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家长常常会这样评价自己的孩子:“我儿子学习好、体育好,可就是有些坏习惯让人受不了。唉!”所谓习惯,当然是在生活中慢慢养成的,而孩子之所以会养成坏习惯,也都是由于当孩子刚刚出现小毛病时,当父母的或者听之任之,或者姑息迁就,以至于有了这样的结果。如果家长能一直对孩子进行严管,努力消除妨碍孩子形成好习惯的消极因素,那么他们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烦恼了。
童童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父母就对她格外娇惯。童童虽然聪明可爱,但也有不少小毛病和小脾气。比如挑食,不吃青椒,不吃姜蒜,不吃牛肉;还有,不会洗衣服,她的衣服从来都是妈妈洗;另外,童童还特别任性,什么事都得听她的,爱发脾气……不过父母认为,谁家的孩子能没有毛病,想管吧自己又怎么舍得骂女儿呢!转眼童童上高中了,父母的烦恼和麻烦也就来了:童童是在另一个城市里读重点高中,因此得住校。结果开学不到三天,童童就哭着打来了电话,抱怨说学校食堂的饭菜没法吃,她每天都吃方便面,不会洗衣服也没人帮她,另外与同寝室的室友相处得也不好,大家都欺负她……童童的父母赶忙扔下工作,赶到女儿学校,结果发现学校的饭菜其实很可口,只是有青椒、牛肉,所以童童不肯吃;童童的衣物用品丢得满寝室都是,同寝室的人都拿她没办法,而且也不是同寝室的女孩难相处,是童童自己太任性、太自我中心了。看着哭闹不休的女儿,夫妇俩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生活中,如果发现孩子自私、任性、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时,父母就必须及时进行批评,指出这种行为的错误,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嘛!都是这样,长大就好了”。孩子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大人的迁就只会使孩子变本加厉,到最后不可收拾。这就是为什么说,爱必须是严格的。严才是爱的表现形式之一。没有真正严格的要求,也就不会有真正的爱。所谓“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就是这个道理。严格要求孩子,不姑息孩子的一点小毛病,就是在他们懂得道理的基础上,向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防微杜渐,不让小毛病变成大患。
当然,运用防微计严格要求孩子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原因就是父母总喜欢或容易原谅孩子的一些小毛病,对孩子的一些不太好的行为与言论给予宽容,而不能够真正及时纠正或及时指出。做父母的教育孩子一定要懂得爱就必须严的道理。
别让赖床滋生了孩子的懒惰另外,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时,必须要有连续、连贯性。当我们固定某一个人——在一般的家庭里这个人通常是母亲——负责培养教育孩子的时候,教育的连贯性比较容易做到。当一个孩子由周围或家庭里几个人:妈妈、爷爷、奶奶同时负责培养时,这时由于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观点,没有统一的认识,在培养孩子上就会步调不一、宽严不一。具体表现就是许多家庭中常出现母亲与奶奶或爷爷的矛盾。母亲想严格要求,爷爷奶奶要庇护。妈妈打孩子一巴掌,爷爷奶奶把脸拉得老长。因此,防微杜渐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既是一件细致艰巨的工作,也需要我们当父母的人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在一种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大人忽视的不好行为,那就是在许多公共场所,如在等候公共汽车时,许多人都在排队,有些孩子见排队的人多,就到前面去插队,或者干脆不排队就站到最前面,或抢上公共汽车而且还为父母占位子。这原本是一种不遵守公共纪律和投机取巧的行为,而有的父母也为了图一时的方便和舒适,不加阻拦,反而津津乐道地认为孩子机灵。这种纵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不但对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利,还加重了孩子的自私、野蛮、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所以,父母对孩子生活上的某些小节绝不能忽视,要随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防微计妙解】:不要姑息孩子的小毛病,这样做只会害了孩子,因为放纵、姑息、迁就是一切不良习惯的根源,只有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严加管教,才能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