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何处来·(1 / 1)

昨夜星辰 高盛元 608 字 8天前

我们前面讲了好多思乡,故乡好像总是在远处,永远也回不去。最后我们来读一首终于回到了故乡的诗,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三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在这之前他就已经离开家乡了。他八十六岁的时候回乡。这个时候距离他离开家乡超过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曾经的亲人、朋友,肯定是“访旧半为鬼”了。家乡的这些小孩子肯定也没见过他,所以他们见面就会问,“客从何处来”呀?

我们还原一下贺知章写诗的现场。先是有一群孩子问了他这个问题,他才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而当他提笔写诗的时候,他其实有着非常复杂的情绪。他在这些孩子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个“少小离家”、“乡音无改”的自己,但同时,他也看到了现在的自己,“老大回”、“鬓毛衰”。我们把这首诗的前两句从中间切开。第一句前半部分,“少小离家”,写他小的时候离家。第二句前半部分,“乡音无改”,故乡的语音语调烙在他身上,没有被时间改变。而每一句的中间像是有一个时光的棱镜,折射出半生的变化。两相对照,中间是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岁月的沧桑感一下子出来了。

其实不只是“儿童相见不相识”,贺知章自己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恐怕也认不出来了吧。

我们来读一首吕温的《读小弟诗有感,因口号以示之》。这首诗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贺知章《回乡偶书》里的情绪:

忆吾未冠赏年华,二十年间在咄嗟。

今来羡汝看花岁,似汝追思昨日花。

吕温读到了他小弟写的诗,有感而发。他小弟写了一首什么诗呢?“似汝追思昨日花”,诗的内容就是他小弟追思昨天看花的情景。昨天看花花还在,可能今天看花花就不在了。所以看到花的衰落,想到自己,感受到时间在自己身上的变化。

吕温看到了他小弟感慨时间的变化,他看到的不只是他小弟,他看到的是什么?是他自己,他在他的小弟身上看到了自己。今天的“你”,就是曾经的“我”,而“我”看“你”,就像你看你昨天的自己一样。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贺知章的这首诗。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他在儿童身上看到了自己,可是悲哀的是,他成了一个不被故乡接纳的人,他成了这个故乡不认识的人,他成了一个故乡的异乡人。

其实最后这个问题他也是在问自己,“客从何处来”?我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我的故乡在哪里?是京城吗?还是这里呢?其实可能两边都不会接纳他。他成了一个无所依凭、没有着落的异乡人。

我们可以听见这些小孩子欢快的笑声,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老人孤独的眼泪。

如果我们抛开这首诗的具体语境,最后一句其实是一个属于我们人类的共同问题:客从何处来?你是从哪里来的?你的故乡在哪里?而有一天你又会回到哪里去呢?这个故乡可能不是指一个有形的故乡,不是一个具体的地图上的坐标。这个故乡更多指的是你精神的故乡。

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我们精神的原乡,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