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招损,谦受益(1 / 1)

尚未达到成功的人并没有什么值得特别骄傲的,因此,更应该而且必须保持谦逊。已经取得成功的人,也不该自高自大、自鸣得意和自以为是,而应该继续保持谦逊的作风,因为知识是无穷的,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永远战胜未来。而未来才是不骄不躁的裁判,一切自以为是的骄傲情绪都会在这里被无情地判罚出局。

大发明家爱迪生有过1000多项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发明,被誉为“发明大王”和“一代英雄”。但在他的晚年,由于越来越严重的骄傲情绪,使得恰恰是在他最志得意满的领域里,犯了形而上学的大错误。他固执地坚决反对交流输电,一味地坚持直流输电,结果导致惨败。原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公司不得不改为“通用电器公司”,而实行交流输电的西屋电器公司至今仍保留着。这真是“英雄迟暮,骄则自误”。

有些错误是在无知中产生的,还有些错误是由骄傲引发的,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评判事物的标尺就会失衡。所以,即便是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也不应该自以为是和沾沾自喜。

不论是属于意外的幸运,还是经过长期苦斗终于取得了成功,心中充满巨大的快乐,以至一时间欣喜若狂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人生中还有什么比成功更值得高兴的事情呢。但是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一次成功,从此就一直这么欣喜若狂着,人人都会说他是个疯子。从此一直就这么得意扬扬,到处显耀自夸,总是表现出一种优胜者的得意忘形和骄傲自满,人们虽然不至于说他是疯子,大概也绝不会敬佩他,而只会鄙视他。

如果自鸣得意者只是怀有一种优胜者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且能以此感觉而不停顿地勇敢向前进击,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他可以不断地取得新的成功。但是一般来说,不谦逊的人就很难把自己的感觉控制在这个境界里了。恰恰相反,他只是自以为已经了不起,而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不谦逊的人大多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并且最容易走进自己重复自己的怪圈。因为他被自己头上的那层光环迷住了双眼,有些眼花缭乱,有些飘飘然,头重脚轻,摇摇晃晃,如同醉汉。伴随着岁月无声的流逝,自以为已经走了很远的路,有一天当他突然醒来一看,才知道自己还停留在当初的出发点上。也许直到那时候,他才会发现,同龄人和周围的世界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山上已是旌旗烂漫,他却仍然躺在山下的池塘边,顾影自怜。也许直到那时候,他才会爬起来,扔掉头上的光环,走出怪圈,不再重复自己。

当人们骄狂自得的时候,可以摸一摸自己的头顶上,是哪一层光环迷住了自己的心眼。及早把它扔掉,就会轻松许多。

几千年前的古人就告诫过我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我们所感觉、所认识到的那无边无际的宇宙天体,它也是在永恒地流转不息,旋转前进。我们与万事万物一道,都存在于这个流转不息的天地之间。大凡有志之士,要修成德行、学问、事业、功名,也应效法天道,永无止息地努力、前进、创造。

面对不知有几十几百亿光年广大的宇宙,面对不知存在过几十几百亿年岁月的宇宙,我们人类算得了什么?面对存在了几百万年岁月的人类,面对全世界60多亿的人类同胞,面对可以在海底修隧道,可以上月球,可以把卫星定点在固定轨道,可以探测到距银河系20亿光年的超亮星系的人类同胞,一个人的全部能量、全部所得、全部所成以及这一切的一切,又算得了什么?

自以为了不起而自鸣得意,问题就出在自己对自己错误的认识上。我们本该不断地拥抱新的自我———个比一个更美丽动人的自我,可是我们如果自鸣得意,那就会总是舍不得放下那位面目已朽,风韵已衰的自我。

我们生活在时间的长河中,既不可能让时间凝固,更不可能让时间倒转。过去的一切都已经过去,无论多么辉煌都已经过去,对我们的生命实际上不可能构成新的意义。现在是一个不断成为过去,不断迎接未来的时刻。所以,不断地对我们的生命构成新的意义的唯有未来。未来一切的可能性都存在于我们的生命运动之中,只有面向未来的生命才可能重放光彩。

我们太应该认清自我,以便不使自己混同于他人,从而实现自我,不要抄袭别人,更应该不断地超越自我,不要使今天的自我混同或抄袭昨天的自我。

只有面向未来才能实现对自我的超越。那位学识渊博的浮士德所大声宣称的“我永远不能满足自己”,就是一句不断否定自我,不断超越自我的誓言。海德格尔的超越理论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启迪价值。他在竭力张扬“亲在”,即“人生在世”,“在——世界——之中”的前提下,对自我的必然被超越、自我如何被超越做出了深刻的思辨。他概括了超越的三条途径——实际上是超越的三个方面,即超越世界、超越他人、超越现实。

如果我们能够把自我放在这样一个不断被反问、不断被超越的境地,我们就会迎来“一个比一个更美丽动人的自我”,使我们的生命总是呈现为一种全新的状态。这样,一切自鸣得意,骄傲自满的情绪就会烟消云散,最后就会在谦逊中找到自己的坐标。

另外,保持谦逊的品德对于人际交往也尤其重要。一个背着自负自傲沉重包袱的人,他的友谊财富必然少得可怜。这里,谦逊需以坦诚为基础,否则就难免陷入虚伪的泥潭。比如在讨论问题时,明明自己有不同意见,为表谦逊而不明白说出,或者吞吞吐吐,言而不尽;对方批评自己时,当面唯唯称是,背后却又发牢骚等做法。再者,还应划清两个界限。一个是谦逊与虚荣的界限。如果一个人故作谦逊姿态,以求得到“谦逊”的美誉,那其实是虚荣的一种常见表现。这种虚荣心一旦被对方察觉,还哪里会有愉快的交往可言?再一个是谦逊与谄媚的界限。有些人在交际时总爱对他人说一些言不由衷的溢美夸饰之词,以为只有这样才显得自己彬彬有礼,谦恭而有教养。殊不知,过分溢美,迹近谄媚。虽说谄媚“也可造成协调,但这种协调是借奴性的、无耻的罪过或欺骗所造成”(斯宾诺莎语)。

古人有“满招损、谦受益”的箴言,忠告世人要虚怀若谷,对人对事的态度不要骄狂,否则就会使自己处在四面楚歌之中,被世人讥诮和瞧不起。这样处世,怎么能使自己有进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