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是一笔人生的财富。41岁的农妇张素英,在家庭接二连三地遭受飞来横祸之时,用坚强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不屈不挠地向生活挑战。苦斗5年,她终成拥有资产30多万元的“豆腐嫂”。
1982年,20岁的少女张素英嫁给邻村的一个民办教师。婚后次年,他们的女儿赵芳出生了,第四年,儿子也降临人间。从此,一家四口和和美美地过着温馨的日子。
然而,不幸悄然而至。1995年7月的一天,张素英和丈夫一起在村子里一户人家帮忙张罗婚事,一直忙到深夜。当晚,突然停电,家里两个孩子点着蜡烛,趴在**等待爸爸妈妈回来,不料,困倦的姐弟俩渐渐地沉沉地睡去,燃尽的蜡烛不知何时烧着了蚊帐,火势迅速蔓延。10岁的儿子被大火烤醒,连滚带爬地冲到了屋外,可怜11岁的女儿赵芳却被烧得不省人事。望着浑身烧得焦糊一片的女儿,张素英忍不住紧紧搂着爱女的身体,放声恸哭。
赵芳全身大面积烧伤,由于早期的处理措施不当,加上正值暑热炎炎,造成创面感染,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张素英分分秒秒地守在女儿床前,在心里一遍遍祈祷:保佑女儿平安!
也许是张素英的母爱感动上苍,一个星期后,女儿奇迹般苏醒了。但11岁的小赵芳仍然经受着炼狱般的痛苦。
熬过感染期,小赵芳身上长满脓包,胀痛无比,脓包一旦破裂,就牢牢粘在纱布上。为防止感染,张素英在医生的指导下,每天不得不狠心将纱布从伤口处揭开。每到此时,小赵芳痛得撕心裂肺地号哭:“妈妈,我受不了,别撕了,妈妈,我求求你!”张素英含着泪,安慰女儿:“乖孩子.听妈妈的话,过不了多久就会好的,不哭不哭……"
在张素英的悉心照料下,小赵芳的伤势渐渐稳定了。可小赵芳原来的娇美容颜**然无存,呈现在张素英眼前的是不忍卒睹的严重变形的面部和扭曲的四肢。
正进入青春期的女儿怎能承受如此残酷的现实?张素英心里在滴血,她更不敢轻易让女儿照镜子。她与丈夫商量:一定要给女儿整容,让欢乐重新回到女儿脸上!
张素英卖掉了家里唯一值钱的黑白电视机和几件还算结实的家具,甚至连一头正长膘的母猪也被人贱价牵走了。可是所有这些,对于昂贵的整容手术费仍是杯水车薪。张素英陷入了筹钱的愁困之中。
就在这段日子里,祸事又一次降临。张素英的丈夫,一个本来就瘦弱的汉子,在家庭急需用钱时,却患上了急性病,必须马上住院治疗。
对于这个穷家,治疗费比什么都显得重要,张素英有时晚上做梦都梦到“治疗费”。然而,她一个不识多少字的农妇,又有什么办法弄到更多的钱呢?绝望的张素英甚至好几次趁着丈夫和女儿熟睡之机,想轻生了事。可当她想到女儿期待的泪眼和丈夫痛苦的面容,她陡然泪流满面:不能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亲人们!
许多好心人送来生活物资,张素英一一谢绝:“乡亲们生活也不富裕,你们的好意我领了,我们另想办法。”有人出点子,让张素英通过有关部门和渠道,向社会求助,张素英没有直接表态。但此时,她已下定决心自己去克服种种苦难,一个挑战命运的计划在心中生了根。
毗邻张素英家乡的钟祥市石牌镇,是有名的“豆腐之乡”,这一带的父老乡亲做豆腐发家致富的不在少数。
然而,一哄而上的豆腐店,在短短的几年里因恶性竞争,大多数亏本经营。一时间,大伙儿改弦更张,转行经营。正值此时,对做豆腐一窍不通的张素英,逆向而行,要靠豆腐生意来赚钱。很多乡邻感到大惑不解,纷纷劝她谨慎从事。她自信地说:“豆腐生意不好做,不怪豆腐,全在人怎么做。”
张素英虚心向行家请教,很快,学会了浸豆、磨豆、摇浆、烧浆、点浆、压板等多道工序。三个月下来,她果然成为一个后起之秀,已能独立做出人见人爱的白嫩豆腐了。不少老字号豆腐店都想请她去当帮手,而张素英另有打算。
深秋的一个夜晚,辗转难眠的张素英向躺在病**的丈夫道出自己的想法:去贵州都匀市——个离家乡数千里的陌生地开豆腐店。已经由急性转为慢性病的丈夫大吃一惊,他拉着妻子的手,找了很多理由表示不愿意:"你一个女人家,独自一人到那么远去,我不放心!"
张素英坚持说:“不走远点儿,豆腐生意不好做。等到赚够了钱,芳芳就能到大医院做整容手术,她都长成大姑娘了,你的病也需要钱治疗呢!”最终,“家庭会议”的结果是张素英的主张得到实施。
丈夫含着眼泪把东拼西凑的2800元钱交给张素英,送她上了去贵州的汽车。从此,张素英开始了一个人在异乡5年的艰辛创业。
都匀市是个山区市,阴雨天气多,气温变化快。初来乍到,张素英不适应环境,常常感到头昏、恶心。一次,她患了感冒,人病倒了,在**整整躺了三天。邻居几位大妈同情这位异乡女子,执意要送她上医院。张素英不肯,她拉着一位大妈的手,哽咽着说:“谢谢你们关心,医院我住不起啊,你们行行好,就麻烦给我请一位医生,吃点儿药就会好的。”吃了医生开的药,张素英渐渐地恢复了元气,
她又像从前一样,忙碌地投身到豆腐店的生意中。
张素英花了60元租了间屋子开豆腐店。然而因人生地不熟,她想办个正式的营业执照都颇费周折,但她还是把小店拾掇得干干净净。
繁杂的豆腐制作工序,全靠她一人张罗。白天,她像陀螺一样不知疲倦地转着,夜间三四点钟就要起床做清晨上市的豆腐,天蒙蒙亮,她又挑着豆腐走巷串户一路叫卖。
最让张索英难受的是豆腐坊内阵阵灼人的热浪。1998年8月的一天上午,酷热难当。张素英大汗淋漓地用石磨磨豆腐。她周而复始地重复着磨豆腐的动作。突然,她感到胸闷难受,双目昏眩。张素英意识到自己可能中暑了,想停下来稍作休息。不慎脚下一滑,她重重地跌倒在潮湿的地面上。
随着张素英单薄的身影在都匀这个小县城频繁亮相,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这个不幸而坚强的女人,人们都愿意买她的豆腐,而张素英做的豆腐白嫩可口,斤两价格公道,成了远近闻名的“豆腐嫂”。张素英的生意一天天好起来,凄苦的日子总算一步步走向希望。
转眼,张素英来贵州近两年了。她的生意打开了局面,越来越多的买主主动上门订货。为扩大生产规模,张素英还请了两名帮手。有时一天忙下来一结算,竟能赚三四百元之多。捧着这来之不易的血汗钱,张素英激动万分,她更增加了还女儿青春容颜和丈夫健康的信心。
独在异乡,夜深人静备感孤独,张素英常常想起丈夫、女儿和儿子,想起那清贫却其乐融融的家。每当此刻,她总有一种即将苦尽甘来的感觉。这感觉,是支持她趟过人生苦难之河的精神支柱!
1999年4月,丈夫从钟祥市风尘仆仆地赶到贵州都匀市。经过治疗,丈夫的病情慢慢好转。他辞去民办教师工作,来与妻子一起创业。看着丈夫又恢复了从前的青春活力,张素英的劲头更足了。
豆腐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原来的小店铺显然不适应发展。夫妻俩一合计,决定扩大制作规模,开一家专门生产豆类制品的食品公司。
于是,张素英与丈夫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公司的创建中。不久,150平方米的厂房取代了原来的小店铺,浆渣分离机代替了创业“功臣”石磨。
经过3个月的紧张筹备,新公司开张了,而张素英却累病了。经诊断,她患了肾结石。在医院,丈夫拉着她的手,泪水像断线的珍珠。
张素英却微笑着劝丈夫:“这么多苦吃了,这点小病算个啥?好好养几天就没事了。”
到了2001年,张素英再也不是昔日走街串巷的“豆腐嫂”,而是拥有资产30多万元的英英豆制品公司经理,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女则戏称她是“豆腐妈妈”。
2001年元旦前夕,张素英与丈夫一道回到故乡钟祥,她兑现了那个埋藏已久的心愿:为女儿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