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对方易懂的话(1 / 1)

沟通案例

有一个秀才去集市上买柴,看见一个卖柴的人。他就冲卖柴的人喊道:“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不明白“荷薪者”(担柴的人)是什么意思,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就担着柴来到秀才面前。

秀才接着说道:“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很迷惑,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是知道“价”这个字的意思,于是就告诉了秀才价钱。

这时,秀才又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

卖柴的人听完后,担着柴就走了,因为他完全不知道秀才在说些什么。

在社交中,无论你的话多么动听、内容多么重要,沟通最起码的原则是对方能听得懂你的话。如果对方听不懂你的方言,你要尽量使用普通话;对方不明白你讲的术语或名词时,你要转换成对方熟悉的、理解的语言。如果不顾听者的接受能力和语言习惯,用文绉绉、艰涩难懂的语言,往往既不亲切又使对方难以接受,结果当然会事与愿违。

在会议中,参会的人员不可能都是一个知识层次。会议主持人不能不看对象,不管效果。主持人在讲话中不要大谈艰深难懂的东西,即使是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会议,主持人也应用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内容,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通俗易懂的语言不但让人听得不吃力,还会给人一种亲切朴实、平易近人的感觉,能缩短主持人同与会者的距离。

与人交谈,一般来说应尽可能使用忠实本意且通俗易懂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使对方感到亲切。尽量避免在同非专业人士沟通的时候使用专业术语,要用沟通对象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和方式展开沟通。假如无法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则至少应以简明易懂的惯用语加以解释,尽量讲土气一点的话,讲大实话,讲别人能够理解的话。因为叙述的目的是让对方相信自己所讲的事实或接受己方的观点,而不是借助于叙述炫耀自己的学问,卖弄自己的词汇。

人与人之间,靠言语去交流,靠心灵去沟通。就人与人相互间沟通的形式而言,绝大部分要靠语言来进行。所以,一定要学会用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语言沟通就是把信息准确而令人信服地传达给对方,并争取让对方接受我们的想法。

古希腊寓言中说,舌头这种东西的确像个怪物。它能用最美好的词语来赞誉你,也可以用最恶毒的语言来诅咒你;它能把蚂蚁说成大象,也能把小丑说成国王。这就是说话的威力吧。平常我们看一个人是否有力量,这种力量能否表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他说话的能力。

说话,几乎是大家天天在做的事情,但善于说话,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使别人乐于接受,却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当对一个人说话时,你不是想给他传达信息,就是想改变他。但对方是否会接受你的意思,换句话说,你沟通的目的是否能够实现,却是另外一回事了。有人不重视这个问题,认为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沟通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其实,沟通是双向的交流,它的成败不取决于你说了什么,而是取决于对方的反应。对方不接受你,那你说得再多也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与别人进行有效沟通,倾听和讲话是必不可少的方式。在交往中,大多数人喜欢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口才,总以为自己说得越多,效果会越好。其实,多说话不一定是好事。一个人如果不听人言,自说自话,那么多半会惹人生厌。

既然喜欢说、不喜欢听是人性弱点之一,那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掌握这一人性弱点,让对方畅所欲言,而自己用心去听。用心倾听,是表示你对对方的关心与重视,这样比较容易赢得对方的好感,因为人们总喜欢与尊重自己、平易近人的人往来。戴尔·卡耐基曾经这样说:“专心听别人讲话的态度是我们所能给予别人的最大赞美。你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就要让别人表现得比你优越。同时,用心倾听,不是只听到对方的言辞,还要获得那些话里的真正意思,把握对方的心理,知道他需要什么,关心什么,担心什么。只有了解对方的心,自己讲话才会增加说服的针对性。”

当你微笑时,整个世界都在笑,一脸苦相没有人理睬你。在谈话过程中,要对对方的讲话做出积极的反应,表明自己对内容感兴趣。比如,聆听时,你应该看着对方的眼睛,保持适当的视线接触。不要无故打断对方的讲话。有时候,用点头、微笑或者肯定性的简短回答,比如“是的”、“很好”等,来表示你的赞同。如果你毫无反应,答话也没有,对方无法肯定你是否在听。在对方讲话时,不要有左顾右盼、乱写乱画、胡乱摆弄纸张或看手表等心不在焉的表现方式。如果对方讲话,而我们却心不在焉,或者我们只听到一半,就显得不耐烦,那么双方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远了。

谈话过程中,要主动使自己的口头语言、身体语言与对方保持一致,也就是对方习惯用什么方式,你就用什么方式配合。这样会给对方一个你很认同他的暗示,使他得到尊重和满足。比如,如果对方正襟危坐,不苟言笑,那你也最好规规矩矩,不要大大咧咧。他要是喜欢打手势,你就用手势去配合。这样即使谈话中一时难以取得一致的意见,但只要和对方配合默契,双方都觉得愿意继续谈下去。

勿轻易使用否定性的语言。所有的陈述都可以使用否定、失望的方式来表达,也都可以用肯定、充满希望的方式来表达。但每个人都喜欢赢者,所以你应该使用积极、肯定的语言,给人一种重要、积极向上的感觉。即使是否定的内容,你也可以用肯定的方式,比如曾国藩曾在奏折中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但当你使用“我还不够好”、“我想我做不到”等消极性、自贬性的语言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沟通效果。

要“但求同于理,勿求异于人”,即在谈话的内容上,尽量与对方求同存异,尽力扩大共同点,增加共识。

在交谈中或者交谈之前,我们要尽量了解对方。对对方了解得越多,我们谈话的信心就越强。在我们与人交谈的时候,不要以讨论不同的意见为开始,要以强调而且不断强调双方所同意的事情为开始。

对我们所提的问题,要尽可能地让对方总是以“是的”等肯定的方式来回答。一旦对方总是说“是的,是的”,那么他就会忘掉双方间争执的事情,而乐意去做你建议的事情。

征求对方的看法和建议,这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而对方也会感到很荣幸。在适当的时候,不要忘记真诚赞美对方几句,这样沟通的效果会更好,因为人人都喜欢赞美。

沟通处方

与人交谈,一般来说应尽可能使用忠实本意且通俗易懂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使对方感到亲切。尽量避免在同非专业人士沟通的时候使用专业术语,要用沟通对象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和方式展开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