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绍翁,你游园“不值”吗? ——《游园不值》的两个版本(1 / 1)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古人想要看书,得从藏书家或者作者手上借书抄阅。印刷术发明以后,虽然可以在市面上花钱买书,但贫困的书生还是会向有钱有势的人家借书。所以,古人在传抄书籍的过程中,往往会抄错、漏字、多字,导致同一内容流传出不同的版本。

叶绍翁这首《游园不值》就出现了“孪生兄弟”,流传出另一个版本:

游小园不值

应嫌屐齿印苍苔,

十扣柴扉九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它与我们课文中的版本有较大差别:题目多了“小”字,而且首联、颔联有“嫌”“十”“九”三个字与课文中的版本不同。根据学者考究,叶绍翁此诗的两个版本,至少在清朝乾隆年间就产生了,但是究竟哪个版本才是“真相”,现在还不能确定,需要找到更接近宋朝的诗文集才能加以判断。

如果《游小园不值》是叶绍翁此诗的“真面目”,那我们对此诗的解读可能会完全不同。

有的人认为,这“十扣柴扉九不开”有两种意思:一是说叶绍翁“扣”十个园的“扉”;一是说叶绍翁“扣”一个园的“扉”。“扣”十个园的“扉”,九个园都没开门,暗示最后还是有一个园开门了;“扣”一个园的“扉”十次,九次都没开,那最后可能园子真是没开门。这里“十”“九”都不是实实在在的数字,而是概数,形容次数很多。

还有的人认为,“应嫌”表达了园主的情绪,他嫌弃诗人的到访,不想被诗人打扰;“应怜”是诗人的视角,他认为园主因为怜爱青苔而不开门;“小扣柴扉久不开”表达了诗人来园林游玩,突发奇想去拜访友人,重在“游园”;而“十扣柴扉九不开”则是诗人带着目的去游玩,专门拜访园主却没有遇到。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古人也曾说“诗无达诂”。每个人对文学作品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对诗歌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解,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和知识出发解读出属于自己的体会。同学们,你更喜欢哪个版本的诗?你觉得叶绍翁最终有没有进入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