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顺民意、得民心、赢天下(1 / 1)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孟子·卫灵公第十五》)

译:孔子说:“老百姓对于仁,其实比生活中的水、火更需要。”

人要生存,片刻离不开水火,有赖水、火而繁衍生息。孔子以仁与水、火相比旨在说明领导者应抚恤百姓,施惠于民,方可取得民心,使天下人归服,以此立威,做到众望所归。得取天下有它的原则和方法,即获得民众的支持,就得到天下了;获得民众也有它的原则和方法,即赢得民心,就得到民众了;获得民众的心也有原则和方法:他们所希望得到的东西,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而已。

顺民意者可得天下,舜辅佐尧二十八年,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在这二十八年中舜为了国家的事情奔走辛劳,与民众一起生产,取得了人民的信任。尧逝世后,守丧三年完毕,(为了使尧的儿子能够继承天下)舜躲避到了南河的南面,但天下诸侯朝见天子,不是去找尧的儿子,而是去找舜;告状打官司的,也不找尧的儿子,而是去找舜;唱歌的,也不歌颂尧的儿子,而是歌颂舜。所以说舜才是真正赢得了民心,受民众拥戴,这以后,舜才回到了首都,即位做了天子。

得天下并不是使某人高高在上,而是王者怀仁爱之心,使人民安居乐业,老有所养,幼有所爱,生活富足。王者更应具有的是一种大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其乐融融。但是领导者如果失掉了民心,其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商朝最后一位君王,是纣王。

纣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他没完没了地建造宫殿,在他的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鹿台”,把搜刮来的金银珍宝都贮藏在里面;他又造了一个极大的仓库,叫做“钜桥”,把剥削来的粮食堆积起来。他把酒倒在池里,把肉挂得像树林一样。他和宠姬妲己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他还滥用各种残酷的刑罚。凡是诸侯背叛他或者百姓反对他,他就把人捉起来放在烧红的铜柱上烤死,这叫做“炮烙”。

纣的残暴行为,加速了商朝的灭亡。这时候,在西部的一个部落却正在一天天兴盛起来,这就是周。

姬昌(后来称为周文王)继位的时候,周部落已经很强大了。周文王是一个能干的政治家。他的生活跟纣王正相反。纣王喜欢喝酒、打猎,滥施刑罚。周文王则禁止喝酒,不准打猎,不准糟蹋庄稼。文王鼓励百姓多养牛羊,多种粮食。他还虚心接待一些有才能的人,因此,一些有才能的人都来投奔他。

姜尚字子牙,有经天纬地之才,后为周文王所用。他教导文王:“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和天下同利的人得天下,想独占天下之利的人失天下。天有季节,地出财物,能与天下人共同享用的人,有仁名。谁有仁名,天下就归谁。”

这番话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主要是当时独占天下的殷纣王。姜尚希望文王反其道而行,把纣王一个人的天下,变成天下人的天下,文王自己也就成了天下之王了。

这一篇得天下的理论,用八个字可以概括:同利共财,薄奉寡赋。在当时十分低下的社会生产条件下,统治者只有薄奉寡赋,才能与天下同财共利。否则,万民只有饥寒交迫了。

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周更加强大起来。

没有几年,周族逐渐占领了大部分商朝统治的地区,归附文王的部落也越来越多了。出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

文王去世后,武王继承父志,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与民同利,与民同乐,教化百姓,移风易俗。使国力继续增强,与此同时,殷纣王压迫百姓,陷害忠臣。杀死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姜太公和武王认为殷纣王确已到了孤立无援的地步,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殷有重罪,不可以不伐。”遂率兵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与诸侯抵达牧野(今河南汲县),武王召开誓师大会,历数纣王听信妇言、不祭祖先、暴虐百姓等滔天罪行,号召各路诸侯,奋起歼敌。殷纣王已是众矢之的,天下的民心也已背,灭纣已是旦夕之间。纣王慌忙驱七十万甲兵仓促上阵迎战。由于商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纷纷倒戈,牧野一战,以周军的全胜而结束,标志着长达五百多年时间的殷商王朝的覆灭和西周王朝的正式诞生。

纣之所以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民众;失去了民众,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其实,战争发生之前,胜败便已知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此处的天是指民意,如果领导人物逆民意而行,倒行逆施,必将像殷纣一样玩火自焚,自食其果,唯有实行仁政,才能天下可得,天下可治。

○得民心是为政之道

顺民意,得民心,是为政者治理国家所要达到的总目标,也是人民对为政者做出斐然政绩所表示的无声赞颂!

如果为政清廉,轻徭、薄赋,庶富教,处处为人民着想,让人民受惠、得利,给人民带来安乐和幸福,那么,近者被其泽而喜悦,个个笑逐颜开,远者闻其风而仰慕,必人人投奔前来,又何愁赢不得民心,得不到信任?

因此,为政者一切政策措施都应该是为人民的利益,都应该坚定不移地朝“得民心”这个目标,努力求其实现。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国家的繁荣昌盛,保持着人民的幸福安乐,保持着社会的长治久安。否则,“失掉民心”,甚至怨声载道,那就不是什么“民心”的问题,而是将由此发展,最终导致统治者“天禄永终”!

因此,虽说这是给为政者设想的总目标,但它关系着人们的凝聚力,和人心的向背,直接影响着统治者的存续关键。可以说,这是以人民利益为前提而提出的、具有强烈人民意识的政治远见,高瞻远瞩的为政者能无借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