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牛》《杏林春暖》《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古诗文
病牛
宋·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
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
不辞羸病卧残阳。
解读
◆大意
牛耕土地千亩,产出粮食千箱,它已筋疲力尽,谁会为它感伤?
只要能让天下众生都填饱肚子,它宁愿累垮病倒,独自面对夕阳。
◆解说
老牛一生为人劳作,它的生命就像这天边的夕阳即将结束,但它为了众生宁死不辞。诗人是宋朝时著名的爱国英雄,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已是老人,还在为抗金事业奋斗,但南宋朝廷却不重用他。诗人通过描写病弱的耕牛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怀。
现代文
杏林春暖
三国时期,有个吴国人名叫董奉。他见当时战乱不断、民生困苦,因而自小就发奋研读医书,立志要做一个济世的医生。后来,他终于习得一身医术,便周游天下,到处治病救人。
董奉途经钟离(今安徽凤阳)时,看到当地人民贫病交加、生活困苦,心里十分同情。他就在这里一片荒凉的小山坡上住了下来,一边为百姓诊病,一边还帮着当地人思考谋生的方法。
他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把江南种植果木的农业技术知识传播给农民,鼓励他们在荒山坡上种植杏树,救荒致富。可惜很多人认为这位“游医郎中”所说的种杏致富意义不大,所以不太积极。
于是,董奉定下一个奇特的规矩:为人看病不收费用,但重病者痊愈后,要在他居住的山坡上种植五株杏树,病轻者痊愈后,种一株。由于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远近患者纷纷前来求治,数年之间这里竟然种植了万余株杏树,成为一大片杏林。
满山杏子成熟时,董奉又写了一张告示:来买杏的人,不必通报,只要留下一斗谷子,就能自行去摘一斗杏。这样,每年树上结出的杏子,又变成了许多的稻谷。董奉把用杏子交换来的谷子,再用来救济贫民。
就这样,董奉不辞辛苦地为人诊病,每年有两三万贫病交加的人受到董奉的救济。从此,就有了“杏林春暖”这个成语,形容杏林春意盎然、带给人温暖,进而被用来赞美医生的精湛医术和崇高医德。
解读
医生董奉仁慈的心灵和精湛的医术都令人敬仰,而他做事的策略同样非常了不起。治病只能解决人们生病的问题,不能解决穷困饥饿的问题,董奉以治病推行种杏,再以收获的杏子换来粮食去救助百姓,帮人们全面解决了病、穷、饥的问题。这样的智慧是大智慧,这样的慈悲是大慈悲。
连读
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开头,讲这个老屋已经那么破败,连它自己都想要倒下了。我们可能会预测这是一个悲伤凄凉的故事,但随着情节的推进,我们发现这是一个温暖感人、留有希望的故事。老屋善良、慈祥,只要还能帮助任何一个动物,它都会坚持着继续站立下去。
古诗《病牛》中的老牛可能更让我们感动。老屋是童话故事里的角色,而为人耕作一生的牛,却是真实存在的。在农耕时代,耕牛是农民必不可缺的伙伴,它任劳任怨,为人们的温饱奉献一生,直到体弱年老。
《杏林春暖》的故事流传至今,现在人们还说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是“杏林高手”。这个故事中的杏林也真的让我们感到温暖,董奉把“医者仁心”这种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为百姓们用尽了心思,从建议种杏,到以种杏代诊费、以杏子换谷子、用谷子救济民众,一环套一环地帮助百姓,令人佩服。
这一节还有一个学习内容是预测故事内容。课文的题目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屋会总也倒不了呢?我们可能会猜测总有人维修这个老屋。再读正文内容,每次一个动物出现,我们就会预测将发生什么,到老母鸡出现时,我们大概就知道老屋不倒的原因了。《杏林春暖》从董奉建议百姓种杏树、百姓不积极这里开始,我们就可以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预测“杏林”是怎么来的……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进行预测,是读者和作者交流的过程,能使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更加专注、加强对故事和人物的理解,还能提高我们的逻辑水平,对自己创作故事也会很有帮助。
点读
◆多音字:“漂”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出现了“漂亮”的“漂”,这个字有三个读音:在“漂亮”这个词中读四声(piào);表示浮在水面上,读一声(piāo),如“漂浮”;表示去除杂质、把东西弄白,读三声(piǎo),如“漂白”。
◆李纲
李纲是宋朝时的抗金名臣、爱国英雄。根据首都和疆域的变迁,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在北宋末年,北方的金国入侵,占据了北宋的大片疆土,连北宋的父子两代皇帝宋徽宗、宋钦宗都被金人抓走了。宋徽宗的另一个儿子赵构逃到南方,建立了南宋。李纲在这段时期力主抗金,想收复北方,可南宋朝廷只想议和,不肯重用李纲。
◆悬壶济世
和“杏林春暖”类似的成语还有“悬壶济世”。这个“壶”说的不是水壶,而是药葫芦。传说古代有一个神医“壶翁”,他在诊病的地方悬挂了一个药葫芦作为招牌,所以“悬壶济世”就是悬挂药壶救济世人,也用来赞美医生的医术和医德。
读后练
老牛为了帮人耕地,操劳一辈子,终于病倒在夕阳下。它现在的主人是农户家的一个八岁的孩子,这个孩子看到了这一幕,会怎么做呢?后边会发生什么?按照你的推测和设想,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