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龙是真命天子的象征。龙的图腾集合了驼头、鹿角、牛耳、龟眼、虾须、蛇身、鱼鳞、蜃腹、鹰爪。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君、百鳞之王。但是,现实生活中,龙是不存在的。因此,人们便将蛇视为神龙的化身,对其既敬又畏。
在我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古人眼中的创世神“女娲”和“伏羲”就是半人半蛇的形象,他们上半身是人身,下半身则是蛇形。
虽然,我们有时候会将蛇视为罪恶的象征,用“蛇蝎心肠”来形容恶毒之人。但是,传统文化中大多时候还是将蛇定位为懂得报恩、能力极强的神物。
西晋干宝所著《搜神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隋国君主隋侯在前往齐国的途中,遇见一条蛇,头部受伤流血,被困浅滩。隋侯心生怜悯,采来草药给它敷在伤口止血,然后用手杖把它挑入水中,让它游走。
不久,隋侯从齐国返国,再次路经此地,只见那条蛇正口衔宝珠,在路旁等候。隋侯不知宝珠来历,一时不敢接受。回国后,当晚梦见蛇绕床头,惊醒一看,一颗夜明珠悬挂在床头,直径长达一寸,光芒朗照全室。这颗宝珠称为隋侯珠,与和氏璧齐名,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夺不休的国宝。
这个故事在西晋傅玄的《灵蛇铭》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嘉兹灵蛇,断而能继。飞不须翼,行不假足。上腾霄雾,下游山岳。进此明珠,预身龙族。”书中将蛇形容为能腾云驾雾的神物,是龙族的象征,可见蛇在古人心中的地位之高。
此外,关于蛇的传说屡见于各朝各代的文士名作之中。如先秦古籍《山海经》赫然将蛇列入五毒行列,描述了许多以蛇为基础的鬼怪;还有明朝冯梦龙"三言"中根据起源于北宋的传说故事《白蛇传》改编而成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以及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温婉善良的蛇精。
与我国类似,蛇在印度人心中的地位也很高。印度人认为他们的守护神毗湿奴附身在千蛇之王舍沙的身上,因此将其视为圣物对待。同样将蛇当作圣物看待的还有埃及人,他们非常崇拜眼镜蛇。埃及法老头像上的眼镜蛇是魔法无边的女巫的化身,她可以保护国王不被敌人靠近伤害。在埃及人的传说、著作中,眼镜蛇还被描写成太阳神的眼睛。
除了这三个国家,蛇也被广泛运用到欧洲的神话故事、图腾之中。基督教有一个支派叫作拜蛇教,他们信奉衔尾蛇,称之为“圣蛇”。衔尾蛇的图像是自绕一圈叼着自己尾巴的“衔尾蛇”。在诺斯底主义中,衔尾蛇象征“无限”与“世界之魂”,具有"自我消减”的特性,跟随着传道者的足迹,声名传遍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