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是世界文化精髓,不仅能登世界各大国家博物馆的大堂之上,也是豪家富客掠取的目标,是象征财富的标志。于是,在国际市场上,争买中国文物成风。
明定陵出土的大明嘉靖年制瓷缸。明嘉靖之后,像这种上品的瓷器已烧制不出,因而当万历皇帝葬于明定陵后,放在地宫里的这个用于照明的油缸只好用他爷爷嘉靖朝制造的了。
1980年7月,伦敦几家拍卖行同时爆出冷门:菲利普的“大明嘉靖年制”五彩鱼缸以22万英镑出手,苏富比的“大明成化年制”的青花花卉罐以265万英镑一锤定音。
1984年4月,瑞士一女商家用42万英镑买下一只“大明永乐年制”的青花天球瓶。女商家抱回天球瓶时,她的企业也宣布破产倒闭。
其后开放的几年中,各国大小拍卖行广泛收集资金,网罗人马,刺探信息。大批大批的中国文物从国内流失,文物精品落在拍卖行手里。于是,从这时起,文物商、收藏家出没于世界各地,拍卖师挥动着小木槌,从香港敲到伦敦,从纽约敲到台北,从亚洲敲到欧洲,又从南美敲到北美。
据香港1990年5月15日《新晚报》载:
苏富比今日举行1990年5月份拍卖,其中最受瞩目的是一件明朝永乐青花葫芦式双耳瓶,结果以500万港元拍出。
今天上午共拍卖了164件中国瓷器,该件明朝永乐青花葫芦式双耳扁瓶被认为对喜爱明初青花的收藏家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因其在发色方面标志了中国青花瓷器技术的一个高峰。该件珍品原来估计港币500万元至600万元,由350万元开始叫价,结果以500万元成交。
中国文物,身价百倍。
当世界各地贪婪的古董家把目光放在中国时,中国的文物,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骚扰、破坏。地下被挖掘、寺庙遭破坏、文物馆被盗、收藏室被偷,在金钱面前,似乎人人都丧失了良知,空留一副没有灵魂的躯壳。
明朝朱元璋有两个嫡子分封在江西,册封在建昌府的名为益王,此地处闽赣要冲。自益端王朱祐槟起,先后世袭了七代8个益王,共有11个王子王孙连同他们的妻妾厚葬在此,成为一个占地1000多亩的郡王墓葬区,还有石人石马护卫,整个墓葬区恢宏气派。
2003年,南京发掘出一具500年前的明代男尸,这具古尸身高1.71米,有长达30厘米的花白胡须,其年龄在60左右。图为南京医科大学专家在研究尸首。
一伙亡命之徒盯上了这块宝地,利用深夜悄悄开挖。他们选中了益宣王第五个儿子淳河怀僖王朱常汭和他的爱妻、妾三人合葬墓。整整两夜未果,第三夜终于打开墓穴。
面对三具完整的干尸,盗贼们一下红了眼。
其内随葬珍品琳琅满目。朱常汭头戴金七梁王冠,静静地躺在棺椁中。一伙人急不可耐,劈棺扬尸,将举世罕见的三鹿盘、玉带、金钻、金匾、金帽簪、金花、金头盖、含口金、琥珀、银盘、青瓷瓶等一一取出,拿不出尸体口里含的金子和颈部的饰物,便干脆把头砍下,把口撬开,可惜300多件瑰宝被盗贼一抢而空,被捣碎打烂的珍品无以计数,空****的墓穴中空留三个冤魂的冥冥叹息。
1979年,不知哪来一个想发横财的家伙,在合江首开挖坟盗墓之先例,从死人口中掏出宝珠,从死人手上捋下镯子、戒指,从死人头上取下耳坠、金簪,偷偷卖给文物贩子,从而一举暴富。红了眼的乡邻自然不甘寂寞,遇坟便挖,遇墓便掘。一时间,合江县境内盗墓成风。先开挖明代官宦之墓,继之发展到新坟也挖,有的墓今天被人挖过,明天又被人盗挖。有的人怕别人挖了自己的祖坟,便先行挖之。最后合江县内无一座完整的坟墓。在这场挖坟盗墓闹剧中,不少人大发横财,有的干脆成了专业户,积累了一套丰富的“专业知识”。据说,他们不用挖去坟土,也不用开启棺木,只需用一把钻子,一根钢丝,就能轻而易举地将墓中的财宝掏得一干二净。有的专业户嫌挖坟盗墓费大力捞小钱,就学着转手倒卖,慢慢转化为文物贩子。专事挖坟盗墓的,叫作“穿山甲”,他们中的少数受雇于幕后老板,被称为“雇佣型穿山甲”。
正是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一个叫望仙乡蕌林村的村庄,1000多人浩浩****开进山去,专门盗墓。结果2000多座古墓被挖开,尸骨遍野、坟窟满山。一时间鬼哭狼嚎,天神共怨。
还有个农民,买了鞭炮、猪肉,带着铁锨,跑到自己的祖坟前,焚香、祭祀、叩头,然后祷告说:“祖宗在上!请你饶恕不肖子孙,我要是不来开挖,就得别人来掘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还是让我来挖吧,有什么金银财宝,给自己总比给外人好!”祭祀一阵,哭号一番,于是动手挥锨,开挖自家祖坟。
1988年4月,美国华人报《世界日报》持续多天报道了纽约拍卖行拍卖中国文物古玩的消息。其间,明嘉靖年间的五彩碗独占鳌头,以天价成交。面对不断流失的中华瑰宝,侨居海外的华裔无不扼腕叹息、痛心疾首。美国华人联谊会九人联名在一家杂志撰文呼吁:“一切有着炎黄皮肤、炎黄语言的国人,应该负起保护国家几千年历史文化之责任,像保护我们的老人那样,保护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千万不要以一己之利,盗挖祖坟……每当看到我们民族的优秀珍品被拍卖,我们的心上仿佛被戳上一刀。”久居新加坡的一位83岁华裔老教授慷慨陈词:“久居异乡,年事已高,心事愈重。闻大陆珍宝源源流失,漂泊海外,很是痛心。”日本留学生会组织在日本《读卖新闻》上撰文道:“那些拿着中华祖先优秀文化遗产换金钱的中国人,还算得上中国人吗?爱我们的文化,如同爱我们的民族,毁我们的文化,就如同毁我们的民族。”
1929年5月,明代民族英雄郑成功墓被盗。郑成功父子及妃董氏墓原在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成功孙郑克塽降清,请求迁郑成功父子墓于福建南安其五世祖乐斋公墓地,此次被盗,丢失多少遗物史无记载,郑氏家族也心中无底,遂商定开棺验查。可怜一代英雄九泉之下尚不得安宁。从打开的两具棺椁看,男棺为郑成功棺,开棺得玉带1条,带上嵌大小玉18块,朝服1袭已破烂,仅存绣袍4领,均绣蟠龙,靴一对,已失其底,靴面系黄缎制成,亦绣龙。女棺为董夫人棺,发现有发钗2支,护心镜1面,龙袍7袭,均折叠整齐,但取出即成飞灰。
从验查结果看,盗贼尚有一点良知,没有将随葬之物一扫而空。也许是念及其是民族英雄?抑或是开棺后的良知突然觉醒?也许是许许多多未可知的原因。但盗贼毕竟是盗贼,既盗之,焉有不取之理?既敢英雄头上动土,何存天良地知之说?这桩无头公案,令郑氏家族大惑不解,也给后世留下了难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