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中,唐朝“诗圣”杜甫的后半生流离漂泊,生活清贫,人生失意、落魄。杜甫的晚年生活的确不如意,但他却用一颗诗心去挖掘生活中的甘泉,把生活过出了诗意。

杜甫是一个美食家,却没有余钱买好的食材,但即便是家常菜蔬、山果野味,也要做得精致,还时常赋诗以表达感受,写出了大量赞美美食的诗歌。他写下了“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意思是说把新鲜的鲫鱼切成银丝煲汤,把碧水涧旁生长的香芹熬成香羹;还写下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说友人卫八处士冒着夜雨摘来了春韭,还掺着黄米蒸出了香喷喷的米饭。

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晚年的杜甫来到了成都。人说“食在中国,味在四川”,吃货碰到了川菜,恰如英雄得了宝剑。虽然生活潦倒,但杜甫依然显示出一个美食家的本色。

一天,杜甫邀请了几个朋友到家中相聚,聊诗词文章。很快到了中午,可是,杜甫生活拮据,没什么好吃的招待朋友。正在犯愁的时候,他的儿子从门前的浣花溪里逮住一条大鱼。杜甫当即决定:做鱼给大家吃。于是,诗人挽起袖子,亲自下厨展示自己的厨艺。

鱼是杜甫最爱吃的美味,他轻车熟路地将鱼开膛破肚清洗好,将鱼和作料像往常一样放进锅里蒸。杜甫发现身边还有几棵青菜,便放了进去,又把姜、葱、辣椒、冬笋等分别切成细条,犹如柳丝,待鱼出锅后均匀撒上,最后,将甜面酱汁调好加热浇在鱼上。

把做好的鱼端上桌后,客人们一尝,都说“好”,齐问这道菜的菜名。杜甫呵呵一笑说:“自己原创,没有名字。”于是大家嚷着要为其起个好名字。有人说“浣花溪里得来,叫浣溪鱼吧”;有人说“老杜所创,叫老杜鱼吧”。杜甫想了想说道:“‘五柳先生’陶渊明是我一向敬佩的先贤,此鱼覆有青丝,形状似柳叶,就叫‘五柳鱼’吧!”大伙儿一致赞同。

后来,人们为“五柳鱼”增加了更多作料,又经厨师在原有的烹饪基础上精心加工,加之杜甫的名气,“五柳鱼”逐渐成了川菜中的一道名肴,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