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聋作哑(1 / 1)

语言罐头 高轶飞 1823 字 8天前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这不是新鲜事,在人性丛林里,你要有面对不怀善意的力量的心理准备;你可以不去攻击对方,但保护自己的“防护网”一定要有,聪明人的举动是:不如装聋作哑!

你会去找聋哑人争斗吗?正常人绝不会这样去做,因为你说什么他都听不到,他想表达什么又说不出,斗了也等于白斗。

这是一个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世界,绝对的和谐根本不存在。所以,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争斗产生。当然,我们不一定要去主动攻击对方,但我们必须懂得把自己保护起来,本书给你的一项建议是——且扮聋哑状。

有个农夫骑着马去城里串亲戚,走到中午,他感到又饥又渴,于是便将马拴在饭馆边的树上,坐下来吃饭。这时,一个富人也来到此地,同样将马拴在了那棵树上。

农夫见状,劝道:

“请不要把马拴在那里,我的马野性大,不肯与其他牲口同槽,会把你的马踢死的!

但富人却不听劝:

“这块地你买下来了吗?我愿意把马拴在哪儿是我的事,何时轮到你来管?”

富人将马拴好,也坐下来吃午饭。片刻功夫,树那边传来嘶叫声,二人闻声奔去,但已然迟了,富人的马已经卧尸树下。

富人暴跳如雷,大声喝道:

“我的马是千里良驹,你的马竟然敢踢死它!你赔我的马!”

于是不由分说,便将农夫拉去衙门。

县官听了富人的控诉,问农夫:

“你的马真的踢死了他的马吗?”

……

任凭县官怎样发问,农夫就是一句话不说。法官只好叹道:

“这案子没法审了!他是一个哑巴,不会说话。”

富人闻言叫道:

“他根本不是一个哑巴,我明明听见他说话的!”

县官惊讶道:

“真的?他说了什么?”

富人回答:

“当然是真的!他对我说——请不要把马拴在那里,我的马野性大,不肯与其他牲口同槽,会把你的马踢死的!”

县官闻言,说道:

“如此说来,这件事是你无理了,他事先已有警告,可是你一意孤行,所以,他不该赔偿你的马。”

县官又问农夫:“本官问你时,你为什么不将实情说出来?”

农夫回答:

“因为我知道,富人说一句话,要胜过我们穷人说十句。所以,我想让他自己把事情的经过说出来,您看,现在谁是谁非不是已经很清楚了吗?”

生活中,类似于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当情况不利于我们时,当我们有口难辩时,不妨装一回哑巴,诱导对方自己把话说出来。其实有些时候,你想用言语征服别人,说得越多,反而越画蛇添足,欲盖弥彰。长久混迹于“江湖”的老油条,必然懂得适时来点儿沉默,如此一来,来自于方方面面的攻击都会无处着力,他们自然会鸣金收兵,这岂不是等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吗?实乃大智慧也。

在人际交往中,为了利益,为了生存,有时不妨运用“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老粗”策略。故意使用对方所无法理解的语言,让对方在与你沟通时产生挫败感,并激发他的火气。他若发火,则你已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发脾气给人的感觉总是理亏的,如果他不发作而隐忍,也必定会搅乱他的思维,使其不知不觉地处于劣势。故意装傻充愣,误解他的意思,扭曲他的意思,他说他的,你说你的,这样来往几回合,他会认为你不可理喻,放弃与你交手。

某公司有一个女孩子,平日只是默默工作,并不多说话,和人聊天时总是面带微笑。有一年,公司里来了一个好斗的女孩子,很多同事在她主动发起的攻击之下,不是辞职就是请调。最后,矛头终于指向了这个女孩。某日,这位好斗的女孩子抓到了那位一贯沉默的女孩子的把柄,便立刻点燃火药,噼里啪啦一阵,谁知那位女孩只是默默笑着,一句话也没说,只偶然问一句:“啊?”最后,好斗的那个主动鸣金收兵,但也已气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过了半年,这位好斗的女孩子也自请他调。

你一定会说,那个沉默的女孩子的“修养”实在太好了,其实事实不是这样,而是那位女孩子的听力不大好,理解别人的话不是有困难,但总是要慢半拍儿,而当她仔细聆听你的话语并思索你话语的意思时,脸上又会出现“无辜”、“茫然”的表情。你对她发作那么久,那么卖力,她回应的却是这种表情和“啊”的不解声,难怪对方斗不下去,只好鸣金收兵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事实:装聋作哑的力量是巨大的,面对“沉默”,所有的语言力量都消失了!

聋哑之人是不会和人起纷争的,因为他听不到、说不出,别人也不会找这种人斗,因为斗了也是白斗。不过大部分人都不聋又不哑,一听到不顺耳的话就会回嘴,其实一回嘴就中了对方的计,不回嘴,他自然就觉得无趣了;如果他还一再挑衅,只会凸显他的好斗与无理取闹罢了。因此面对你的沉默,这种人多半会在几句话之后就仓皇地“且骂且退”,离开现场,如果你还装出一副听不懂的样子,并且发出“啊”的声音,那么更能让对方“败走”。

不过,要“作哑”不难,要“装聋”可不易,因此要培养自己对他人言语“入耳而不入心”的功夫,否则心中一起波澜,要不起来回他一两句是很难的。

在人际交往中,有许多场合都可以使用“装聋作哑”的办法,躲开别人说话的锋芒,然后避实就虚,猛然出击。其技巧关键在于躲闪避让的机智,虽是“装作”,正如实施“苦肉计”一样,却一定要表演得自然。

“装作不知道”,就是指对别人的话装作没有听到或没有听清楚,以便采用避实就虚、猛然出击的方式。它的特点是,说辩的锋芒主要不在于传递何种信息,而是通过打击、转移对方的说辩兴致使之无法继续设置窘迫局面,化干戈为玉帛,能够寓辩于无形,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人际交往中,这种方式的使用场合很多。

1.可用于挽回“失语”所造成的尴尬局面

“马有失蹄,人有失言。”偶尔失语在语言交际中难免发生,但失语往往是许多矛盾发生和激化的根源。因此,挽回失语,在语言交际中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实习期间,一位实习生在黑板上刚写了几个字,学生中突然有人叫起来:“老师的字比我们李老师的字好看!”

真是语惊四座,稚嫩的学生哪能想到,此时后座的班主任李老师是怎样的尴尬!对这位实习生来说,初上岗位,就碰到这般让人难堪的场面,的确使人头疼,以后怎样同这位班主任共渡实习关呢?转过身来谦虚几句,行吗?不行!这位实习生灵机一动,装作没有听到,继续写了几个字,头也不回地说:“不安安静静地看课文,是谁在下边大声喧哗?”

此语一出,使后座的李老师紧张尴尬的神情,顿时轻松多了,尴尬局面也随之消除。

这位实习生在这里就是巧妙地运用装作不知道,避实就虚,避开“称赞”这一实体,装作没有听清楚,而攻击“喧闹”这一现象。既巧妙地告诉那位班主任“我”根本没有听到;又打击了那位学生的称赞兴致,避免了他误认为老师没有听见的可能,再称赞几句从而再次造成尴尬局面。

2.处理、制止别人的中伤、调侃

朋友之间虽然很要好,有时也会因开玩笑过了头,而大动肝火,伤了和气。对于这种情况,不妨巧妙地运用“装作不知道”,给他一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怪问。

吴军因身体肥胖,同班的李明、张峰“触景生情”,“冬瓜”长“冬瓜”短地“做起买卖”来,并时不时拿眼瞅吴军,扮鬼脸。面对拿别人的生理“缺陷”来开过火的玩笑,实在让吴军气愤。欲要制止,这是不打自招;如不管他,却又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怎么办呢?

此时吴军稳了稳躁动的情绪,缓缓地走过去,拍着二人的肩膀,轻言细语地问:“李明,听说你有1.8米高,恐怕没有吧?”接着又对张峰道:“你今天早上吃饭没有?”

听到这般温柔怪诞的问话,兴奋中的二人愣在当头,大眼望小眼,如坠云里雾中。全班同学沉寂了几秒钟,随即迸发出哄堂大笑,二人方明白被愚弄了,刚才有声有色的“买卖”,现在也没有兴致继续下去了。

3.制止别人的挖苦、讽刺

挖苦、讽刺,都是一种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辛辣有力地去贬损、揶揄对方的行为,极易激怒对方。为避免大动肝火,两败俱伤,也可巧妙地运用装作没听明白的方式见机行事。

4.补救说话中的错漏、失误

进行即兴演讲,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演讲者自己也不知为什么,竟说出一句错话,而且马上就意识到了。这时该怎么办呢?倘若遇上这种失误,演讲者不妨装作不知道,然后采用调整语意、改换语气等续接方式予以补救。只要反应敏捷,应变及时,就可以收到不露痕迹的纠错效果。

例如,一位公司经理在开业庆典上发表即兴演讲,他这样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公司是统一的整体,它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是铁的纪律,每一个员工都必须自觉遵守。上班迟到、早退、闲聊、乱逛、办事推诿、拖沓、消极、懈怠,都是违反纪律的行为。我们允许这些现象的存在——就等于允许有人拆公司的台,我们能够这样做吗?

这位经理的反应力和应变力是很强的。当他意识到自己把本来想说的“我们绝不允许这些现象的存在”一句话中“绝不”二字漏掉之后,佯作不知,马上循着语言表达的逻辑思路,续补了一句揭示其后果的话,同时用一个反问句结束,增强了演讲的启发性和警示力。这样的续接补救,真可谓顺理成章,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