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打断孩子的诉说(1 / 1)

一些父母在听孩子说时总是不够耐心,有的甚至不愿意听孩子讲话,总是打断孩子的倾诉。他们可能觉得这样做没什么,然而这样做给亲子关系带来的负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孩子也会因此而不愿与家长沟通,有的孩子甚至会变得抑郁内向。

在一期家庭互动电视节目上,主持人把一位可爱的小朋友请上台,问他:“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认真地回答:“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主持人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大西洋上空,这时飞机的燃油用完了,你会怎么样办?”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会让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这答案使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主持人继续注视着这个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

观众的大笑使孩子撅起了小嘴,眼睛里也有了泪水,这才使得主持人发觉这孩子似乎有无限的委屈。于是主持人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一定要回来!”

这是一个关于倾听的经典故事,如果主持人不耐心地听小家伙把话说完,他又怎么能体会到孩子的真挚和善良呢?如果主持人打断孩子的话,并说:“好了,好了,你这个小家伙!把乘客留在飞机上,自己先逃跑真是个‘了不起’的主意啊!?”那么,孩子会觉得多么委屈啊!很多家长都是这样,在孩子还没有来得及讲完自己的事情前,就按照大人的经验大加评论和指教,结果曲解了孩子的意思。

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A.孩子:妈妈,我看见小偷偷钱,被警察叔叔追着跑,可小偷用一根棒子把警察叔叔打伤了。

妈妈:胡说八道!有空儿写作业去,我没功夫听你胡说!

B.孩子:妈妈,我看见小偷偷钱,被警察叔叔追着跑,可小偷用一根棒子把警察叔叔打伤了。

妈妈:是吗?那多危险啊!

孩子:不要紧。警察叔叔带着伤继续追小偷,后来把小偷抓住了。

妈妈:真好!你在哪看到的?

孩子:卡通片里!老师说这叫“邪恶打不过正义”。

这真是鲜明的对比,A情景中妈妈粗暴地打断了孩子的话,可以想像孩子必定是委屈地离去,根本弄不懂妈妈为什么要指责他“胡说八道”。而B情景中,妈妈耐心地听完了孩子的话,理解了孩子的意思,这样孩子以后一定还会乐于和妈妈交流。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的倾诉欲通常都比较强烈,他们喜欢说各种各样的新鲜事儿来引起家长的关注。而家长却往往没耐心,没有兴趣听孩子的诉说,随随便便就打断孩子的倾诉,结果孩子就逐渐失去了向家长倾诉的热情,一些孩子还容易因此形成孤僻的性格。

东东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最近,老师发现东东变了,以前活泼开朗、上课积极发言的他,现在变得沉默寡言,总是一个人发呆,学习成绩也下降了。老师经过细心的了解,才知道了东东不爱说话的原因。

东东以前是个很活泼的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后,都会把学校发生的趣事说给父母,可东东的父亲是个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的人,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东东身上,希望东东将来能考上大学,出人头地,因此,对东东的学习抓得特别紧。他觉得东东说这些话都没用,简直是浪费时间,因此东东兴高采烈地说话时,父亲总是会打断他:“整天只会说这些废话,一点用也没有,你把这心思放在学习上多好,快去做作业!”一次东东说班里发生的一件事,正说得兴高采烈时,父亲说:“说了你多少次了,让你别说这些废话,你还说,再记不住,看我不打你!”吓得东东一个字也不敢说,回到自己房间里去了。

慢慢地,东东在家里话越来越少了,每天放学都闷在自己的房间里,因为父亲也不让他出去玩,渐渐地他的性格也就变了。

如果家长总是随意打断孩子的诉说,不给孩子倾诉的机会,这样下去,家长也就听不到孩子内心的想法,听不到孩子的心声。了解不到孩子的所思所想,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家长也不会知道,问题也就不会得到及时地解决,孩子的心理必然受到严重的消极影响。

一个13岁的女孩离家出走了,她的母亲后悔地说:“我不该去打断她的话头,不管她如何滔滔不绝。这样当她长成十几岁的大姑娘时,有事就会和我商量了。”

还有一个孩子说:“妈妈,请您耐心地听听我所提出的问题。只有您肯听我讲,我才能向您学习去听别人讲。”您是否能听得出这番话里隐藏的委屈和挫折?

然而,现在耐心地听孩子讲话的大人越来越少了。一些孩子的父母不是面对孩子主动说话,而是只顾看着报纸或电视随声附和地聊上几句,很少看到父母面对面地耐心地听孩子说话的情景。

但是,生活中,我们又常常听到父母叹息说:“孩子大了,有什么话也不跟我说,我说什么孩子也不愿意听。”孩子也抱怨说:“父母什么事也不给我们讲明白。”“父母光说自己想说的话,可我想说的话,父母都不听。”这种父子或母子情疏的现象常常为父母、也为孩子所困惑。

用心听,但不急于判断,这是运用倾听计必须注意的一点,然而父母却总对孩子的倾诉缺少耐心,急于判断谁对谁错。但只判断而不用心听,会切断许多心灵沟通的途径。

假如一个孩子放学后很晚才回家,孩子刚要解释,心焦的父母便开口喝道:“我不要听出了什么事!”这种反应破坏了双方的沟通气氛,更严重的是令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击。正确的方法是告诉他你们如何为他操心:“我们又担心又害怕。”然后让他说明一切,也许孩子有可以谅解的理由呢?

我们都渴望有人听自己说话,在大多数的情形下,人与人不能沟通,就是因为只有人说话而没有人听。如果父母们能对孩子的倾诉多一点耐心,不急于打断孩子的话,那么孩子遇到事情时就会乐于向父母倾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沟通。

【倾听计妙解】:倾听是了解孩子最有效的途径,家长只有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才能看清孩子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才能创造更多与孩子交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