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还有一个男女双性化气质的问题,放在这一章来讨论,你也许很感兴趣。
什么是双性化气质?
近年来,国外心理学界有人提出了“双性化气质”概念,认为男女双性化气质的人,往往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还建立了一项心理测验量表,以测定男女双性化气质,对此问题做过专门研究。
男女双性化气质到底好不好?
贝姆等人在研究中总的看法是,具有男女双性化气质的人,在很多情况下能做得更好些,因为他们既具有女性气质,又具有男性气质。就是说,男女双性化的人在性别角色心理特征上,往往占据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两个方面的优势。至少,在心理特征上男女双性化的人没什么不好。
最近,美国心理学家曾对两千余名儿童作过调查,结果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不仅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一般较为片面,而且智商、情商都较低,具体表现为:综合学习成绩不理想,特别是偏科现象严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缺少主见,要么固执己见,同时,难以灵活自如地应付环境。相反。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却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全面,文理科成绩均较好,往往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而且追踪研究发现,成年后兼有“两性之长”的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里,更多占据优势地位。
在回答男女两性为什么始终在相互寻找,不可遏止地要结合为一体的问题时,柏拉图曾有过这样的解释:很早的时候,人都是双性人,身体像一个圆球,一半是男一半是女,后来被从中间劈开了。所以,每个人都在竭力找回自己的另一半,以重归于完整。
你也许以为,柏拉图这是幼稚的戏言。其实不然。仔细想想,却原来有着深刻寓意:无论是男性气质还是女性气质,孤立起来都是缺点,都造成了片面的人性,结合起来便都是优点,都是构成健全人性的必需“材料”。两性气质的区分仅是相对的,从本原上说,它们并存于每个人身上。一个刚强的男人也可以具有内在的温柔,一个温柔的女人也可以具有内在的刚强。一个人越是蕴含异性气质,在人性上就越丰富,在人格上就越完美。
原来,柏拉图的寓言与心理学的结论竟如此的不谋而合。
双性化气质应该是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既然是理想的东西,现实就离它还有一定距离。我们也不必苛求,人人都具有这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气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确不必再固守传统的定型化的性别角色模式,而应给男女双性化气质多一些宽容和肯定,特别是对女人的双性化气质多一些宽容和肯定。这并不妨碍男人当一个好男人,女人当一个好女人。这种性别角色理念的转变,必将影响到年青一代性别角色心理的发展。
正是顺应男女双性化气质的新理念,当今世界的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开始日益流行着一个崭新的家庭幼儿教育模式——双性化教育。
在传统的性别角色教育中,往往是一种绝对片面的单性化教育。其特征是,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即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刚强等男性气质,女孩只培养其温柔、细致等女性特点。这样只会限制他们智力和个性健康全面的发展,进而可能使男孩过于粗犷、勇猛而缺少平和而细腻的气质,无法学会关心体贴他人及拥有细腻的情感世界;使女孩过于柔弱、内敛而缺少勇敢和自立精神,缺乏竞争意识及刚强的心理素质。最终,使他们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以及处理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上,都劣于那些“双性化”的男女。这样的女孩,可能因此缺乏独立性和上进心,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最终难以成材;这样的男孩,可能变得刚愎自用、难解人意、冷酷冷漠,或干脆成了工作狂,不仅在事业上难有竞争优势,在人际交往中也不受欢迎。
由此说来,我们青少年也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双性化气质。如下,便是青少年培养自身双性化气质应遵从的几个要点。
1.在观念上不宜将性别特征区分过清。不少性格或行为特征,如热情活泼、独立自主、坚忍不拔、富有责任心、善解人意、无私善良等,应是男女两性都须具备的,不宜被视为某种性别所专有,应兼收并蓄。这正是培养双性化气质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2.鼓励自己向异性学习。不论男孩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比如,男孩多多学习女孩的细心、善于表达和善解人意,女孩则多多学习男孩的刚毅、坚定和开朗。
3.增加男女孩接触的机会。向异性学习,就要增加与异性自然而然的接触。在我们的文化中,特别要注意支持和引导青少年的异**往。我们青少年自身也要学会健康的异**往,主动增进与异性健康交往的机会。
4.避免学习走向极端。如果男孩向女孩学过了头,就会显得“娘娘腔”;女孩向男孩学过了头,就会成为“假小子”。这自然与培养双性化气质的初衷背道而驰了。所以,向异性学习也要有分寸,不能走向极端。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想到:我的双性化气质究竟如何?本书的最后一章里,专门安排了一个相关的心理测试,你不妨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