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这部书稿,萦绕眼前挥之不去的,是天使街上那些生鲜活泼的面孔。
孟小伟是天使,因为他在一场暴雨过后被颓墙击中,变成了一团幽浮,而得以盘腿坐在IMAX影院上空的巨大光柱上,笑眯眯地看着他的朋友们享受一场期盼已久的3D电影。在他的生命之中,如此卑微的一个愿望,竟要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才能实现。
罗天宇和成泰也是天使,他们出身于城市打工者的家庭,在凡俗的尘埃中生活,不断地被蔑视被迁徙,为自己的一张课桌无处安放而惶惶不安,为家庭的困窘而愁眉苦脸,可是他们无论是为人还是交友,始终不失善良、仗义和希望。
余香和余朵更是天使,天使爱美丽,她们是开放在泥泞中的两朵异香扑鼻的姐妹花,绚丽、鲜活、野性,当阳光照耀到她们的一刹那,天地间都会绽放出勃勃生机。
所以,余宝的世界从来就不窘迫、不孤单,也不阴暗。碎片缀成的生活少不了鸡飞狗跳,却也亮闪闪晶莹可爱。每天每天,他奔走在城乡结合处的一条尘埃飞扬的“天使街”上,路过一间间外乡人谋生的小店铺,趟过污浊齐腰的雨水,绕过城市肛门一样的巨大垃圾场,有时候是为了寻找他失踪的爸爸,有时候是为了帮助他辛劳的妈妈,有时候仅仅是想让他的两个姐姐高兴。余宝的故事,是发生在我们这个城市中的另类故事,他的长大,是我们这个光鲜世界里的另一种成长。我看着余宝,写下他的踪迹,揣摩他的悲喜哀乐,心里有怜惜,有疼痛,更有欣慰,因为我觉得,在那个世界中长大的孩子,倘若有一天他张开翅膀,就一定是一只高高飞翔的鹰。
这是我的第十四部儿童长篇小说,也是我所有作品中写作时间最久、内心最纠结的一部作品。毫无疑问,儿童文学的阅读主体还是城镇的孩子,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含着金汤匙出生,锦衣玉食中长大,虽然也辛苦也挣扎,但是跟余宝的小伙伴们相比,是不同的辛苦不同的挣扎。他们和余宝,也许就在同一个城市中生活,彼此间的距离,却如银河宇宙那么遥远。所以我写着写着,就会停下来诘问自己:我的小读者们真的能够读懂余宝吗?真的能够进入到余宝的世界中、感受这个世界的艰辛和困顿吗?我写了三分之一,停了半年,几乎想要放弃,舍不得笔下的那群孩子,咬牙又写。无论如何——我这么想,这是我对自己的救赎,是我的宗教,如果我不写出来,我的内心煎熬将永无休止。
感谢苏少社热心的有见地的编辑们,她们永远是支撑在我背后的巨大力量。更感谢南京琅琊路小学的特级教师周益民老师,他在我的初稿写完之后,不仅自己阅读,还组织了几个不同学校的孩子及家长专题阅读和讨论。小周老师是儿童阅读指导专家,他找来的这些读者,代表了我们这个城市中的不同阶层和不同身份。那一天下午,那间小小的会议室里,爷爷和孙子,妈妈和女儿,老师和学生,编辑和作者,大家挤坐在一起,就着几本打印稿,讨论得质朴而又严肃,诚挚而又庄重。半年后的今天,想到那一天的情景,想到老少读者们对我的支持和期许,体内就涌出温暖,有大爱和大慈悲在内心回**。还要感谢我的一个特别的小读者,他是进入我们这个预读名单中的好孩子,在暑假某个滂沱大雨的黄昏,读到孟小伟为了挣钱买电影票而被砖墙砸倒时,书中情节和现实场景情境交融,这个敏感而善良的孩子忍不住嚎啕大哭,边哭边给他的长辈们打电话,嘱咐说:你们一定要读读这本书啊。这样的一个孩子,即便我为了他一个人而写了这本书,都是值得的。
是的,孩子和孩子,出身不同,姓氏不同,处境不同,际遇不同,不同的世界不同的天空,却有同一种让他们彼此沟连彼此认知的通道,那就是“心灵”。童稚的心灵,清洁的心灵,永远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希望所在,让他们互相了解,互相伸手,搀扶着渡过自己的生命长河,这是我愿意为他们做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