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圆场的说话技巧(1 / 1)

语言罐头 高轶飞 1183 字 8天前

所谓“打圆场”,并不是“和稀泥”,这是一种从善意的角度出发,以特定的话语去缓和紧张气氛,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语言技巧,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其实“打圆场”也有它一定的技巧,我们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话说有个理发师傅带了个徒弟。徒弟学艺几个月以后,这天正式上岗。他给第一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长了。”徒弟无语。师傅在一旁笑着解释:“头发长使您显得含蓄,这叫藏而不露,很符合您的身份。”顾客听罢,高兴而去。

徒弟给第二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短了。”徒弟无语。师傅笑着解释:“头发短使您显得精神、朴实、厚道,让人感到亲切。”顾客听了,欣喜而去。

徒弟给第三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边交钱边嘟囔:“剪个头花这么长时间。”徒弟无语。师傅马上笑着解释:“为‘首脑’多花点儿时间很有必要。您没听说过‘进门苍头秀士,出门白面书生’吗?”顾客听罢,大笑而去。

徒弟给第四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边付款边埋怨:“用的时间太短了,20分钟就完事了。”徒弟心中慌张,不知所措。师傅马上笑着抢答:“如今,时间就是金钱,‘顶上功夫’速战速决,为您赢得了时间,您何乐而不为?”顾客听了,欢笑告辞。

我们看,故事中的这位师傅是何等地能说会道,他舌绽莲花,每次得体的解说都巧妙地帮助徒弟摆脱了尴尬,让对方转怨为喜,高高兴兴地走出门去。从他的这几番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打圆场”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要善于使用吉利的语言。

用好听的话来打动对方,说得对方心里欢喜,这是打圆场的一个诀窍。“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心理共性,当场面尴尬时,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利用这种心理,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一方能够接受的语言来加以说和,那么气氛就很容易得到缓解,那好不尴尬的双方自然也会冰释前嫌。

另有一种情况,生活中,当你所熟悉的人发生争执并请你做裁判时,毫无疑问我们会感到非常尴尬——你说谁对也不好,说谁错也不是,稍有不慎便会“里外不是人”,这个时候,就需要你迅速调动思维,以合适的话语将场面圆下来。

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争端,这些争端以常法去解决往往不能轻易解决,这时候换一种思路,找到能消除障碍的法宝,让他想争也争不起来,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刘复才为江夏县知事,思维极为敏捷,常常在两方争执不下之际,他用一两句话就给双方打了圆场。都督张之洞和抚军谭继洵平时意见就不太一致。这天,刘复才在黄鹤楼设宴,二公及其他客人都在座。酒过三巡,诸位都有不少醉意了。忽然,一位客人不知怎么就谈起了武汉江面有多宽的问题。谭继洵说有五里三分宽,他的话音未落,张之洞就说道:“不对!我记得确实,是七里三分宽。”

两人顿时争执起来,互不相让,旁边坐着的诸位客人劝说也无济于事,只好任由他俩争执。

刘复才坐在末座,看见席间这番争执,感到情况不妙,继续争下去,搞得不欢而散可就糟了。他急中生智,徐徐举起手来,说道:“江面水涨,则宽七里三分。水落,则五里三分宽了。张公是就水涨时说的,谭公则是就水落时说的。两位先生都没有错。”

张之洞和谭继洵听到这话,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席间顿时恢复了原有的轻松气氛。

旁座的诸客都为刘复才的片语解纷的机敏而折服。

人间需要“和事佬”。有机会充当这样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事。有时候,双方陷入僵局,相持不下,为了顾及脸面,谁也不愿做个高姿态,给对方一个台阶。这时“和事佬”就大有用武之地了。“和事佬”最高超的功夫就是“打圆场”。

所谓“打圆场”,是指交际人双方争吵或处于尴尬境地时,由和事佬出面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进行调解。打圆场近似于捧场,同是圆滑乖巧之为,但它没有捧场那般肉麻,而且在了结现实矛盾、平息事端的功效上,都比捧场高上一筹。“打圆场”运用得好,可以调节气氛,联络感情,消除误会,缓和矛盾,平息事端,还有利于应付尴尬,打破僵局,解决问题。

凡事都有诀窍,打圆场也有打圆场的学问。归纳起来,我们在社交活动中巧打圆场的学问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说明真情,引导自省

当双方为某件小事争论不休,各说一套,互不相让,纠缠不休时,无论对哪一方进行褒贬过分的表态,都犹如火上浇油,甚至会引火烧身,不利于争端的平息。因此,此时只能比较客观地将事情的真相说清楚,而不加任何评论,让双方消除误会,从事实中反省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引导他们各自多做自我批评,使矛盾得到解决,达到团结的目的。

2.岔开话题,转移注意力

如果属非原则性的争论,双方各执己见,而这场争论又没有必要再继续下去,此时不妨岔开话题,转移争论双方的注意力。

3.归纳精华,公正评价

假如争论的问题有较大的异议而双方又都有偏颇,眼看观点越来越接近,但由于自尊心,双方又都不肯服输,不妨将双方见解的精华归纳出来,也将双方的糟粕整理出来,做出公正的评论,阐述较为全面的双方都能接受的意见。这样,就把争论引导到理论的探讨、观点的统一上来了。

4.调虎离山,暂熄战火

有的争论,发展下去就成了争吵,甚至导致大动干戈,如果双方火气正旺,大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时,应冷静下来,当机立断,借口有什么急事(如有人找,或有急电),引当事人走开,暂时脱离争论,等消了火气,头脑冷静下来了,争端也就趋于平息了。

假如你想让两个过去抱有成见的人消除前嫌;假如你的亲人突然遇到过去关系很坏的人而你又在场;假如你作为随从人员参加的某个谈判暂处僵局……作为第三者,你应首先联络双方的感情,努力寻找双方心理上的共同点或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比如一幅名画、一张照片、一盘棋、一个故事、一则笑话、一句谚语、一段相同或相似的经历,乃至一杯酒、一支烟都可能成为双方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以成为调节气氛、打破僵局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