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一定遇见过这种情况:一群孩子玩游戏,有的孩子非常在意输赢,赢了很高兴,输了就满脸不开心,甚至大哭大闹。我还接触到一些孩子,之前学习成绩不错,但考上重点中学后,排名没有那么靠前了,便不能接受,开始厌学甚至自暴自弃。
一直想赢,是上进的表现,但失败是人生的常态,如果一个人只想赢不想输,恐怕他一生都要活在痛苦中了。任何家长都不想让孩子变成这样,那么就要从小教会孩子正确看待输赢,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我们该怎么做呢?
第一,放下功利的心态,把孩子的快乐和成长放在第一位。
孩子太在意结果,是因为他们忽视了过程里的快乐,甚至忘记了最初的意图。孩子变成这样,与家长有绝对的关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家长送孩子去打乒乓球,最初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可以强身健体、保护眼睛、锻炼大脑反应等,出发点是非常好的。可是慢慢地,性质就变了。当打球水平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家长就开始带着孩子参加各种比赛,在孩子取得名次的时候兴高采烈,在孩子没有打好的时候唉声叹气。甚至还把获奖证书作为孩子升学的敲门砖,让孩子感觉不能失败,打不好是丢人的事情。这也是很多孩子一开始很喜欢学习特长,但到了一定程度后就放弃的原因:功利的竞争背离了初衷,让孩子体验不到最初的快乐,最终使他们丧失了兴趣。
如果孩子在参加比赛时因为没有获得名次而伤心落泪,家长一定要懂得同理孩子的情绪,可以轻轻问他:“儿子,这次没有拿到名次,是不是很沮丧?”然后告诉他:“虽然比赛没有获得名次,但是你现在身体很灵活,脑子反应也快了,还交到了关系很铁的朋友,这些都是让你终身受益的事情。”这样一来,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过程中的快乐,而不会在意比赛的结果了。
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家长首先要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为生活服务,学习知识是用来武装自己从而更好地服务人生的,而不是为了考试成绩。
我女儿上北大后,跟一群学霸在一起,看到大家学习都那么好,不由自主地陷入纠结。一次,她考完词根学给我打电话,说自己比较郁闷,因为考得不好。我就问她当初选修词根学的目的,她告诉我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好地记单词。我又问她这个目的达到了没有,她说达到了,而且她考英语六级基本是裸考,还取得了高分。当她说到这里的时候,我就说:“除了考试分数可能会低一点之外,你想要的目的都达到了,而且获得的益处一直影响着你,这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啊!”听我这么说完,女儿就说:“妈妈,你这么说的话,我就舒服多了!”
快乐的童年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家长提供土壤让孩子在快乐中牢牢地扎根,茁壮地成长,将来他才可以经受风雨,迎接挑战。
第二,让孩子体验“输”,让他知道输没有什么大不了。
要想让孩子“输得起”,就要让孩子体验“输”,并让他明白输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家长可以在家里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玩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让着他,而是让孩子体验到胜败乃兵家常事,锻炼他从容应对输赢的气度。
我女儿小时候,我和先生很喜欢跟她玩扑克牌。女儿最喜欢“争上游”或者“斗地主”,因为打牌时可以三个人一起参与,而且输赢也不固定在某个人身上。赢了,我和先生会表现得非常高兴;输了,我们也会表现得很懊恼,并说“再来,看看下次谁会赢”。跟女儿一起玩牌,我们很少让着她,不会故意让她赢牌,目的就是要培养女儿“输得起”的品质。
一次,有一个小朋友来我家,我就让女儿和她一起玩牌,那个小朋友每次输牌的时候都会非常不高兴,要是连输两次还会哭鼻子。看到这种情形,女儿很不解,因为在她看来输赢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后来了解到,那位小朋友在自己家打扑克的时候,大人为了让孩子高兴总是故意输牌,所以每次都是小朋友获胜。殊不知,家长自以为让孩子只体会赢的乐趣是一种爱,但当孩子在外面遇到挫折时,就会表现得很脆弱了。
失败乃成功之母,“输得起”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在游戏中输得起的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较量中也会输得起。上学时,孩子会经历大大小小的考试,不可能每次都考出好成绩。如果输得起,那么就不会看重一次的得失,考好了会高兴,考不好则重整旗鼓努力准备下一次考试。在将来的生活和事业中,他们也会时时遇到较量,只有怀着输得起的心态,才能平和地看待每件事,尽力而为,努力实现自己的精彩。
在北京十一学校有个创业基地叫“松林书苑”,这里会不断挂出“重新开业”或者“开张大吉”的牌子,因为总是有“公司”倒闭,也有新的“公司”开张。校长李希贵认为,他们不让老师介入学生的社团,就是怕老师的想法干扰孩子们的思维。有的学生社团办三个月、半年就垮了,然后重整旗鼓再做别的。学生们在不断体验成功和失败的过程中,积累了重要的人生财富,这比他们进入社会再学习的成本要低得多。让孩子从小就体验到输赢都是家常便饭,长大了才能“输得起。”
第三,家长的抗挫折能力是孩子“输得起”的最好教导。
上文也提到,失败是人生的常态,不可能有人总是成功的。家长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是如何应对的,这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这一点对家长的要求很高,毕竟一个人的处事方式会受到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几十年养成的行事方式几乎变成了自动化的反应。我和先生面对挫折时的态度就非常不同,过去我遇到挫折会害怕,但我先生不是,他非常乐观,是那种“失败了没关系,大不了再重新来过”的性格。我俩面对挫折时的表现对孩子都有影响,我女儿遇到失败的时候,有时像爸爸似的无所谓,有时也会像我,内心感到害怕、难过。
我学习心理学以后,心态发生了很大改变,面对挫折时变得比以前淡定从容。我的变化对女儿也产生了影响,我发现她如今经历失败的时候不会像以前那样过于纠结了。我想说的是,改变是可能的,我能改变,你一定也能。当你开始尝试改变,便是孩子幸福的起点。
第四,在团队中培养孩子“双赢”或者“共赢”的意识。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家庭的7个习惯》里举了个例子:一个打篮球的女孩告诉爸爸,和她有竞争关系的同学总不肯把球传给她,这让她很郁闷。爸爸就让女儿在下一场比赛的时候,只要有机会就传球给那个同学,结果她们球队那一场打赢了。从此以后,一对有成见的姐妹花在球场上配合越来越默契,她们球队赢球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当地报纸甚至还报道了她们默契配合的事迹。这位爸爸的提议改变了他的女儿,让她从过去竞争的痛苦中摆脱出来,体验到宽容带来的她和同学关系的改善以及从未体验过的快乐。
的确,竞争往往伴随着痛苦,但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当别人从你这里有所受益的时候,你体验到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便超过了自己获得成功时的感觉,你会感觉到自我光辉的闪耀。这是人性深层次的需求,也就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家长不要总是让孩子和别人比高低,而是应该从小培养他拥有双赢或者多赢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