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见人不必将自己的意见兜底托出,还有七分语,不必对人说出,你也许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然而,老于世故的人,的确只说三分话,因为说话须看对方是什么人,对方如果不可靠,你说三分真话,已经不少了。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不是可靠的人,你也畅所欲言,以快一时之谈兴,结果会是如何呢?你说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你么?彼此关系浅薄,你却与之深谈,显出你不知深浅。你不是他的朋友,却去劝慰他,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不搞清对方的立场,不了解对方的主张,却偏要高谈阔论,弄不好还会招祸呢!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不能说。
小说《**寇志》里就写到了一个失言招祸的故事。宋代大奸臣蔡京的儿子蔡攸有一位老师叫张觷。一次,蔡攸去拜访老师,当晚张觷留蔡攸吃酒饭。张觷酒兴微酣,问蔡攸:“你可曾学跑路吗?”蔡攸说:“这倒没有学。”张觷说:“这么要紧的事情,为什么不学?我有学跑的妙招:两腿上各缚铅条两枝,各重四两,带着铅条飞奔,一日三次。铅条要一天天加重,路程也要一天天加远,练上一年半载,放下铅条,就能日行千里。”蔡攸笑着说:“我出入有人护从,旱路有轿马,水路有舟楫,为什么要学跑路?”张觷说:“咳,你怎么不知道?这是我为你打算。你父亲是天下闻名的大奸人,一旦天下有事,你家第一个遭殃。所以我劝你趁早学会跑路,临时也好逃命。”蔡攸听了,默然不语。事后张觷知道大祸临头,只好从此隐遁,亡命江湖。对人说了不该说的话,祸患一至于此!
事无不可对人言是指你做事时心中的那一份坦**,并不是必须尽情向别人宣布的。擅长交际的人,能分清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他的只说三分话,说明他懂得交往的原则,决不是他不诚实。
说话要根据人、时、事。对方不是可靠的人则不必说;不合时宜,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但与此事无关,还是不必说。不是可靠的人,你说三分话,已经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话,正给他一个提醒;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事,你说三分话,只能说明你太多口舌。
无论是日常生活的寒暄,或是正式场合的交谈,说话都要谨慎,尤其要注意用词,要根据场合、对象说最恰当的话,不适当的言语,不仅是不礼貌的行为,同时也易得罪他人。该说的时候不说,不该说话时却滔滔不绝,都是无礼的行为。
言语是沟通人际关系最好的工具,人与人都是从交谈建立友谊,并从中获得启示的。但是现代人在正式场合里,反而难以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说话必须自我长期训练,切实把握好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久而久之,自然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并具有说服力,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夸张,好雄辩,说惊人之语,这种表达方式虽然容易引人注意,却难以获得信任。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起来的,只要平日多加留意,不但可增添自己的魅力,也会带给他人难忘的印象。
理想的交谈是思想的交换,可是,很多人却以为理想的交谈是一个人机智或口才的精彩表现。我们大多数人都应该庆幸,因为要使别人乐于和我们谈话,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怎样让别人喜欢与你交谈呢?
首先,说话要有善意。这里所说的善意,也就是与人为善。我们与别人说话的目的,在许多情况下是希望让对方了解自己的真实用意。所以,只要这个目的能够达到,就没有必要特意挑剔。
其次,说话要尽量客观。有些人在说话时动不动就夸大其词,这样,无论听者或是被说到的人,难免不会产生反感,认为这人说话有点儿不着边际。比如,明明是一对男女青年在正常地说话,他可以把别人说成是在谈情说爱;明明别人是在争论问题,他却说成是“碰在一起就争争吵吵闹个没完”。像这样信口开河的说话习惯,很容易惹事生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