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得整齐人钦敬,穿得褴褛被人轻”,这是过去启蒙读物《教儿经》中的内容,可以说是从古至今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的基本原则。具有仪表魅力的人如一阵清新的风,与人交往时如清风扑面,让人心旷神怡。
曾经有人说:如果一个人是一本书,那么这个人的穿着便是书的封面。一本书若有设计良好的封面,可以吸引读者产生拿起并阅读的欲望;同理,一个穿着有魅力的人,也会吸引其他人与之交往。
现代社会中,个人的着装已经成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内在修养及气质的集中体现。有时,即使是名人也离不开这个规律。
居里夫人这位法国科学研究院的高级女院士,是一位把奖章当玩具给孩子玩的女科学家,同时她也是一位日常不修边幅的女性,她认为搞她们这一行的形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成果。
有一天居里夫人应邀参加一场新闻发布会,是关于她们的研究在最近取得重大突破的事。
她全身心地投入在实验里,把参加发布会的事给忘了,后来还是发布会组委会的电话使她想起了这件事。
她赶紧去参加发布会,根本没有顾及自我形象。可在她赶到了新闻发布会的大门口时,被保安拦住了。对方把她当成是流浪者,不管她怎么说都不让她进去。
居里夫人焦急万分,她不顾仪态地大喊起来,这才把里面的组织者引了出来。
居里夫人连忙做了自我介绍,说她是来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博士。得到会议组织者的确认后,居里夫人才得以进入会场。这时新闻发布会已经开始了。轮到居里夫人做报告时,她拿起麦克风大声介绍起她们那个课题的研究情况来。听众见到一个蓬头散发、穿着邋遢的女人竟然如此放肆,以为有好戏看了。顿时上上下下一片混乱。
大会主席看到主角来了,忙做了介绍,台下才慢慢地安静下来。
居里夫人也不多说,继续讲她们的工作进展,可她发现下面的每一个人都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着她,她并没在意。
说着说着,不知谁在下面咕哝了一句,顿时引起一阵哄笑。居里夫人还以为自己哪里说错了,停了一下,又接着往下说,不知谁又说了一句什么,台下笑得更欢了。
居里夫人环顾四周,发现大家都看她有点像在动物园里欣赏大猩猩。居里夫人这才明白事情出现在自己身上。低头看了看自己一下子脸羞得通红,不好意思地把头转了过去,她终于明白了。她的头发没有整理,乱得像个鸡窝,白衣服又脏又破。
发布会一结束,居里夫人就急急赶车回实验室了,甚至连晚宴都没参加。
无独有偶,北京一家大报的一名记者下乡采访,为了减少当地政府的麻烦,她先坐公交车然后步行到目的地,没有人陪同。谁料雨后道路泥泞,等走到目的地时已是狼狈不堪。乡村干部目睹这位女记者裤筒儿泥点斑斑,鞋底半寸厚泥的“惨相”,任凭她拿出记者证怎样说明自己的身份也不肯相信,弄得这位记者哭笑不得,最后记者当着他们的面给报社打了个电话,证实了自己的身份,才扭转了尴尬的局面。
不要以为穿什么无所谓,怎么穿也无所谓,服装发展到了现在,可以说是一种无声的交际语言,它能告诉人们你的品味如何,身份如何及性格怎样等。所以年轻人在提升自己的魅力时,一定要把穿着高度重视起来。
适当的穿着形象为你的事业的成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形象对于那些身处失败者之列的人来说,也算是一个陌生而无用的概念。对于很多初人社会的年轻人来说,能用形象的魅力,为自己创立一个清纯的形象,以确立自己稳固的位置,也是一件值得探讨的事。
对于那些在传统和历史较久的行业中从事工作的人们,如银行、保险、金融、会计、律师业,或者那些从事企业的市场、销售等与社会群体、个体接触的工作者,更应该精心地策划、设计自己的形象。对于那些追求成功的人,创立一个可信任的、有竞争力、积极向上、有时代感的形象,无论是在什么群体中都能获取公众的信任从而脱颖而出。
比尔·盖茨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他曾经请专家对自己的形象进行设计、包装与宣传。比如,在1991年,他在拉斯维加斯首次发表演讲。为了使自己以更好的形象出场,使自己的演讲产生巨大的影响与传播力,比尔·盖茨甚至专门请来了形象专家为自己的着装做指导。
比尔·盖茨演讲时,熟悉比尔·盖茨的人都非常吃惊,只见比尔·盖茨一改往日懒散随意的形象,穿了一套非常得体的黑西服。尽管他很多天生的东西,如他那尖锐的嗓音虽然无法改变,但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公众形象。结果,这场主题为“信息在你的指尖上”的演讲传遍美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比尔·盖茨的形象魅力值也迅速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