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主题03:诗意最浓是秋天(1 / 1)

《天净沙·秋思》《秋天,观察的好季节》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古诗文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解读

◆大意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桥的旁边有几户人家。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旅人骑着一匹瘦马。

夕阳已缓缓落下,忧伤的人啊漂泊在天涯。

◆解说

这是一首元代的散曲,描绘出一幅秋日黄昏图:秋天草木凋零,黄昏时,连乌鸦都回到了巢中,而远在天涯的游子,却骑着瘦马漂泊在路途中,看到的几户人家,都不是自己的家。这是多么忧伤凄凉的画面。这首散曲只有二十八个字,却写出了十种景物,结构巧妙、意境深远,被后人称作“秋思之祖”。

现代文

秋天,观察的好季节

徐学文

秋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春天天气虽然也很好,但天空总不及秋天明朗洁净。

如果附近有山林,我们走去,可以看见落叶满地;菌类有的长在树旁,有的长在草里,都得意地张着特别的伞。所以,秋天是我们观察大自然的一个最好的季节。

我们做科学研究,要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到野外去是最初的实习,采集了路旁的杂草和虫子,产生了疑问,如:叫什么名字?对人类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不懂的便问老师。这样我们的知识就会逐渐增多。

好问,不是一件可耻的事,但要问得有意义、有价值。有意义和有价值的问题,要靠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得来,观察得越仔细,提的问题就会越有意义。

譬如说:“为什么柿子熟了以后,颜色和滋味变得更惹人喜爱了呢?”

“柿子好吃吗?多少钱一个?”

这两个不同的问题,前一个是经过观察和思考提出的,问得有意义;后一个只是随便发问,对探索自然的秘密来说,没有什么价值。

注意自然界里的一切事物,一方面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优良的品德。我们要尽可能地了解各种生物的形态、构造、习性等,这样才能体会到自然界里的一切都是互相扶助的,也因此会产生高尚的思想,怀有一颗同情心。

解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自然界中可以观察的事物、可以学习的知识很丰富。这篇文章就从学习自然科学的角度告诉我们,秋天应该去观察大自然。学习自然科学,能帮我们领悟大自然的哲理,探索大自然的规律,培养优良的品德。

连读

通过阅读诗词文章,我们会发现描写秋天的作品尤其多,甚至多过描写春天的。可以说,秋天是最富有诗意的季节。

现代文《秋天,观察的好季节》告诉我们:秋日天高气爽、风景优美,最适合出行、观察自然。

秋天正值收获的季节,硕果累累,色彩斑斓,写作的素材自然很多,古诗《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赠刘景文》中的“橙黄橘绿”,都描写出了秋天丰富的颜色。

同时,秋天也有落叶萧萧、百花凋零、天气转寒的一面,带给人们萧索、寂寞的感觉,很容易引发人们的离愁别绪,《夜书所见》和《天净沙·秋思》都表达了这样的情绪。

同样是秋天,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境遇,会产生不同情绪、不同风格的作品。阅读这些诗文作品,我们要细细体会作者的情绪,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体悟不同人眼中秋天不同的特点。

点读

◆元曲

元曲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学形式,它和宋词一样,是要谱成歌曲的,但比宋词更加简单、通俗,普通百姓都容易读懂。《天净沙·秋思》属于元曲中的散曲。

◆杜牧

《山行》的作者杜牧是唐朝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生活在唐朝后期,时间要晚于李白、杜甫的年代,为了跟杜甫区别,后世称他为“小杜”。他和另一位诗人李商隐又并称“小李杜”,跟李白、杜甫的“李杜”相区别。

◆萧萧

古诗中经常见到“萧萧”,在《夜书所见》中就出现了这个词。它指的是风(尤其是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比如,杜甫就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诗句。

读后练

试着观察自然界的一种事物,用几句话来描绘它的样子,再用一句话说说这种事物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我观察的事物是:

用几句话描绘它的样子:

说说它带给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