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戴建国来到北京的时候身上只剩下十几块钱。为了吃饭,他天天穿梭于劳务市场和各个职业中介公司之间找饭碗。几经周折,他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保洁公司的业务员。
按照规定,每月的工资是200元。这一点可怜的钱对于一个“漂”在北京的人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于是,戴建国向老板再三请求,希望每天能给些伙食费,如果自己在一个月内跑不到业务,伙食费如数退还。在这样的许诺下,老板破例给了他一个月300元的工资。
从此,戴建国每天起早摸黑地前往各个公司、办公楼、宾馆,嚼着他那三寸不烂之舌,不时遭受别人的白眼。但是,这些困难都没有吓倒戴建国,反而更激发了他那高昂的斗志。
每天他冒着高温、顶着烈日奔波于北京街头,晚上就铺一张报纸随便找一个角落睡觉,一连几天靠着冷馒头就着自来水充饥。
工夫不负有心人。20多天后他终于在文联宾馆接到了第一笔业务。虽然业务不大,但是给戴建国带来的鼓舞可不容小看,而且树立了他对从事保洁工作的信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戴建国不辞辛苦地这样奔波,随后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客户,所做的业务也越来越大。这时给人打工的弊端就表露无遗了——老板常常用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待他,通过各种强制手段要求他干分外工作。在这样的刺激下,他萌生了自己创业的念头。
在几位同事的竭力支持下,戴建国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好友保洁公司就这样成立了。
和戴建国有些不同,李士民所吃的创业之苦仿佛是自己自找的。
1994年,李士民在北京城市学院毕业后,本来是要回老家山东一家中学教书的。可是,过惯了自由生活的他,实在害怕“朝九晚五”制度的约束,便对家人撒了一个谎,说北京有一家大型装饰公司决定聘用他,并且可以提供非常优厚的条件,所以他决定留在北京了。
撒谎容易圆谎难。接下来怎么办呢?这个年轻人说干就干,真的一下投入了装饰市场。通过向朋友东挪西借,用5万元做本金成立了一家装饰公司,自任总经理。
天晓得,这时候的李士民竟对装修还一窍不通。显然,学习学习再学习是当务之急。
没人教他怎么做,他就自己开始摸索着来,从北太平庄到通州,这样漫长的道路他不知走了多少回——作为北京最大的装修材料集中地,那里的材料流通代表了北京装修材料的底价。他就这样不停地看,一边看一边记录,慢慢地他胸有成竹了,为以后的搞装修打下了坚实基础。
现在的李士民再也不是当年的京“漂”一族了,他已经拥有几家连锁店,每年的纯利润都超过30万元。
社会上随处可见比戴建国和李士民更加勤奋、更加成功的异乡创业者。他们的经验证明,要在异乡创业并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不管你的开头怎么样,只要付出刻苦勤奋,就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