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以前,人们在私塾上学,私塾就是教书先生在自己家办的学堂。提到私塾,你是不是想起了鲁迅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私塾先生手中的戒尺让小时候的鲁迅心惊胆战,背不出书就要手心儿朝上,接受戒尺的“教育”。那么,除了体罚外,私塾还有哪些我们从来没听说过的规矩?就让我们通过儿童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的回忆,走进100多年以前的课堂吧!

丰子恺先生回忆说,100多年以前,私塾先生的学堂只有七八个、十几个学生,最多也不过二三十个,来上学的都是亲戚、朋友、邻居家的小孩。

就像我们现在上学要交学费一样,那时候学生上学也要给私塾先生学费,称为“修敬”。比如,过年的时候送几块大洋给先生,每逢节日,还要给先生送鸡、鸭、鱼肉等礼物。

“私塾没有星期天,也没有暑假,只有年假,放一个多月”。而且私塾里不讲时间,因为那时绝大多数人家没有自鸣钟。学生早上入学,中午“放饭学”,下午再入学,傍晚“放夜学”,这些时间都不一定,全看先生的生活情况。如果先生起得晚,学生就可以迟到;先生家里有事,学生就可以提前“放夜学”,或者随时放假。

现在我们来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早读。但那时候的学生可不是,他们要“先双手捧了书包向堂前的孔夫子牌位拜三拜”,然后“再向先生拜一拜”,最后再回到自己指定的座位上。

和我们现在不同,私塾先生上课不用黑板,因为他教学生是一个一个教的。“先生叫声‘张三’,张三便拿了书走到先生的书桌旁边,站着听先生教。教毕,先生再叫‘李四’,李四便也拿了书走过去受教……每天每人教多少时间,教多少书,没有一定,全看先生高兴。他高兴时,多教点;不高兴时,少教点”。

那他们上什么课呢?一般来说,他们早上“习字”,上午“背旧书”,下午“上新书”,放夜学之前“对课”。

这个课表听起来很单调,哪像我们现在有数学、英语、音乐、美术那么多课程。而且私塾里的课程单调就算了,关键还很难。学生们天天摇头晃脑,都是在学习古代的文言文,比如《大学》《孟子》《论语》这类连大人理解起来都困难的内容,私塾先生却要让学生们硬读、硬背。

私塾先生怎么上课?在“上新书”的时候,私塾先生不讲字义,只是让你跟着他“唱”,他“唱”一句,你跟着“唱”一句。“唱”完两三遍后,你要当面给他读一遍,读不出就要打手心,打后脑勺儿。

“新书上完后,将近放学,先生把早上交来的习字簿用红笔加批,发给学生。批有两种:写得好的,圈一圈;写得不好的,直一直;写错的,打个叉。直的叫作‘吃烂木头’,叉的叫作‘吃洋钢叉’”。“有的学生,家长发给零用钱,以习字簿为标准:一圈一个铜钱;一个烂木头抵消一个铜钱;一个洋钢叉抵消两个铜钱”。

放学前的最后一门课就是“对课”了。丰子恺先生认为“对课”是私塾里最有趣的课程。

什么是“对课”?就是私塾先生出上联,你要工整、对仗地对出下联。有一次,鲁迅的私塾先生给大家出了一个上联叫“独角兽”,让学生们对下联。有的同学对出“二头蛇”“三脚蟾”,还有的对出“八角虫”“九头鸟”“四眼狗”,大家听了都哄堂大笑。唯独鲁迅对出的下联让私塾先生赞叹不已,他对的是什么?是“比目鱼”三个字。“比目鱼”妙在哪里?“‘独’‘比’都不是数字,但是有单、双的意思”;“独角兽”和“比目鱼”也都是世界上罕见的吉祥之物,词性相对,两物相对,难怪鲁迅的对联独得先生的喜欢呢。

对得不好,先生也要打手心。对过课之后,先生喊一声:“去!”学生就打好书包,向孔夫子牌位拜三拜,再向先生拜一拜,一溜烟儿地跑出学堂去了。

这就是100多年以前人们的上课方式了。你喜欢吗?如果有一台时空穿梭机能让你在时间的隧道里任意穿梭,你想回到过去或者去未来上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