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孩子不感兴趣的东西强加给他,

他虽然迫于苦口婆心的劝说勉强答应,

但内心不喜欢,

收获自然很小。

Q:孩子9岁,一直对英语比较感兴趣。三年级之前上的口语班主要是训练听、说、读的能力;三年级以后转为应试辅导,孩子一下子失去了学习兴趣,不愿意去上课了。我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考虑把他送回口语班,却又担心现在让他舒服随性,上中学后会跟不上。该怎么选择呢?

A:课外辅导班,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擅长程度来报。对孩子来说,他非常清楚哪些是分内的事情,哪些是额外的。给孩子报课外班,本来就是额外的学习,如果课程还比较难,孩子有抵触情绪也是自然。

拿我女儿学习英语的经历来说,我觉得年龄小的孩子还是应该以听、说为主,如果要让孩子记单词,需要增强趣味性,选择有效的方法。

我女儿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也有过背单词困难的经历,但在我的陪伴下,顺利渡过了难关。当时,我是通过让女儿掌握发音规则的方式帮助她记单词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听力和会话训练,除了让她听英语磁带之外,每周还陪她看英文原版电影。

至于孩子上中学后能不能跟上,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上中学后会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而他当下的感受才应该是我们特别看重的。

Q:孩子12岁,喜欢做思维训练的题,但不喜欢数字计算;喜欢阅读,但只看故事情节,不喜欢总结。另外,一说到学某个技能或者报兴趣班,他只要想到过程中要付出努力就拒绝,即使家长最终说服了他,也是勉为其难,收获甚少。该如何帮他调整过来呢?

A:孩子最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他喜欢思维训练,喜欢阅读,但是不喜欢别的东西,这就是事实,是孩子真实的感觉。如果把孩子不感兴趣的东西强加给他,他虽然迫于苦口婆心的劝说勉强答应,但内心不喜欢,收获自然很小。

我曾经见过一个男孩,妈妈每年花很多钱给他报课外班,但他就是没有进步。后来妈妈找到我诉苦,我就问男孩是怎么回事,男孩说:“阿姨,你以为我妈是给我报班吗?她是给自己报班的。那些班我都不喜欢,每周我去上课简直就是折磨。”

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希望孩子多一项技能,多学些东西。那么可否先问问孩子到底喜欢什么,想学什么,然后再投其所好地为孩子报课外班呢?

其实不一定非要报班,如果孩子喜欢做某些事情,给他提供机会和条件就好了。比如孩子喜欢天文观测,家长不妨用报课外班的钱给他配置一套天文观测的设备。这样不仅满足了孩子的爱好,他还会感觉父母是了解自己的。很多名人就是在小的时候坚持爱好,最终取得了成功,比如美国的莱特兄弟,小时候钟爱鼓捣各种机械,最后发明了飞机。

建议家长尊重孩子的爱好,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准孩子在自己爱好的事情上发展下去,真成就了自己将来的事业。

Q:孩子就要上初二了,我发现他对生活和学习总是懒懒的、倦倦的,凡事总看到消极的一面。我平时想方设法让他阳光朝气起来,效果却不理想,他身上缺少一种正能量。该怎么办呢?

A:孩子的行为只是表面现象,到底是什么让孩子懒懒的、倦倦的呢?如果一个孩子凡事总看到消极的一面,说明他对很多事情都不抱希望,这样的世界观、人生观来自哪里呢?从家长的描述里可以看出孩子似乎有些抑郁的情绪,这是他外在呈现的应对方式,是内心诉求不被满足的一种表现。

根据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初二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孩子最大的危机就是认识自我。青春期的孩子常常处于矛盾和纠结中,身体长高了,也学习了很多知识,总感觉已经长大,可以自己做主了。但同时又发现在很多事情上仍有困惑无法解决,内心就会产生冲突和纠结。

在孩子的青春期阶段,如果有一个人可以陪伴他,和他一起就社会或自身问题进行探讨,倾听他内心的渴求并表达对他的支持,孩子就会慢慢清楚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特质。在这个人的引导下,孩子渐渐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可以做什么,建立起角色的统一性后,内心就没有那么多矛盾和冲突了。这个时候,孩子会处于“整个人在一个和谐一致的状态里”,如此,他才会逐步明确自己的目标,同时又可以在当下为目标而努力。

孩子的自我认识是一个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其间有很多东西需要他体验、理解,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人生导师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长刚好可以担任这一角色,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我想这个孩子就正处于青春期的混沌中,不明白自己到底是谁、要去哪里,所以才没有做事的动力。建议家长不要着急,先想一想自己在心里是如何看待孩子的,他身上有什么特质是你喜欢和欣赏的。然后,找机会好好跟孩子聊一聊,真正走进他的内心,看看他每天都在想什么,有什么样的需求没被满足,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什么样的规划和理想,如果遇到阻碍的话,他希望身边的人如何帮助他……

我相信只要家长愿意提供支持,孩子是会变得积极阳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