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动人(1 / 1)

语言罐头 高轶飞 472 字 8天前

在人际交往中,适时地说“软话”是为了赢得对方的同情、理解、宽容、原谅,以达到解释、说服、引导、相互沟通、转化矛盾、反败为胜的目的。“软话”貌似“柔软”,但实际上不软。在人生道路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挫折,这时,就要能屈能伸,用“软语”去打动人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在生活中,有些人吃软不吃硬。对付这类人,要用“软语”去打动他,因为你的“软语”很有可能触及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们总是习惯同情弱者,所以,有些时候,适当地向对方“示弱”,说“软话”,说不定更能打动对方的心灵。

一个山区小姑娘已经有15岁了,不幸地是被拐卖到上海去卖**。当天晚上,天还下着蒙蒙细雨,小姑娘的房门被打开了,一个中年上海“阿拉”走了进来。小姑娘的心都跳到了嗓子眼儿。不过,小姑娘还是很快地镇静了下来,机智地叫了一声:“伯伯!”中年“阿拉”一愣,人就像是被魔法定住了似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说:“我一看伯伯就是一个好人,依你的年龄,与我的爸爸差不多,可我的爸爸就比你苦多了,他在乡下种田,去年栽秧时,他热得中暑……”小姑娘说着说着,眼泪就哗哗地往下流。“阿拉”的脸涨得通红,短暂的沉默之后,低低地说了一句:“谢谢你,小姑娘。”然后开门走了。

面对人高马大的“阿拉”,为什么不让自己显得更加弱小,以此来激发他的同情之心呢?聪明的小姑娘就是这样做的。一句“伯伯”,瞬间便拉开了两人之间的年龄距离,让“阿拉”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同样处于花季的儿女。于是,同情的种子开始在他的心中发芽。紧接着,小姑娘又不失时机地给他戴上了一顶“好人”的帽子,“强迫”他以“好人”的标准约束自己。然后再拿“爸爸”与“阿拉”进行对比,进一步强化了“阿拉”的同情心理。于是,她就这样脱险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有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而如果我们想要一次次地“化险为夷”,那么只会说直话,只会说硬气话显然是不行的。有时迫不得已,我们莫不如就将自己扮作一个可怜人,这同样能使我们达到预期的目的。

有这样一句格言——一滴蜜汁比一加仑的胆汁更能吸引苍蝇。假如说你希望别人按照你的意思去做,那么你就得学会说软话,软话常常可以消除对方的防御心理,最终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