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是不会读序的(1 / 1)

昨夜星辰 高盛元 991 字 8天前

1

2021年的秋天,我在深圳中学开了一门新的选修课——唐诗导读。

这之前,我还开过另外两门课。一门是汪曾祺作品导读,一门是《红楼梦》导读。

每次到了周四下午,我上课的教室都挤满了人。

经常有同学抢不到座位,于是就去搬隔壁教室的椅子。

椅子被搬完了,有的同学干脆就席地而坐。

为了改善这个情况,我在上唐诗导读之前找到了一位选课的同学,请他帮我在课堂上录像。这样大家就可以去看视频了,教室里的氧气含量就会充足一些。

于是就有了b站上的视频版唐诗导读。

2

视频传到b站以后,一开始还没什么人看,但是大概过了一个多月,点击量越来越高,其中一个讲边塞诗的视频很快到了一百万。关注我的人也越来越多。

那一阵,几乎每天都会有一万多人来关注我。

这让我感到很不安。

我知道我讲课还不错,但是没想过会成为一个“网红”。

这给我上课带来了一些压力。

但是看到网上的弹幕和评论区的留言,我也受到了很大鼓励。我忽然发现在今天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还是有很多人愿意拿出一点时间给诗,给文学。

文学并没有死去。

3

这门课最初有一个完整的设计,我希望尽可能给上这门课的同学搭建一个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

考虑到是选修课,再加上高中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我选的都是一些大家熟悉的诗。

但在解读的过程中,我想尽量提供一些不同的角度,打开一首诗丰富的情感世界,释放出更多可能性。

每次上课之前,我都会认认真真地写好详细的提纲。

这本书,就是从这门课脱胎而来,是根据课堂的录音稿改写而成的。

原本想偷懒,想着在转写好的录音稿上稍做修改就可以了。但是改着改着,发现自己几乎是重写了一遍。不仅是订正了课堂上的一些错误,对一些诗的解读也稍微深入了一些。

我把原本的十五堂课调整删减成了十二讲,每一讲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当时与此刻》谈的是人生中物是人非的体验,以及这种无常感对于诗歌写作的推动。《繁华与荒芜》从个人的物是人非谈到历史的沧海桑田,并且总结了怀古诗写作的一般模式。

《沙场与闺房》谈的是战争,讲到了边塞诗和闺怨诗。《等待与叹息》从闺怨诗谈到了宫怨诗。

《爱与被爱的》谈的是唐诗中的爱情,《离别与重逢》是友情,《旅途与故乡》是一个人在路上的孤独以及对故乡的书写。

从第八讲开始,就不再以题材和诗人的情感类型为中心,而是转向诗意产生的时刻,转向一些自然要素对诗歌写作的推动。

《黄昏与月光》是把一天作为考察的范围,《落花与秋风》谈论的是一年中的两个季节,《夜雨与风雪》分析的则是雨雪落下的时候。

最后两讲带有一些总结的性质。《叩问与回响》谈的是自然之于诗人的意义,核心在于“美”。《孤独与永恒》只分析了《春江花月夜》一首诗,落脚点是“爱”。

美和爱,我认为这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两样东西。

4

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参考了很多古人的观点。但是考虑到面向的对象是高中生,所以在课堂上就没有做过多的引用。但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我把前人的一些精彩论述都加入了进去。

中国古代的诗文评十分丰富,常常是三言两语就能切中要害。比起我们今天动不动就千字、万字的文本解读实在是高明不少。

我不是研究唐诗的专家,也不是古代文学科班出身,其实只能算是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因此也谈不出什么高深的见解。这本书里属于我自己的观点大概并不多,我把我备课过程中参考过的书目都列在了最后的“参考文献”里。

除此之外,我还要对b站表示感谢。我在b站上听了很多老师的课程,比如叶嘉莹、骆玉明、戴建业、欧丽娟,等等。这些老师的课程都对我理解诗歌、讲解诗歌提供了重要的启发。我要对他们说声“谢谢”。

5

这是我人生中出版的第一本书。

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学校发了一本崭新的笔记本。我拿着这本笔记本回家,郑重其事地对我爸和我妈宣布,我要写一本书了!

我在本子第一页的第一行,认认真真写下了四个大字:我的童年。

但我不知道如何继续写下去了。一来我掌握的汉字有限,二来我的童年实在乏善可陈。我每天不是在幼儿园里吃喝拉撒,就是和小朋友们玩耍或者打架。这有什么好写的呢?

那本书之后就再没了下文。

以后的很多年里,我都一直怀着写一本书的梦想。

大学读了中文系,我写了很多小说和文章。研究生读了创意写作,我又写了很多小说和文章。

我一直以为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本书应该会是一本小说集或者散文集。

但是在我二十六岁这年,我要正式出版人生中的第一本书了,它既不是小说,也不是散文,而是一本解读唐诗的书。

真是造化弄人。

6

作为一个读书不算少的读者,我不喜欢写得很厚的书。

我的这本书并不算厚,我感到很满意。

另外,通常我是不会读作者写的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