遥揣彼不知忆我,则层折无限矣。”(《杜诗提要》)我想你,还不够感人。我想你可能正在想我,也还不够。杜甫写的是什么?杜甫写的是,我的那些孩子,他们还太小了,还不知道什么是思念。他们不仅不知道想我,他们也不懂得妻子现在想我的心情。

我们读到这两句,站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什么诗圣,也不是什么伟大的诗人,站在我们面前的只是一个好丈夫,和一个好父亲。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雾本来不是香的,香的是站在庭院里的妻子,可是因为站立的时间太久了,周围的空气也变香了。因为站的时间太久了,雾把头发都打湿了。我们讲过“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和这里的“香雾云鬟湿”一样,都是讲时间的长度。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我们什么时候能够相见呢?什么时候能够倚着帏帘,一起看着天上的月亮呢?

我们再来读罗邺的这首《秋怨》:

梦断南窗啼晓乌,新霜昨夜下庭梧。

不知帘外如珪月,还照边城到晓无。

这首诗写了一个在家里等着丈夫回来的女子。“梦断南窗啼晓乌,新霜昨夜下庭梧。”外面的乌鸦把她吵醒了。她在梦里梦到什么,诗人没有讲。但是我们根据全诗,大概不难想象。我们前面讲过好多个女子的梦。“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这里的梦应该也和丈夫有关。但是很可惜,梦做了一半就醒了。

“不知帘外如珪月,还照边城到晓无。”她说,不知道外面的月光是不是也在照耀着远方的你呢?而当你抬起头来看到月光的时候,你要知道那不只是月光在照耀着你,月光里有我的思念,和关切。

没有别的联系手段,只能“我寄愁心与明月”,把心里的想法寄托在月光里。

其实很多时候,月光就像是一座桥,架在浩瀚的夜空中。在桥的一端,是牵挂着远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