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孤独,人们通常把它作为一个痛苦的字眼来感受。事实上,孤独在我们的人生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不能面对孤独的人,不能算是拥有了真正幸福人生的人,而每一个人不管理智上愿意与否,都有可能生活在一定的孤独之中。与孤独相约就是要认识它对我们人生的积极价值,学习面对孤独的方法,享受孤独带给我们的快乐。
美国学者S.阿瑞提写了一本《创造的秘密》的书,在第十六章“对个人创造力培养中”,他把孤独性列为培养创造力的第一条件。他说:“一个孤独者是不会经常地、直接地受到常规旧习的影响,被社会陈腐势力所征服的危险也要少一些。对他来说更有可能是去倾听内心的自我,去接近内在的根本源泉,与原发过程的某种显现建立联系。因此,孤独尽管能够使一个人烦恼寂寞,可是当这位孤独者与自己建立联系时便不会如此了。一个内在新世界展示出来——为了进行探索,为了提供新知识、新含义,为了产生意想不到的灵感……当然,不能把这种孤独混同于由别人强加的或由自身心理困境所造成的那种长期的、使人烦恼的孤独;也不应当把它在别人面前退缩、总是羞怯长久独居一处混为一谈。它应当仅仅是指能够定期在一段时间里保持着个人的单独生活状态。”
阿瑞还强调说:“孤独性不仅应当推荐为创造力的准备条件,而且也应当作为创造过程中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内心的安宁和自己独处的空间,我们个人的发展是没有办法进行的。孤独的价值就在于可以达到更高程度的注意力,使我们的思维进入一种最自由、最开放、最活跃的状态,从而,使我们能够更智慧地生存,更少遇见红灯。
但是,生活在现代社会,最大的困扰是我们缺乏单独存在的力量,丧失了孤独的能力。我们总是注意到在追求财富和物质生活舒适中,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强化,却没有看到这种强化的冷漠正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孤独的空间。大家都太一样了,所以,彼此失去了魅力,失去了交流的需要。所以帕斯卡说:“人类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人无法单独静静坐在一间房内。”因此,我们必须给自己留出孤独的时间和空间,“不是如果可能的话”就去做,而是在安排一切事情时,首先安排自己的孤独时间,然后,再去分配剩余的时间。坚持这样做下去,不久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其他事情不仅没有被耽搁,相反被处理得更及时、更有效。
孤独并非孤立。孤立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孤独则是为了更好地听懂世界上的喧闹。也就是说,孤独是为了聆听自己直觉的心在说什么,是为了与自然对话,使我们的生命状态从人为的状态转到自然状态,从而,摆脱干扰,用灵性的眼睛看清生命中的那一路绿灯,更加自觉、积极、活跃地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让世界因为我们的健康、朝气而变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丰富多彩。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我们的孤独时光:暂时地将自己从社会角色中摆脱出来,清空社会加在我们头脑中的一切观念和思维程序,割断一切对这个社会的物质依赖和需求,让自己的灵魂处在一种高度自由状态,然后,来审视我们正在经历着的一切社会生活,并且把这种状态下对生活可能性的选择与现世状态下的选择作比较,分析各自的原因,倾听自己内心的判断。这也就是像在欣赏一件雕塑作品,我们必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赏,从不同的距离之间看出不同的效果。这样,我们就不可能再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心胸里,再为某一个点的利益斤斤计较。我们的视野将趋向全景式,我们生活的机会也就无限地成倍地增加,相应地,成功的概率也就大大提高。
孤独,使我们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