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的笑点,其实就源自一个公式:笑点=铺垫+抖包袱。
抖包袱,并不是说突然把笑料抛出来,这样并不会好笑,而是要突然戳中听众的笑点,想要达到这个效果,需要你击碎有意构建起来的兴趣和期待。
这样,就得先让观众产生兴趣和期待,方法就是铺垫。
铺垫不好笑,但铺垫可以把人们的思路引向一边,然后忽然把包袱抖出来,摔在地上。
宋方金老师在《刺》这本书的发布会上讲过这么一段话:很多人遇到校园暴力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在网上反驳,在现实中反击,大不了和人家拼了,尚龙不一样,他写了本书。由此可见,尚龙不太能打。
用尽所有的力气朝着一边,构建语言里的世界,然后忽然把所有的力量指向另一边。这样就让大家觉得他是一个很幽默的人。
抖包袱这个技巧,在相声里特别常见。比较经典的例子,是马三立先生的相声小段《逗你玩》。故事一共三分多钟长,但前面两分多钟都没什么可笑的地方,因为他一直在交代背景,简单来说,就是系包袱。马先生在前两分钟交代了一下背景:那时候大家住的一般都是平房,一个三十多岁的妈妈在街上晾好衣服要回屋做饭,但是又怕小偷来偷衣服,就让5岁的孩子小虎帮忙看着。这时候,小偷来了,小偷跟小虎搭讪说:小孩,咱俩一起玩儿吧,我叫逗你玩。然后,让孩子反复叫了自己几遍。
铺垫差不多了,观众的兴趣也已经被推向顶点了,因为所有观众已经做好了笑的准备。接下来马先生要做的,就是把“包袱”抖出来。
小偷拿走了裤子,小孩赶紧冲屋里喊:妈妈,他把裤子拿走了。妈妈问:谁啊?小孩说:逗你玩……
现在我们破解这个包袱时,是不是觉得挺无聊?这是因为幽默有一个特点:意外感。当我们把意外感丢失,笑料也就没了。所以讲幽默课的老师,往往并不能让这门课好笑,是因为在拆解段子的时候,失去了意外感。
我从大卫·尼希尔的著作《如何成为讲话有趣的人》里也看到了一个案例:好奇纸尿裤的母公司金佰利克拉克公司的前总裁达尔文·史密斯要给公司的员工做一个演讲。
他的第一句话是这样的:好,我们现在起立默哀。
所有台下的人都非常疑惑,为什么要默哀?但看着很多人都起立,自己也站了起来。
默哀了几分钟后,史密斯用沉痛的语气说:刚才我们是在为××公司默哀。
台下的人都笑了,因为××公司是世界知名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也是金佰利公司的竞争对手。
我们拆解这个段子,发现默哀就是在铺垫,在这段时间里,一头雾水的听众,一直在好奇,为什么要默哀?为谁默哀?这就是系包袱。
这个过程就像坐过山车,慢慢地开到顶点了,这时候,一定要停一下,让人意识到,就要冲刺了。然后,把包袱抖出来,笑声也就跟着来了。大卫说,制造悬念没那么难,在演讲中,一般用短暂的停顿就可以做到了。
但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如果你刚才那个包袱没笑,会不会是因为感受到了一丝恶意?会不会觉得,人家虽然是你们的竞争对手,但也犯不着诅咒人家死吧?默哀是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