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句未完的话·(1 / 1)

昨夜星辰 高盛元 675 字 8天前

当我们离开了故乡之后,和故乡如何保持联系呢?可能书信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我们来读张籍的这首《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洛阳城里见秋风”,为什么见到秋风,就“欲作家书意万重”?我们会发现风其实是见不到的,风没有颜色,也没有形状。他见到的是什么?是秋风带给这个世界的变化。

秋风会让诗人感受到一种生命衰飒的气息。秋风让诗人看到落叶,看到北雁南归。张籍的家乡在南方,他在洛阳城里做官,可能他看到大雁南飞,也会想起自己的故乡吧。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典故。西晋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张翰。有一天刮起了秋风,他感受到了秋天的寒凉,一下子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他想起了家乡的什么呢?他想起了家乡的菜,莼菜羹、鲈鱼脍。他说人活一辈子,就活一个开心,就活一个痛快,我干吗要跑到千里之外的这个地方来做官呢?我干吗放着我家乡的美味不去享用呢?然后他就辞官了,回家去了。当然,这里面也许有政治的原因。想起家乡的鲈鱼脍、莼菜羹,就辞官不干了,或许只是一个借口。其实他是为了逃避政治上的斗争。

可是食物和思乡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呢?阿城写过一篇文章,叫《思乡与蛋白酶》。他在这篇文章里就讲了思乡和食物之间的关系。小时候,父母都劝孩子们不要挑食。为什么不让小孩子挑食?因为人在童年时期,肠胃里的蛋白酶结构还不太稳定,需要吃各种各样的东西,来形成比较丰富的蛋白酶结构。这样长大以后你才可以消化不同的食物。你的饮食习惯慢慢固定下来之后,蛋白酶结构就不太容易被改变了。很多年之后,你到别的地方去,你第一天吃那里的饭,晚上一定会想家。阿城说是你胃里面的蛋白酶消化不了那些东西,于是引发了你情绪上的变化。他讲的也许有一定道理吧。

所以张翰有可能的确是因为想到了家乡的鲈鱼,想到了家乡的莼菜羹,于是辞官不干了。

回到这首诗。张籍可能也是想到了家乡的食物,所以才会想要写一封家书。对古人来说,书信是很贵重的东西。“欲作家书意万重”,每次写信,都有很多话要讲。拿起笔来,千头万绪,又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好不容易写完了,要找人把信送出去,结果“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怕刚才在信里遗漏了什么,送信的人刚刚出门又把他叫回来,把信封打开,添上了很多想说的话。

张籍比较幸运,他还有信可写。有的人连信都没的写,像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只能“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他手头没有纸,也没有笔,有一肚子话想说却说不了。最后怎么办?如果和那个路上碰到的朋友讲很多,他回去可能就忘了。千言万语最后化成一句话:带个口信回去,说我在这边一切都好就可以了。张籍还可以“行人临发又开封”,比岑参好一些。

可是他最后把信写好了,补充完了,寄出去之后怎么样?之后漫长的等待就开始了。“云中谁寄锦书来”(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就开始等了,开始盼了。

我们今天可以语音,可以视频,我们看起来离得更近了,但其实好像又离得更远了。古人只靠文字,凭着文字去想象对方的模样、表情,想象对方的一切。文字和实际的情况之间是有距离的。每一个读信的人,他在读信的时候,都通过自己的想象走过了一段很长的距离。可是在他走过这段距离之后,其实彼此之间的感情反而变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