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先一步,领先一路”,在这“快者为王”的时代。速度已成为企业的基本生存法则。
赚钱要动作快
拿破仑所向披靡,威名远扬,他有一句名言:“我的军队之所以打胜仗,就是因为比敌人早到5分钟。”打仗是这样,早到5分钟会抢占有利地形,从而获取全胜。商场如战场,经商中比别人早几天抓住商机,同样会成为赚钱的胜利者。步别人的后尘很难挣到大钱的。想多赚少赔,就要提高赚钱的嗅觉,利用种种方法比别人早一点儿抓住商机,才会在激烈的商战中稳操胜券。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观念超前、谋划超前、行动超前,做到别人没有想到的我们先想到;别人没开始做的我们已经做到。只有这样,才能抢占先机,创造优势;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金利来”的成功就来自于创造者曾宪梓的经营理念的“四快口号”:快设计、快制作、快投产、快上市。当今世界的生活节奏、运转时效都极快、极短,这样对领带的更新换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曾宪梓为了实现“四快”之中的首“快”,“金利来”实行“拿来主义”。
金利来派遣大量人员到花式品种繁多的法国和意大利,挑选合适的花式,见有别具一格的,即用重金买下版权,拿回香港地区自行配上不同颜
色,迅速批量生产,投放市场,保证了制作、投产、上市的快捷,金利来每年推出2万个花色品种,就得益于“四快”。
另外,金利来在广告宣传上也很会抢先,他们采用的是“产品未动,广告先行”的策略。1981—1982年,“金利来”耗资百万人民币在内地大做宣传,但市场上却不见其影,这自然勾起了消费者的欲望。当“金利来”款款而来的时候,马上形成了一股争购之风。
“抢先一步,领先一路;落后一步,寸步难行”这个道理很多人知道,但行动起来就不一定是那么快了。在这方面,还真的要向温州人学习,在“抢”字上下功夫,才能达到“先一步”的效果,才能将商机变为财富。
温州人从最初的摆小摊,做小生意,经营制造小商品,到后来的创立自己的品牌,走出国门,敢与最智慧的犹太人在生意场上一决雌雄,就是时时刻刻观念新,动作快,抢在别人未行动之前占尽商机,占领市场。
温州人最会“抢”生意
温州人抢占市场的速度实在令人叫绝,往往是头一天打听到某个商机,第二天就能生产出产品,第三天就能收到订单赚钱。敢抢善抢是他们做生意的一大风格。
温州人看到能够赚钱的生意,第二天就会弄台机器先干起来,机器可以放在家里或租借别人的厂房,做大了,再盖厂房,再请管理人员,要是换个其他地方,搞调查、论证、申请、审批什么的,也许半年都行动不起来。
1985年,郑秀康上午知道了国家允许个体户办厂的文件,下午他就去注册了鸿盛皮鞋厂,并注册了鸿盛商标,由此鸿盛皮鞋很快进入了杭州、上海等大城市。
1983年的一天,一位温州华侨从美国打来电话:“美国警察总署消息,美国警察要换服装,30多万人,每人两套,需要130多万幅标章。你们可不可以做?”两个温州人抓紧时间直奔美国,立刻请美国来温州现场考察,结果订单就抢下了。联合国维和部队和驻港部队标章的生意,温州人也是通过类似的方式做成的。
中国50周年大庆,温州人早在大庆前一年就与大庆组委会多次接洽,了解是否需要服装、鞋子、彩旗、徽章、饰品等等,而等其他地方的厂家再去联系时,早有温州人把样品送到了组委会。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非典”事情,很多人还在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温州人就生产出了可以给空气消毒的“熏醋机”;新版20元人民币在没有发行之前,辨伪机已经在温州人手中生产出来了……
温州人就是这样天生就有跟着市场走的意识,并经常在商业竞争中抢占先机。教育部要颁发教师证,订单被温州人抢了;邮电部要印特快专递信封,订单被温州人抢了;香港回归要给警察换警徽,订单被温州人抢了;美国海陆空三军要在军服上做军徽,订单还是被温州人抢了……因为对手动作没有温州人快,所以财富都被温州人抢走了。
唐朝学者李肇的《国史补》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崎岖不平的山间小道上,一辆载着瓦瓮的驮车打滑不前,使得后面几十辆货车受阻。这些货车必须在半小时内赶到前方一座小镇,否则,价格要大打折扣,因此大家都十分着急。后来,货主忍不住了,就问前面那人:“车上的瓦瓮共值多少钱?”对方回答:“8000吊。”货主便叫随从给那人8000吊,然后叫人将瓦瓮全部推下了山崖,使自己的货车得以抢先到达目的地。
在商场上,最先抢占市场的能够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围棋上有句口诀就是“宁丢数子,不失一先”,因为有了先手,就有了主动权,就能处处先发制人。如果将这个道理用在经商上,就是宁愿付出一切的代价,也要抢在对手前面占领市场。
快者为王
在赛跑比赛中,比冠军慢一步,还能成为亚军。而在商场中,很有可能因为慢一步就被淘汰。
我们面对的商业世界,是一个充满变数并且竞争非常激烈的世界,快不快是决定成功与失败的关键。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市场反应的速度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只有能够迅速应对市场者,才能成为市场逐鹿的佼佼者。
有数据为证,美国战略规划研究所做过的统计表明,在500个成熟的行业中,第一个进入市场的企业的平均市场占有率是29%,早期跟进的企业的平均市场占有率是21%,而其余平均占有率是15%。
还有研究表明:从生产到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有效过程用去的时间不到实际花费时间的5%。其余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没有增值,这些无效时间正好为时间战略提供了挖潜的广阔空间。成功的抢先对于竞争对手来说具有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抗拒性,这就是赚钱要抢先的理论基础。
沈阳市中旭集团董事长、沈阳温州商会副会长曾昌飚在1992年7月,到沈阳接手了亲戚的一家纺织品公司,一年后便赚了100万元。后来,他就开始意识到中朝两国民间贸易的商机,为此,他几乎每年都要到朝鲜考察两三次。他看见平壤第一百货大楼位于平壤市中心黄金地段。是朝鲜最大的百货商场,营业面积3.6万平方米,但商品总值还不到50万元。
曾昌飚敏锐地洞察出这是一个绝对的商机:朝鲜现在的轻工产品相当紧缺,牙膏、铅笔这样的普通日用品,与中国的价格竟相差5~10倍!温州恰好是著名的轻工产品制造基地,那里的服装、小商品、家电等价廉物美,对目前的朝鲜来说,再合适不过了!而且,朝鲜是全世界关注的最后一个未开放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未开发的处女地,就像我们中国20年以前,做什么卖什么都能赚钱,而且利润都特别高。
曾昌飚的中旭集团在辽宁朝阳市拥有辽西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华隆商业广场,主营服装和小商品,这里将成为向朝鲜供货的主要基地。商机虽然存在,但国外民间资本进入朝鲜的条件一直不成熟。
2003年9月,朝鲜国家最高人民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开会决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政策有所调整。不仅汇率、关税政策有所改变,而且物价、工资等消费因素都得到改善,朝鲜各地相继出现综合市场,一些商店的柜台也已允许租赁经营。这一年,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在访华时明确提出,欢迎中国企业到朝鲜去。
机会来了,但机会也会稍纵即逝,为了抓住这个绝好的机会,曾昌飚顾不得回答别人“要是朝鲜情况变得不利了如何办”这样的问题,拎起包就直奔目标朝鲜。结果只用了短短两个小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平壤第一百货大楼的10年租赁权。
而且,朝鲜政府给了曾昌飚很大的政策与税收优惠,定下只征收两种税,即5%的进口关税和5%的所得税。另外,中旭集团被允许使用持币汪,可以随意将人民币带出境,另外可以使用持币证购买货物,如可以换购铜矿石、丝绸等中国市场上的紧俏商品。这些优惠政策折算成钱,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有人问曾昌飚,担不担心中国同行人朝与他竞争。曾昌飚底气十足地说:“我不怕,因为我已抢占了最高点。”
抢先要掌握好时机
“抢先”与“冒险”一样,其危险性不言而喻。所以一定要选择好切入市场的时机。曾昌飚在1997年就发现了去朝鲜做生意的商机,但为什么要苦苦等待7年才行动呢?还不是因为时机才成熟嘛。正如他自己所说:“抢占时间早了会成烈士,晚了又会被他人把该占的都占完。”
特别是处于创业之初的中小型企业,在开发新产品中受到资金、技术力量、人才储备等诸多因素制约,很难独立开发新产品去抢先占领市场。即使花很大本钱开发成功,投入市场后难免存在各种的缺点,会给实力雄厚的企业带来居上的机会,结果是自己为他人作嫁衣裳。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万燕最先做VCD,但后来钱都让步步高、爱多赚去了。当年万燕花了大把的钱告诉消费者:VCD是好东西,直到市场成熟了,大家都知道VCD是个好东西时,步步高、爱多出手了:树立自己的品牌,完善自己的营销网络,再把价格降下去,因此获得成功!而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万燕在不知不觉中就销声匿迹了。
温州一家小型农用机械公司就很明智,他们在开发新产品上总是恰到好处,他们从来没有首先在市场上推出位于新技术前列的产品,他们总是让其他公司“领跑”,自己紧随其后,然后总结别的企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修正抢先者在机器性能、销售网络、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缺点,推出自己更加完善的产品,达到完美的抢先。因此他们生产的农用机械经久不衰,取得了巨大成功。
有人问一温州老板:“你们是不是有这个特点,哪个地方有市场,哪个地方吸引你投资,你就到哪个地方去?”该老板回答:“你这个话讲错了,我们温州人正好相反,哪个地方没有市场,哪个地方人家最不愿意去,我们就抢先到哪里去!”温州人从来就是这样,积极寻找市场的真空点、薄弱点,然后第一个占领它。
如今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市场风云瞬息万变,市场信息流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谁能抢先一步获得信息、抢先一步做出应对,谁就能捷足先登,独占商机。因此,在这“快者为王”的时代,速度已成为企业的基本生存法则。企业必须突出一个快字,同时选择好适当的时机出击,这样才能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