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实质上,嫉妒只是邱兴华的虚晃一枪,其实质是在通过嫉妒转嫁他的超低价值感。邱兴华的妻子说,她丈夫是最近一年多时间才变得特别爱吃醋的,经常会无端猜疑她和其他男人有染,有时因此暴打她。也恰是在这一段时间内,邱兴华接二连三地遭遇挫折,最终基本失去了养家糊口的能力。

瑞士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22说,嫉妒狂的自我价值太低,他们因此很需要用嫉妒将这种不好的感受转嫁出去。对他们而言,嫉妒的意思就是:不是我搞砸了我的生活,而是你把我的生活搞砸的。并且,因为根本不愿意面对超低的自我价值感,他们甚至都不能承受恋人对自己的直接否认,而非得需要一个三角关系,即:不是我让你不喜欢,而是另一个人让你不喜欢我。这样一来,就有了两个人去承受他转嫁而来的自卑感。

在第一个谎言中,我们讲到,将童年与父母的关系中产生的恨转嫁到其他关系上是最常见的恶行。嫉妒也是这个道理,那些常吃妻子醋的男人,你可以在他和母亲的关系上找到答案;那些常吃丈夫醋的女人,你可以在她和父亲的关系上找到答案。

此外,嫉妒狂常强迫情侣断绝一切关系,最终只与他一个人交往。这常是因为他曾被父母严重“抛弃”过,所以他现在要让她断绝一切可能的三角关系,从而牢牢地控制住这个新的“父母”,以防自己再被抛弃。并且,他会用强大的意志实现这一点,有时会使用暴力,从而给情侣造成巨大伤害。

这是心理上的“刻舟求剑”,虽然现在的船已不是原来的船了,但他还是忍不住要在现在的船上寻找答案。

切记:如果你嫉妒成性,那么请你提醒自己,这极可能是你的问题,不是情侣的问题。并且,不要从现在的亲密关系上找答案,而应该从原生家庭的童年关系上找答案。

同样,如果你的情侣嫉妒成性,那么请你懂得,这不是你的错,你再怎么严格要求自己,都无法遏制他的嫉妒。所以,不要因为他的要求,而一一断绝你的社会关系,那会严重伤害你自己,并且也于事无补。假若嫉妒成性的他使用过暴力,那么绝对要注意保护自己,因为他几乎必然会再次使用暴力。

此外,也请理解他,明白他是因为自我价值感太低才这样做。

谎言(六):爱,是为了幸福和快乐

这是关于爱情的最大的谎言!

爱情,尤其是**式的爱情、让你非常有感觉的爱情,其真正动人之处,并非是幸福和快乐,而是强迫性重复。

什么时候会有**式的爱情诞生呢?答案是,当童年时的现实关系模式和理想关系模式同时再现时。我们不会平白无故地对一个人生强烈的感觉,那感觉一旦产生,就必然有其道理。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你的灵魂深处认为,那个人是“答案”,既是让你强迫性重复的答案,也是解开你的强迫性重复的答案。

譬如前面提到的嫉妒狂,他童年时被母亲严重抛弃过。等长大后,他会对一个特别像母亲的女子产生强烈的感觉,但等建立关系后,他会要求这女子断绝一切社会关系,只和他一个人在一起。

这样做有双重含义。第一是强迫性重复,找到了一个像母亲的女子;第二是治疗强迫性重复,他强迫这个像母亲的女子无条件地抛弃其他所有人,自己再也不可能因为其他人而被抛弃,这就好像是治疗了他童年的伤痛。

但问题是,这样做是“刻舟求剑”,他在现在的船上的位置,找不到以前失去的答案。他最终会因此而发狂,从而对这女子产生激烈的恨,但这恨意,其实本来是针对他母亲的。所以,无论他怎样对这女子泄恨,都无济于事。

最终,这女子因为无法忍受他,而离开他。结果,他童年的命运,再一次被重复。他一边感到受伤,一边也会因此而自得:看,我早料到,女人不是什么好东西,一定会不忠于你。

其实,这个结果也是他所推动完成的。

强迫性重复有很大的**,这也恰恰是**式爱情的**。本来,一次**式的爱情,是治疗自己童年创伤的最佳机会,因为它会完美地再现童年关系模式的绝大多数感觉,可以让自己借此意识到自己的诸多问题,然后才有可能去解决它们。

不过,很多人在**式爱情中拒绝反省,认为爱情中的问题一定是对方的问题,就像童年时,他完全无能为力,所以只好归咎父母一样。因为这种心理,很多人在**式爱情中得不到治疗,最终只是一次简单的强迫性重复。

但是,**式爱情——也即强迫性重复的**是无穷的,那些没有在**式爱情中成长的人,反而会迷上**式爱情,而不断按照一个或两个模式一次次地陷入新的爱情中去。比较经典的例子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一个媒体找出了他数十个情人的照片,从相貌看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像希拉里这样的女强人,一类像莱温斯基那样的傻女孩。

不仅如此,即便走入婚姻的爱情也并非是因为幸福和快乐才走到一起的,强迫性重复的威力非常强大,我们经常可以在自己和别人的生活中发现,某某娶了一个“妈妈”,而某某嫁给了一个“爸爸”。

这种强迫性重复的魅力,绝对强过幸福和快乐的**。又如,美国一女子嫁给了一个死刑犯,这种选择也是强迫性重复。因为,她爸爸是“坏蛋”,她童年时和其他有“坏蛋”爸爸的女孩一样,希望能改变爸爸,让爸爸爱自己好好对自己,但这种改造失败了,爸爸丝毫没改变,还是虐待她。于是,她将这种改造梦想压在内心深处,等长大后,再看到一个特别像爸爸的“坏蛋”男人,就会心旌摇曳,动心得不得了。但这动心,并非是因为看到了幸福和快乐的可能,而是看到了完美的强迫性重复的可能——她可以再次在一个“坏蛋”男人身上实施她的改造梦想,而且因为这男人正在监狱接受改造,所以这个改造梦想看上去仿佛很容易实现。

因为这种心理,美国很多死刑犯反而在监狱里做了新郎,而且还常有几十个女子一起争夺嫁给他的资格呢。

切记:特别动心的时候,要提醒自己,这未必就是幸福。相反,这倒很可能意味着危险,意味着你渴望重复过去的灾难。

不过,即便是灾难,也不必太否定自己的情感,因为,假若一次**式爱情是坏的强迫性重复,那很可能也是你灵魂的需要。并且,你也的确有可能在这次坏的强迫性重复中得到部分治疗。但是,这有一个前提,是你必须反省,必须主动借这次强迫性重复理解你的人生。

此外,如果是严重自毁性的强迫性重复,那不管它是不是灵魂的渴求,你都不大需要,因为你可以借助心理治疗在心理咨询室中安全地展示你的强迫性重复,并最终得到治疗。

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是心理活动和心理需要的核心。爱,则是令亲密关系健康流动的最高原则。

我们都懂得这一点,但可惜的是,有太多的错误假借了爱的名义,结果使得关于爱的谎言在这世界上大肆横行,最终令我们部分失去了判断爱和恨的能力,令我们不懂得自己的爱与恨,也不懂得分辨别人的爱与恨,许多被爱的谎言严重伤害的人,干脆最后就再也不爱了,因为他们的一生中,被“爱”伤害了太多太多。

为了真爱,我们必须懂得“假爱”,假若你因某个亲密关系而伤痕累累,那一定不是爱让你伤痕累累,而是“假爱”令你伤痕累累。“假爱”背后可能是麻木,也可能是恨,我们必须懂得这一点,才不会对真爱失去信心。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普遍都是在找妈妈。男人找老婆就像是在找妈妈,只要一个女人给他温暖的感觉,让他放低戒备,觉得自己像小孩儿,那他很容易就被收服了。

女人同样也是如此,她们渴望宽厚无私的爱和照料。无论是萝莉找大叔,还是通常婚恋标准中让女人放心的忠厚男人,其实都是“妈妈”——一个被阉割的、具有母性的男人。

为什么我们处理不好亲密关系?

声称最重视孩子的中国父母,实际是最容易忽略孩子的。中国父母有一个十分陈旧的观念,认为孩子小的时候怎么对他都无所谓,越大就越应该重视、尊重他。婴幼儿时期不亲密,长大后又瞎亲密,处理不好爱与自由的关系。

孩子在三岁到六岁之间是十分脆弱的,成年后很多问题的根源都来自这个阶段。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的人格障碍则源于六个月之前的严重心理创伤。所以,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妈妈的关注和爱,在婴儿一岁之前,怎么爱他都不过分。

新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母亲对于孩子未来的情感方式和生活的幸福是起决定作用的。三岁之前,父爱可以不存在,爸爸的作用只是支持妈妈,给妈妈安全感,而不是直接发挥作用。但是,中国人的产假只是给妈妈一个身体恢复的时间,中国家庭中的老人又习惯把孩子从妈妈身边“抢走”,社会与家庭一起制造了母亲与孩子的分离。

在一个有男权倾向的社会,妈妈作为外来者进入一个家庭是孤立无援的,爸爸把自己的父母放在第一位,儿女放在第二位,情感上,妈妈永远是最末位的。当母亲有了儿子,她便将自己对丈夫的欲望转移到儿子身上,儿子总是害怕被母亲的爱所吞没,于是便有抗争,抗争的结果是,将逃离妈妈的欲望转移到自己老婆身上。在父权色彩浓重的广东潮汕地区,一般男人不会离婚,老婆就是妈妈、是责任。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妻子是合法的性伴侣,男人对众所周知的**有羞耻感,因为这令他想到对母亲的情欲。所以,很多男人会在妻子之外找另外一个女人来谈情说爱。这样,被丢在家里的妻子、一个缺爱的妈妈所生的孩子里,男孩会与来自母亲的情欲纠缠,而女孩,则容易成为妈妈“被讨厌的内在小女孩”的投射对象。

通常我们第一个爱上的都是自己的妈妈,如果与妈妈的亲子关系构筑得不好,成年之后,就很难处理好与另一半的亲密关系。童年的内心模式在成年就会呈现出来,这样就形成一个轮回。

为什么萝莉爱大叔?

萝莉总是嘟着嘴要吃奶的样子,她们渴望被包容,需要安全感,但是同龄人只有活力、热情。大叔就是妈妈,一个没有**的“妈妈”。大叔都是被阉割的,如果面对成熟的女性,他们会自卑于自己的男性力量,但是萝莉让大叔有了用武之地——“喂奶”。

按照正常的心理发育,如果女孩在原生家庭中从父母那里得到了足够多的爱,那么到了大学毕业的年龄,应该寻找**和独立的情感。如果这个时候有个人对你说,你不用工作,每个月给你多少钱,我来照顾你,正常女孩一般都会拒绝的,因为她不想被约束。但是爱大叔的萝莉只是生理年龄到了,心理年龄还停留在拉着爸爸的手探索世界的阶段。

其实每个时代的中国女性都有大叔情结,中国总体上是个男权社会,女性缺乏安全感,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相对于她们的兄弟,根本上得到的关注和爱更少。我有一个来访者跟我讲过,在有些重男轻女现象比较严重的地区,有一些高中生与大叔在一起,不是要大叔的钱,只是希望从这些大叔身上获得一些关注和爱。她们往往是多子女家庭中被忽略的孩子,与大叔的关系中,还会重复她们之前被忽视的关系模式——那个男人有自己的家庭,不会将所有的关注倾注在她一个人身上。

很多大叔在小时候便是懂事、少年老成、不用父母操心的好孩子,小孩子的那一部分天性被过早丢掉了。他们与萝莉在一起,在“喂奶”的同时,也满足了一部分回到童年的幻象,是对自己的一种补偿。

为什么会有小三?

小三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想要物质上的满足,另一种是想要赢,最后一种是做小三上瘾。小三成瘾的女人一般都比较会折腾,但是一旦男人为她放弃家庭转向她,她马上就跑开了。因为她们只想构建三角关系,她们通常受恋父情结折磨,小时候在与妈妈的竞争中失败了,长大后要修正这个错误。但是,又不能完全把“爸爸”夺走,因为这样会得罪“妈妈”,会让自己很羞愧。

我一位朋友,才24岁,已做过十次以上小三了,与她在一起间最长的一个男人对她说,曾经考虑过与妻子离婚,然后跟她结婚,但是后来发现,幸亏没有离婚,因为她对他老婆的兴趣大过他本人。这个女孩开始并不明白自己为何陷入这种情感模式,后来看小说《道德颂》受到了启发,小说的女主人公认为三个人的关系比两个人的关系有趣得多,可以时刻处于战争状态。她怀了那男人的孩子,但最后把孩子打掉了。她一直以为对手是一个强大的女人,后来发现,这个女人已经奄奄一息了。然后便有了胜利者的失落,为了应对自己的愧疚,就把腹中的孩子打掉了。

我还有一位朋友,有过三段第三者恋情,每一次都是在男人表示很爱自己妻子或者女朋友的状况下爱上对方的。因为她认为男人很爱“那个女人”,她就可以争一下,而且相信这个男人一定可以更爱她。她的逻辑在别人看来很奇怪,但是继续考察她与男人的交往模式就可以看到某种合理性,比如,她对于男人的需求比较低,只要节假日来看她就可以了。她处于爱的绝望中,将恋父情结一直维持在没有实现的状态,接受了竞争不过“妈妈”以及得不到“父爱”的事实。

在广东潮汕和客家地区,有比较典型的重男轻女现象,很多家庭为了要一个男孩,之前生了好几个女孩,当这个男孩出生后,家长又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男孩身上。这个地区有很多男人包二奶,而且总有看起来无怨无悔的女孩投入这样的关系。她们来自重男轻女的家庭,都不习惯于独享一个男人,觉得分得一份爱情就满足了。所以,这些地区就有这种奇特的现象:女人无论受多大的委屈都不离婚,而另一部分女人甘愿去做二奶。

真正很爱自己的女人是没有办法与他人分享另外一个男人的。在三角关系中,得利的是男人,痛苦的是两个女人,如果男人有足够的同理心,应该不会去构筑这种让人痛苦的关系。

为什么好男人总是被“坏女人”搞定?

中国男性有一多半是那种没有力量的老好人,没有活力。传统意义上的“好女人”是道德高尚但乏味的,而且在家里又总是暗示、攻击、指责别人道德低下。与男人一样,这样的女人也是没有活力的。但是,充满欲望的女人是有活力的。比如田朴珺,媒体上关于她的信息让我们看到一个积极主动、欲望强盛的女性。她跟邓文迪很像,都是可以很直接地向男人示好、撒娇的,她们会凶悍地对待对方,也会凶悍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人类在寻找另一半的时候往往是在找一种圆满,将自己没有的那部分补足。这是无意识的,而且带有普遍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好男人都被“坏女人”搞定了,因好男人渴望拥有坏女人身上的那份活力。

为什么不能乱性?

一些女人用身体与男人做交易以换取她们想要的地位、发展机会。但是她们并不是都能贯彻好所谓的游戏规则。无论是中央编译局女博士还是那些出来爆料的官员情妇。她们都轻视了自己对感情的态度,以为利用身体达到目的就行了。但是实际上,一旦陷进去,与对方发生性关系,就会对对方产生依赖,虽然那不一定是爱,但是当对方与她断绝关系时,就会有一种强烈的被抛弃感。人是情感动物,得到的爱越少,爱的空洞就越大,一旦与人建立关系,就害怕被抛弃。

现在人们认为爱、性和婚姻是可以分开的,人对感情是有需求的,但是不能用错误的方式来实现。我曾经在婚恋网站上看到过一个经历了三百次一夜情的男人的自白,他说,自己每经历一次为了性而性的关系,就会对人性有一次更深的失望。人们经常过高估计自己,以为自己会很潇洒,其实情感是最玩不起的。就像波兰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电影《十诫》中所说的,深情是存在的,而且深情不可亵渎。

为什么没有人可以爱?

人的内心既有对爱的渴望也有对爱的绝望。当爱的渴望级别很高时,就很容易建立亲密关系,但是如果爱的绝望很深,也不渴望,就很容易成为橡皮人,也就是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超级宅男和超级剩女。很多人会认为剩女是择偶标准太高,其实是她们害怕去爱,害怕渴望得不到满足后的痛苦。不让情感升起,就不存在失望了。根据我接触的个案,只要是想结婚的都结婚了,在这一点上,真的可以心想事成。

有人说,爱情发生的概率很低,这反映了他内心的局限,因为对爱绝望,范围才会那么狭窄。

一个圆有360度,有的人非得在361度上找爱,那他永远找不到;有的人有36度,那么他就有十分之一的可能性;有的人能在180度上找到,那么他就有一半的机会。真正的爱是活出来的,幸福不在于找对一个人,就像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深,就不容易审美疲劳。

前人有总结,一对相爱的男女,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一加一等于一,你跟我想象的完全一样,这是**期。心理学上说,这是情结与情结对上了,其实你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你,但是,你和我头脑中想象的一模一样。彼此都活在幻觉中。第二个阶段,一加一等于零,我的人生痛苦一切都是因为你。婚姻战争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试图改造对方,当筋疲力尽,发现对方完全是另外一个人时,还愿意接受那个真实的他,才是爱。也就是进入第三个阶段,一加一等于二,你是你,我是我,但是我们在一起。

为什么会喜欢同性?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孩子三岁就有了性欲,恋母情结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我接触过一个个案,有一个男孩一直与妈妈睡一个被窝,一开始他把自己的情欲关了起来,后来实在关不住,为了防止情欲流向母亲,他选择了同性伙伴。情欲宣泄之后会很愉悦,愉悦就形成一种执着,后来不断地强化成一种性取向。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时尚大师麦昆的同性恋倾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恋母,他有同性恋伙伴,但是他的恋人永远都不及他的妈妈、他的导师或者像Lady Gaga这样的女性来得耀眼。他最依恋的人是母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自己最害怕妈妈比他早死,最后他果然在母亲去世后自杀了。他的事业选择也与母亲相关,因为母亲爱好缝纫。但是不能跟妈妈一起生活,不能爱上妈妈,所以将情欲流向了他认为安全的宣泄对象——男人。

当然,这只是我接触到的同性恋的一种案例,并不能涵盖所有情况。

为什么婚姻没有安全感?

中国人有七成至八成的婚姻都是建立在安全感基础上,婚姻安全的最高境界是彼此成了亲人,因为亲人是不会离开你的,想起他就很亲切,但实际上也很少想起他。

关于安全感,中国人有单一的物质化界定,比如房子、车子。没有房子就不能结婚,所以说,丈母娘推动了中国的房价。爱情还是物质,这种选择题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为什么不能先有爱情然后再有物质条件呢?中国人总是在劝那些在婚姻关系中没有爱情的人,别贪心,不可能得到一切。他们一定不会将爱情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但是,真正能够制造安全感的只有爱。

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1]化名。本书里于心理咨询中出现的名字,除咨询师外,均为化名。

[2]心理分析里的移情,是指患者在童年时对一个客体(尤指父母)的情感,在治疗过程中转移到另一个客体或人身上,通常这个人是病人的心理分析师。

[3]Rumi(1207~1273),波斯诗人。有代表诗集《玛斯纳维》。

[4]Melanie Klein(1882~1960),奥地利籍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被誉为继弗洛伊德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导人物之一。

[5]Scott Peck(1936~2005),美国心理治疗师、畅销书作家。有《少有人走的路》《邪恶人性:一个心理治疗大师的手记》等多本畅销书代表作。

[6]Margaret S. Mahler(1897~1985),精神分析学的核心人物之一。起初是奥地利的一位医师,后来搬到纽约,兴趣逐渐转移到儿童心理发展方面,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独立和个体化理论。

[7]Bert Hellinger(1925~),德国心理治疗师,“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

[8]又称“恋母情结”。是指儿子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结。它是弗洛伊德主张的一种观点。这一名称来自希腊神话王子俄狄浦斯的故事。后也引申有“恋父情结”之意。

[9]Patricia Evans,加拿大埃文斯人际关系研究中心创始人、畅销书作家、心理咨询顾问。

[10]指杨丽娟事件。疯狂追星女杨丽娟自1994年迷上刘德华之后,父母为达成女儿心愿不惜倾家**产。至2007年这一事件因杨父跳海自杀、留下希望刘德华能和女儿再见一面的遗愿而达到**并最终落幕。

[11]Albert Bandura(1925~),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12]援助交际的简称。是一个源自日语的名词,现今引申为学生卖春。

[13]也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病程大多持续迁延或呈发作性。

[14]Virginia Satir(1916~1988),美国心理治疗师,亦是家族治疗的先驱。

[15]Martin Buber(1878~1965),现代德国最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宗教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以关系为世界的本质。代表作有《我与你》等。

[16]Carl Rogers(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7]Roy Martina,身心灵治疗大师。已撰写数十本关于健康、生命活力、灵性成长、减:重与营养方面的著作,比较有名的像由胡因梦翻译的《改变,从心开始》。

[18]Joseph Banks Rhine(1895~1980),美国心理学家。

[19]R. D. Laing(1927~1989),英国生存论心理学家。代表作有《分裂的自我》等。

[20]Jacques Derrida(1930~2004),法国哲学家、西方解构主义代表人物。代表作有《书:写与差异》《论文字学》《播撒》等。

[21]Sheldon Cashton,美国心理学家。著有《互动心理学》等。

[22]Verena Kast,瑞士心理学家。苏黎世大学心理学教授。代表作有《克服焦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