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初年,有一高一矮两个人来到淮阴县打官司。高个子的叫陈石,矮个子的叫林兴,两人口水仗打得不可开交,谁都不让着谁。
“肃静,你们一个一个地把事情的经过给本官叙述一遍。”知县一拍惊堂木,喝住了他们。县令对陈石说:“你先说吧!”
陈石抹了把额头上的汗珠,说:"大人,我和林兴隔条河住着,平时常有来往。大前年,我们亲戚家里意外着火,急等着用钱修房子过年,无奈之下我把家里的一处良田典当给林兴,得典当金900贯。当初我们约定,期限为3年,3年之后我再按原价赎回。现在,3年到期了。昨天,我去赎地时,因为900贯钱很重,我便分几次送去。可是,当我把最后100贯钱送到他家时,他赖账了,不肯把典当地契退还给我。迫于无奈,只好将其告上县衙,希望青天大老爷为小民做主啊。”
“把收据拿来给我看!”
陈石后悔地说:"大人,当初我因急于用钱,况且和他也算略有交情,就没有开收据。”
“该你了!”知县大人又对林兴说。
林兴满脸怒气地说:“大人,陈石是在胡说八道,血口喷人。我虽不趁万贯家财,但在这一带却也算个富户了,哪能赖他800贯钱呢?”
“你可有证人?”
“没有。”
“胡闹!你们既无证据,又无证人,来这里找本官干什么?还不都给我滚下堂去,不然各打你们30大板。”衙役把陈石和林兴赶出了衙门。
二人出来后,狡猾的林兴暗自发笑,可怜的陈石却因为没能得到知县大人的做主而显得格外沮丧,甚至低声地在哭泣。此情此景让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头看见,知道事情的原委之后,好心地告诉他说:
“江阴知县赵和善断疑案,不妨找他去试一试。”“江阴与咱这里不属一个州县,就怕赵和不肯管。”“唉,你如今已经走到了这个地步,不试一试怎么知道不行呢?”
事到如今,也只有这么办了。陈石因打官司心内焦急,第二天,便奔江阴县而去。五六日后,他来到了江阴,叩见了知县赵和。
赵和虽然有超人的智慧,但听了陈石的叙述后,还是摇头说道:"我是江阴的小官,你是淮阴的百姓,我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大人,我迢迢百里来此,就因为听人家说你能为民做主,断案如神。你若不管,我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赵和看见陈石绝望的样子,缓了口气说道:"既然如此,本官就尽力试试吧,但是能不能成功就看你自己的造化了!只是你先不要回去,可能过几天要你当堂对质。”
“谢大人!”陈石终于看到了希望,当即给赵和接连磕了好几个响头。
听了这个案子赵和刚开始也有点犯难,毕竟这种一无人证二无物证的案子他也没有处理过。赵和深思熟虑很久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给淮阴知县写了一封公文,不但让他派人把林兴押到了江阴,还使林兴自动交代了赖掉陈石800贯钱的事实。
赵和在那封公文上究竟写了些什么呢?
参考答案
赵和在公文上写道:“这几天我县抓住了几名强盗。他们供认,他们所抢的一部分赃物窝藏在你们县的一个叫做林兴的家里。请将林家查封,并把林兴速押来江阴。”赵和名气很大,淮阴知县也敬他三分。见了公文,淮阴知县立即派衙役把林兴抓来,派人押到江阴。赵和让林兴把所有财产填写一份清单,检查他的财产是否都有着落。林兴怕因抢劫案受到牵连,便在清单上如实填上了每一项支出和收入,其中便有一项:“陈石赎地归还铜钱800贯。”赵和又找来陈石当堂对质,林兴哑口无言,只能当即认错,并将典当地契退还给了陈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