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父母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没道理让孩子受委屈,怎么也不能比别的孩子差。在这种心态下,父母对孩子几乎是有求必应,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于是一些孩子拼命追求物质享受,吃的、穿的、用的都是最好的,同时对自己的东西又不珍惜。孩子一旦养成了大手大脚的坏习惯就很难改正,而一个满身骄奢之气的孩子也是很难有什么作为的。
据调查统计,目前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不少学生从小娇生惯养,沾染上了花钱如流水的坏习惯,以至于到了经济拮据、无以为继时,从小偷小摸开始,逐步沦为罪犯。这些事例足以使我们深思!
教育学家告诫父母们:不要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每一个愿望和要求。只要是孩子看到的和喜爱的东西,当父母的无条件地给孩子去买,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父母们应当教育孩子不能只想到他自己,还应该想到别人,至少应当想到家庭中的成员。这一点看起来很简单,却常为许多父母所忽视。不少当父母的人,总是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生怕孩子不高兴,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不但自己主动地让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还要求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也都让出应有的一份给孩子。这样的父母,往往没有想到孩子的要求是无尽的。你今天满足了他这个要求,他觉得有求必应,于是明天又提出新的要求。这样做无意中纵容了孩子,培养了孩子的利己主义思想。时间长了,不但养成了孩子不尊重别人和不尊敬长辈的坏习惯,而且,在达不到目的或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他们还可能由失望转变为消沉。
另外,当父母的以身作则,厉行勤俭,也是“训俭”的一个好办法。
在童年的撒切尔夫人眼里,父亲罗伯茨是个极其吝啬的人。有一次,11岁的撒切尔夫人求父亲给自己买辆自行车骑着玩,父亲却拒绝了,他的商店生意很好,家里也很富裕,但他认为女儿还没上中学,不需要自行车代步,不是非花不可的钱,一分也不花。
罗伯茨经常对女儿讲自己是如何勤俭节约的,他说起自己年轻时找到的第一个工作每周只能赚十四个先令,其中十二个先令交给房东,其余两个,他自己只用一个,存起一个。
罗伯茨在家里精打细算,省吃俭用,但他对外人却很慷慨,他经常把食品与金钱送给穷人。他对女儿说:“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能否给人以实际帮助。不要像有些人那样,认为从**爬起来到市场抗议一下,就是帮助了穷人。重要的是你用你微薄的收入干了些什么?”
这些教育,使撒切尔夫人形成了节俭的好习惯。
节俭是一种美德,家长们都应当理直气壮地教育孩子节俭,让孩子懂得不是要买什么就能买什么,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不能奢侈,只有这样,才是在为孩子做长远打算。
【训俭计妙解】:不能一味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教导孩子不要盲目地跟别人攀比,因为不管怎样,都有人比他更好,或比他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