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母冢被盗记(1 / 1)

西汉时期,被盗的陵墓难以尽数,但是令后人奇怪的是,经学大师董仲舒的母亲之墓竟然也被人盗掘!

提起董母,恐怕无人知晓,但提起董仲舒,恐怕无人不晓。

董仲舒出生在河北景县的一个大地主家庭。他从小就潜心钻研儒学,据说其学习十分刻苦。他念书的书房外有一个非常精致的园子,然而他在书房学习三年,竟从未踏进过。对于经常骑的骏马,他也分不清雌雄。到20多岁时,他已成为对《公羊春秋》等经书深有研究的大学者。他虽博学,却未因此而步入仕途,而是做了一名教书匠,当时的人们把他称为“汉代的孔子”。他讲学时,在讲堂前挂一幅帷幔,他在里面讲,外面坐满了学生,但诸生“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尽管如此,他仍教出了不少有名的学生。他的思想也随着门生的不断传播而成为当时流行的学说。在同时代兴起的众多学者中,他成为最夺目的一个,成为当之无愧的“众儒之首”。

董仲舒的名声越来越大,甚至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在他39岁那年,汉武帝召见了他。他以历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的回答征服了汉武帝。汉武帝接受了他的主张,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因之成为西汉乃至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同年,汉武帝封董仲舒为“江都相”,董仲舒开始了坎坷的仕途。

位于衡水枣强县的董仲舒石像

公元前121年,郁郁不得志的董仲舒辞去官职,回到故乡广川,他闭门谢客,埋头著书,既不过问家居杂事,也不置产业。历经十几个春秋,写成了17卷82篇的《春秋繁露》。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部书原名并非《春秋繁露》。据说他成书之前,曾梦见有龙入怀,但这自不足信。事实是,他写了好几十篇文章,如《闻举》《玉杯》《清明》《竹林》等,这些文章都讨论了儒学问题,但董仲舒并没有将其编撰成书,此书是后人辑录而成的,并冠名为《春秋繁露》。

尽管已赋闲在家,但董仲舒仍十分关心朝政大事,甚至在他75岁时,还曾写奏章给汉武帝,坚决反对盐和铁官营的政策,认为其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董仲舒墓。仲舒墓(下马陵)在西安南城墙东段内侧,那里有一条小街道,叫“下马陵街”。它东至和平门,西通柏树林街南口的碑林博物馆。在这条街偏东北侧就是董仲舒墓所在。董仲舒墓也叫下马陵,这条街因此而得名。

公元前104年,董仲舒写完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篇奏章。死后,被葬于长安西郊。汉武帝曾经过墓地,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特地下马致意,故董仲舒的墓地,又被称作“下马陵”。

但令人不解的是,“下马陵”未见被盗掘的记载,而董仲舒之母的墓室却相传被盗。

据杜光庭的《灵异记》记载:

蔡州西北百里平舆县界有仙女墓,即董仲舒为母追葬衣冠之所。传云,董永初居玄山,仲舒既长,追思其母,因筑墓焉。秦宗权时,或云仲舒母是天女,人间无墓,恐是仲舒藏神符灵药及阴阳秘诀于此,宗权命裨将领率百余人往发掘之……

从上文可略知盗墓者的动机,原来是为了盗得“神符灵药及阴阳秘诀”,而这与董仲舒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

董仲舒虽然一生致力于儒学,但他尤爱神学。年轻时,他就十分重视对阴阳学说和神仙方术的研究。他和当时谈神论鬼、宣扬炼丹益寿的著名方士李少君交情极深。两人常在一起,谈论神仙方术,甚至装神弄鬼,并形成了自己的唯心主义神学体系。他热衷神学,曾招致杀身大祸。公元前135年,辽东郡祭祀汉高祖的高庙和长陵园殿先后发生了两次大火灾。董仲舒在给皇帝的奏章中,将火灾发生的原因归结于“上天发怒”,上天之所以发怒,是为了谴责人间的“骨肉相残”。汉武帝看了,非常生气,把董仲舒交官问罪,并要处死。幸亏其名声很大,又加上其学生等百般求情,皇帝才免他死罪,但贬了其官。

遭此大祸,董仲舒仍执迷不悟。在他所著的《春秋繁露》中,自始至终都贯彻着他的神学观。

另外,关于他能呼风唤雨,而且著有能避祸免灾的书的传闻在民间广为流传。而这最终导致了其母之墓被盗的悲剧发生。老百姓认为其子是神,则其母必为仙,而仙人是不会在人间掩埋的,所以认为他筑衣冠墓是假,藏灵药秘诀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