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冲突中,我们反击的目的是调节和改善自己所处的人际关系环境,是为解决矛盾而不是扩大矛盾。这是反击有效性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口才是战胜对手的一大法宝,但良枪在手,用不好也会走火,伤人害己。因此,利用语言进行反击,必须把握反击的有效性。
掌握语言反击的度是反击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所谓度,就是界限性。根据不受气的第一大准则,利用语言反击时,应按照自己对环境的敏锐判断,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准确把握该说什么,怎样说,说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应根据对语言出口后可能产生的后果的准确预测,确定自己的语言界限。否则,语言不准确或不到位,则会使自己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
掌握语言反击的度,首先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不要扩大打击面。在反击时,要抓住主要矛盾,丁就是丁,卯就是卯,而不应四面树敌,把本来可以争取来的中间力量甚至朋友统统都推到与自己对立的阵营中去,使自己陷于孤立、被动的地位。笔者曾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在北京乘坐公共汽车时,行李超过规定标准应额外买票已是众所周知,但外地人却未必了解这一规定。一位肩扛大包的外地人上车后,因购买行李票同乘务员争执起来。他似乎也挺有道理,责问乘务员道:“我坐火车走了几千里都没因行李多交费,单就你这公共汽车就该多交费,啥子道理?”一句话一下子把乘务员已到了嘴边的话给噎了回去,不知如何反驳。过了半天,她似乎自言自语道:“就这帮没素质的外地人把北京给搞乱了。”谁知,这趟从北京站开出的公共汽车上,乘客中三分之二是外地人。她这一句话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乘客们纷纷质问乘务员:“我们这些外地人难道都没买票?难道都不讲道理?这位老乡初来北京,是他不了解北京的规矩还是他故意蛮横无理?”这位乘务员依照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本没有什么过错,开始时她完全受到大家的支持,但她因反击时语言的度没有把握好,才使自己一步跨入了困境当中。这是我们在进行语言反击时应吸取的教训。所以,语言反击应三思而后行,话语出口之前应先掂量,否则,话语出口如覆水难收,自己会更加受气。
其次,应控制打击的力度,不要一棍子把人打死,一句话把人噎死。在大多数情况下,反击时应为对方留一点儿余地,掌握打击的分寸。因为大多数人都爱面子,给对方留有余地,实质上是为缓和彼此间的冲突留下了回旋的空间,也为自己留了一步台阶。否则,你把他逼进了死胡同,他别无选择只能与你对垒。结果,双方剑拔弩张,到头来两败俱伤,还是没有改变你受气的境地。这并不是我们反击的目的。然而,在生活中许多人并不能深刻理解这一道理,似乎反击得越狠越好,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所以说,语言反击是一门斗争艺术。
阿伟暗恋上了佳佳,但佳佳心有他属,并不为他所动。终于到了佳佳的生日了,阿伟决定在生日party上“火”一把。在摇曳的生日烛光里,阿伟动情地唱起了“爱,爱,爱不完……”佳佳感觉阿伟在大庭广众之中令自己很难堪,但她只淡淡笑了笑,以舒缓的语调说:“看不出阿伟平时不声不响,原来歌喉如此优美。我们该为将来那位有幸拥有他深情歌声的小姐祝福。”一句话,似是赞美,又似表白,于无声处给了阿伟当头一棒。但不知情者不会有任何觉察。既给阿伟留足了面子,又使自己轻松战胜了对手。
以上这两个方面,可概括为一句话:只有把握语言反击的广度和深度,才能保证语言反击的力度,有效地达到反击的目的,使自己避免受气。
此外,当你想要驳倒对方时,除了必须理由充分外,还要靠说话的技巧。你要悉心静听对方说话,找出他话中的要点与漏洞,如果对方不曾说完,无论如何都不要插嘴,面部表情也不要露出什么地方不对,什么地方赞同的表示,等他说完,有时还需问他一句,还有其他的意见吗?言多必失,让他畅所欲言,正是找寻反驳点的好机会。
当你开始反驳时,态度必须从容,说话必须稳当,先把他的话总括扼要地提出,问他是否是这个意思,再从他对的方面,表示适当的赞同,使他高兴。说到后来,用“但是”两字一转,逐层反驳,把轻的放在前面,重的留在后面,越说越紧,越说越硬,直到使他无法置辩。如果你要教训他几句,更要留在最后,看见他的面部表情已有感悟的表示,才好开始说教训的话。说教训的话,态度必须诚挚才能显出你的善意,千万不要有斥责或讥笑的意思,免得他恼羞成怒,引起新的纷争,因为反驳者虽恃理由与技巧使他折服,但也必须动以感情使他心悦诚服。理由越是充分,反击越是强烈,语气就越要婉转。中间有时还要替他设身处地,代为表达苦衷与用意,然后随即加以反击,使他知道错误所在。有时还不妨态度激昂,接着又须和悦,春风与雷霆,相互间用,充分表示你的立场的公正,表示你的凛然难犯,表示你的富于同情。就全部反驳过程而论,都是欲抑先扬,但不要“扬”得过分,否则反使你的“抑”失去了力量,也不要“抑”得过分,这会使你的“扬”不能引起他的感悟,废话是绝对要避免的,但是巧譬善喻绝不是废话,譬得越巧、喻得越善,越能激起他的感悟。
反驳完毕,你虽取得胜利,态度仍须谦让,使他不觉得是失败,更须丢开主题,随便谈谈,总要有说有笑,把反驳时严肃的空气尽力冲淡。争辩是一回事,交谊是一回事,争辩只限于一个事项,不要牵涉到交谊,如果彼此都是代表人身份,随时要把代表人的本身分开,不要产生有直接人身攻击的嫌疑。万一对方在盛怒之下,对你做人身攻击,你必须用和气的态度向他说明你是代表人,不是当事人。经过多方的解释必可减少误会,即使对方出口辱骂,你也要大度包涵,付之一笑。
至于没有利害关系的辩论,有的是维护个人的主张,有的则是比赛彼此的口才。为维护主张而反驳,多少要承认对方若干的论点,反驳的语气,有时可用补正的方式,不必完全以攻击的态度,倘若是在会议上,只要争取多数人的同情,促使各方面的响应,让各方面群起而攻击,造成他四面楚歌的局面,就可以不必单枪匹马和他相辩。这种四面合围,不但力量雄厚,声势浩大,而且你也可以不必费极大的气力。
至于比赛辩论技术,原只是游戏性质,不要过分认真,倘使对方假戏真做,你便乘机退出,表示讲和。有人不能明白这一点,往往因薄物细故,极力争辩,弄得双方面红耳赤,不欢而散,其实这又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