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1 / 1)

《桃花扇》着文于明末乱世。从“圣主”崇祯、“野军”李自成、“贰臣”吴三桂、大帅多尔衮到后来在夹缝中求生的福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治世之道。孔尚任正是从一盘乱棋中寻求章法,独具匠心地将个人之悲喜付与了一场桃花。

入戏

《桃花扇》全本一共出现了四十三次“桃花”,除却借用桃花在古典文学中常见的爱情与飘零之意,它还指向了另一个意象——桃花源。

侯方域在第一出戏里没有直入青楼,而是去听说书,为什么?因为比起“情人”,他更重要的身份是文人。柳敬亭在说书开头便引李白的《山中问答》:“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而在结尾处又化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误处,问俺渔郎。”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因为进无过于李白,直唤脱靴;退无过于陶潜,采菊东篱。李、陶二人所代表的,正是历代文人在庙堂和江湖之间进退的极致理想。

人总会艳羡比自己更自由的人,所以我们在追忆魏晋风度、大唐风流之时,明朝人也同样在羡古。尤其对于生于清朝初年的孔尚任来说,这种纠结是贯穿始末的——他作为孔子的直系传人,自然有复兴汉文化的使命感。这要求他恪礼教、通世俗,因为儒学本身就是一套政治思想工具,强调的是治世育人的准则。可孔尚任的天赋不在于此。从他丰富有趣的行文中,我们能看到超越礼教的人性、朝廷之外的江湖。孔尚任无法挣脱时代和家族,又无法摈弃天性,所以只能一边骂清谈误国,一边向往魏晋的山林;所以在结尾他先掐灭爱情,继而又补了一出“余韵”。

何为余韵?这最后一出虽然还在讽刺清廷,却保留了一层情的味道:你看深山之中,说书人仍在说书,唱曲人仍在唱曲,可以想象书贾仍在制书,画师仍会作画,此所谓爱情可断,“革命友谊”长存。其实何必分这么清楚呢?孔尚任遗憾的不是前朝旧情难忘,而是在决定向新朝效忠后,并未被重用。于是才有了柳敬亭唱“一叶扁舟桃源路”,有了蓝瑛的桃源图和侯方域的题词,有了复社成员在“武陵桃洞”一般的监狱里赏月。直到最后张薇拿着图,从“世内桃源”松风阁,一直退到了世外的栖霞山里。所有人兜兜转转,还是走不出那个延续了千年的中国式“理想国”—— 桃之夭夭,逃之夭夭。

出戏

《桃花扇》尊古,却又能写出新意来,打破了三个古典传奇的套路:

首先,它放弃了传统英雄美人大团圆的结局,死的死,分的分。其次,存在灰色人物,即大忠大奸之中,有很多非脸谱化的人,比如墙头草杨龙友:八面玲珑,四处讨好,功利算得最清楚,偏偏为人又有情趣,竟能想到以血画桃。再如反派一号阮大铖,作者没有因为他叛国就否认了他在戏曲上的才华,反而留足了空间来表现他投错党羽的无奈,并设置了不同人物来一步步侮辱他,使他最后的黑化变得符合情理,产生了弧光。再比如弘光,这个正史中**无能的皇帝居然也被写出了几分人情——上朝谦辞,下朝敲鼓,看到美人没有霸占,反而赠以书法名家的手抄。其余如马士英奸佞又喜素雅,李贞丽敛财却知分寸,高杰贪生又不怕死,黄得功愚忠而又悲壮。哪怕是两员大将,亦非完人:史可法犹疑难控大局,左良玉自重忽略小节。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反派,都是被时局推着走,这才是真实人性,读着才亲切。

最后,在《桃花扇》里,英雄和美人没有关系。英雄是什么?是“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这段词证明了人为了信仰可以生发出的勇气,且不论这信仰是智是愚,勇气本身便是高贵的。而与英雄相对的,是男主角的普通——曾经显赫的官二代,却做了个末世幕僚,很忙,很无用。出场时也曾意气风发,后来无力扭转大局,甚至连伴侣都无法保护,最后干脆出家不玩儿了。这种不得志的文人形象,难免有孔尚任的自嘲。

孔尚任入仕于三十六岁,先是受康熙祭孔之惠被破格提升,后来又没有被重用,这让孔难免产生情绪,怀疑自己只是康熙平衡满汉的工具。后来他疑因《桃花扇》之事被罢官,更是直言“命薄忍遭文字憎,缄口金人受诽谤”。从戏中人的失意到戏外自己失势,这大概就是赞礼在《孤吟》一出中所说的“当年真是戏,今日戏如真”吧。

做戏

《桃花扇》原著的形式是用曲牌联套昆山腔演绎的传奇。简单说,就是用诗词的技术完成小说情节,最后还得能唱出来。其文辞之精妙,典故之繁密,可能对普通读者造成障碍。此书志在普及,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将原文中的异体字、繁体字和部分通假字予以替换,以减免荒字(如念白中的“拚”字在解释为“舍弃”时都作“拼”,但在唱词中保留“拚”以正格律)。另,古今阅读习惯不同,古戏本上人物出场只写行当名,有时一出戏会有多人使用同一行当,容易产生歧义,所以本书将人物的指称从行当名全部换成了人名。

本书虽然有部分形式改动,但在文字校注方面诚意考究,以最早的康熙介安堂本为底本,同时参校西园本(乾隆)、嘉庆本、兰雪堂本(光绪)、暖红室本(宣统),尽量保留了康熙间刻本的原貌,在个别不通或缺失处参考善本择优校正。另外,我们也研究了前辈名本,如梁启超批注本、王季思等人民文学校注本,发现这些版本亦有失误与不足,更觉共同努力的必要。最后,感谢昆曲名家石小梅和剧作家张弘老师的帮助。新生代传承经典的意义,不在于宣讲家国纲常,而在于把美的文字从传统形式里松绑,让它们自己说出一个好故事。

素心所为,难免有差,欢迎指正,感谢包容。

编者 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