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圣西尔军校名人榜——马克西姆·魏刚(1 / 1)

哈佛名言

作为真理的寻求者和传播者,一个首要因素是:诚实和正直。

“不走运”的上将

马克西姆·魏刚(Maxime Weygand,1867~1965)法国陆军上将。一战时是给福煦当了5年参谋长,二战初期时任法军总司令,后来担任过一段时间的维希法国的国防部长。他能干,机智,经验丰富又精力充沛,只是非常不走运。

福煦的参谋长

1867年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1887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后在索姆尔骑兵学校学习和任教,1913年获得福煦将军赏识,在洛林担任其20军参谋长,在1914年的边境交战中和其共同作战,当福煦8月28日升任第9集团军司令时,他也随之担任集团军参谋长。1915—1916年福煦任北部集团军群司令时,他仍然是福煦的集团军群参谋长,1917年任法国最高军事委员会委员。1918年任法国最高统帅费迪南德·福煦的参谋长。晋升上将。

机械化改革

1920年~1922年任法国驻波兰军事使团团长,帮助约瑟夫·毕苏斯基重整军队,打败了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的苏联红军西方面军。后继续负责波军训练和后勤供应。

1923年任驻叙利亚和黎巴嫩首席军事顾问,实际就是殖民地总督。1930年年任军事研究中心主任、总参谋长,在和平年代时法军20个师中的7个实现了摩托化。

1931年继贝当之后任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陆军总监。在此职位上,为实现法军机械化做出了重要作用,1392年建立新型骑兵师,将一个装甲机械haunted旅(半履带式)和2个骑兵旅组合在一起,1933年5月驻兰斯的第4骑兵师实现完全机械化,该师包括240辆装甲汽车,4个机械化装甲营及辅助部队,政治上他反对绥靖政策。1935年1月21日他68岁生日时退出现役。1937年参加了僧帽党党徒的法西斯活动。

法兰西之战

1939年恢复军职,被任命为驻叙利亚和黎巴嫩法军总司令。筹组东方军。准备进袭苏联南方。1940年5月19日(因法、英、比联军节节失利,损失惨重,莫里斯·居斯塔夫·甘末林将军被撤销职务之后),魏刚被任命为国防部参谋总长和法军总司令。当时他已经73岁了。虽然他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信心,但战局已经不可挽回了。

时值敦刻尔克撤退后,法军精锐主力损失殆尽。他依靠剩余兵力沿索姆河至埃纳河建立所谓“魏刚防线”,6月,魏刚防线被突破,德军横扫沿海地带,为防止巴黎被战火破坏,遂联合亨利·菲利浦·贝当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后建议进行有条件的投降,被接受。

1940年7~9月任维希政府国防部长,建立停战军。9月起任维希政府驻北非总代表和北非法军司令。

1941年2月,签订《魏刚-墨菲协定》,试图得到美国经济援助,引起德国不满。同年11月,被召回法国解职。并第二次获得养老金回到格拉斯的庄园。

退休生涯

1942年11月,因盟军在北非登陆,企图飞往北非与之会合,未成,他抗议德军进占法国南部非占领区,被党卫队逮捕。次年12月起囚禁于奥地利。直到1945年。

释放后回到法国被戴高乐政府交付军事法庭审判,1946年5月获释,1948年5月宣布无罪,恢复名誉,诚如戴高乐所言:“当5月20日魏刚接掌指挥权时,无疑已经太晚了。法兰西战斗败局已定。”

之后过着平静的退休生活并大量著书,1965年1月28日,在他98岁时在巴黎去世。著有回忆录《过时的理想》等。

魏刚防线

法国保罗·雷诺内阁改组后,马克西姆·魏刚将军接替甘末林任法军总司令。

魏刚上台后即在索姆河和埃纳河一线仓促构筑“魏刚防线”,准备据险防守,阻止德军南下。1940年6月3日,德国空军向法国的机场和后方实行密集突击,摧毁法军飞机约900架,夺取了制空权。6月5日拂晓,德军以143个师的兵力,对“魏刚防线”发动大规模进攻,开始了法兰西战役的第二阶段。

背景

德国“闪击”波兰得手后,更助长了希特勒称霸世界的勃勃野心。于是,他一手举着“尊重中立国家”的招牌,一手签发了进攻西欧的第6号指令,制定了代号为“黄色方案”的计划,将重兵压在北海至瑞士一线,张开了吞并西欧的血盆大口。

德国为实现入侵西欧之目的,保障其翼侧安全,决定首先进攻北欧诸国。在占领丹麦并在挪威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后,认为实施“黄色方案”的时机已经成熟。到1940年5月初,德军已在北海至瑞士一线集结和展开了136个师(内有10个装甲师、6个摩步师),坦克3000多辆,飞机4500架,企图以“A”、“B”、“C”三个集团军群,一举吞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继而攻占法国。

战争进程

在法军节节败退的严重关头,为了挽回局势,5月18日,雷诺改组法国内阁,亲兼国防部长,并召回驻西班牙大使、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宿将,84岁的贝当元帅,担任内阁副总理。

19日,雷诺免去了甘末林法军总司令的职务,任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名将魏刚为陆、海,空三军总司令。魏刚刚从叙利亚率召回国,对战局具体情况并不了解。他走马上任,就立即取消了甘末林19日早晨下达的在比利时的英法军队向南突击、冲过兵力薄弱的德国装甲部队防线突围的命令。等到魏刚了解情况重新组织防御时,已经耽搁3天的宝贵时间,局势更加恶化了。

魏刚计划的基本内容是:试图使北部的英法部队和中部法军汇合起来,重新组织一道连绵防线。5月22日,盟军最高军事会议批准了魏刚计划。但该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由于英方的犹豫不决和负责指挥北部部队军事行动的比约特将军因车祸突然丧身,加之比利时军队的无条件投降,最后毫无成效地失败了。

敦刻尔克撤退后,魏刚进行着最后的挣扎。在他的严令下,法军终于在索姆河和埃纳河之间仓促建立起一道防线。但此时法军精锐之师已遭重挫,所剩的71个师装备甚差,且无空军支援,要顶住100个德国师饿虎扑食般的攻势,已几乎没有可能。

德军攻占法国北部后,为不使退至松姆河、瓦兹河及埃纳河一线的法军设防固守,便趁其立足未稳之际,向法国腹地发起了攻击。其计划是:“A”、“B”两集团军群,强行突破“魏刚防线”,占领法国首都巴黎,前出至马其诺防线的后方,再配合从正面攻击的“C”集团军群占领马其诺防线,围歼法军,结束战争。

正当德军向法国腹地推进,其先头部队进抵巴黎西郊时,一直自称“非交战国”的意大利趁火打劫,于6月10日出动32个师,越过阿尔卑斯山侵入法境,给法国背后一刀。

面对险恶的局势,法国政府并未号召和组织人民奋起抵抗。6月11日,法国政府迁到图尔,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6月13日,雷诺政府正式向德国提出停战请求。

6月14日,德军兵不血刃占领巴黎,埃菲尔铁塔上挂起了法西斯德国的乐字旗。同日,法军的马其诺防线被突破,雷诺政府又从图尔迁至波尔多。6月17日,德军进至德法边境莱茵河畔,攻占了斯特拉斯堡,近50万法军被围,除小部逃至瑞士外,全部被歼。

在法国面临崩溃之际,美国总统罗斯福对法国政府6月10日发出的求援电报,仅以同情的方式作答。英国政府也表示不能派出大量空军支援。

巴黎沦陷

德国占领巴黎后,每天在市中心香榭丽舍大道上列队行进,炫耀武力,以从精神上威慑法国人民。

6月16日晚,雷诺政府辞职,投降派贝当接任总理。6月20日,贝当政府正式向德国呼吁停战求降。

两天后,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一节火车车厢里,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向协约国投降、签署停战协定的同一地点,法国全权代表查理·亨茨格和德国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法国被迫接受了德国提出的苛刻的停战条件。6月24日,法国-意大利停战协定在罗马签署。按照德法停战协定,法国军队全部被解除武装,并把武器交给德国;法国被肢解成两部分:占领区和非占领区。约占法国领土3/5的北部富庶工业区和比斯开湾沿岸,由德军直接占领,法国负担占领军的全部费用。非占领区主要是南部西部农业区,由贝当傀儡政府统治。

7月1日,贝当政府迁往维希。维希政府实际已沦为德国的附庸。接着,大法奸、卖国贼皮埃尔·赖伐尔出任总理,废除了1875年的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宣告覆亡。一个拥有5000万人口、号称“头号陆军大国"的法兰西,仅在战争爆发6周内便一败涂地,沦于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之下。

自吞苦果

1940年法国的溃败,是一个历史性的悲剧。

政治上的分裂混乱,军事策略上的迷信“阵地战”,以及精神思想上的畏战、厌战,早已埋下了法国失败的根子。

战争期间,以贝当、魏刚为首的投降主义者逐渐在政治上占了上风,推行失败主义路线,他们打击抵抗派,散布“再战必败”的悲观论调,更直接导致了军事上的溃败,而法国在外交上的孤立和国际上的寡助,以及英、法盟军缺乏必要的密切配合,更加速了法国的覆亡。

抵抗

法国沦陷后,在法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法国爱国者纷纷起来反对占领者和卖国贼,为祖国的独立、自由和复兴而战。坚决主张抵抗德国法西斯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夏尔·戴高乐将军于6月17日流亡英国。

6月18日,他在伦敦通过广播发表了《告法国人民书》,宣布决心为维护法国的民族独立而战斗。他说:“……法国的事业没有失败,……法国只败了一仗,并未输掉整个战争……我要求全体法兰西人,不论他在何处,以行动、牺牲和希望的精神团结在我周围。”贝当政府投降后,戴高乐于23日晚再次发表广播声明,宣布成立“法国民族委员会”,在伦敦树起“自由法国”的旗帜,组织英国领土上的法国武装部队和海外法国公民,进行反抗法西斯的斗争,为法兰西的解放战斗。

巴黎起义

巴黎是抵抗运动的重要基地,法共在巴黎地区抵抗运动中有很大影响,巴黎“内地军”司令、巴黎解放委员会主席均由法共党员担任。1944年夏,随着第二战场的开辟,德国占领军加紧对巴黎的控制和掠夺,致使生活必需品奇缺,面包、糖、肉、牛奶只能定量供应,物价猛涨,黑市盛行。由于原料缺乏和空袭,许多工厂停产,失业工人增加。巴黎人民对占领者的不满和仇恨情绪进一步增长,人们盼望早日解放。可是,以戴高乐为首的民族解放委员会不同国内抵抗运动组织协商,就事先任命自己的亲信为巴黎警察总监,由勒克莱尔将军指挥的法国第二装甲师直向巴黎推进。戴高乐的总代表亚历山大·巴罗迪被任命为尚待解放地区的特别代表,竭力拖延首都的起义。但是,随着盟军的推进和民族起义的广泛发展,巴黎起义的形势日趋成熟。

8月7日,当盟军向巴黎推进时,巴黎“内地军”司令发出了"第三号命令",指示部队动员一切力量,最大限度地开展军事行动。9日夜间,民族阵线、自由射手和游击队在巴黎张贴宣布总动员的布告。10日,巴黎铁路工人总罢工,揭开了武装起义的序幕。

15日,巴黎警察开始罢工,部分警察加入了内部武装部队。16—17日,邮政工人、地铁职工和海员相继罢工。16日夜间,巴黎“内地军”和爱国民警转入进攻,开始占领重要目标。

23日,首都战斗激化。德军企图夺路后撤,向市政厅反攻,被“内地军"打退。在其他各个区,德军也受到了阻击。这时,德军只困守在巴黎的9个主要据点,其他27个较小据点都为起义者占领。同一天,勒克莱尔

第二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兵临巴黎城下。

24日,“内地军”奉命进攻共和广场的德军最后据点,战斗继续到深夜,德军终于宣告投降。22日,第二装甲师的第一批坦克在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下进入首都。这时,市政厅响起了《马赛曲》,钟楼敲响了胜利的钟声。25日下午3时许,德军签署了投降协定。

傍晚,戴高乐也随第二装甲师进入首都,驱车直向国防部。

教训

法国是一个欧洲大国,拥有号称世界第一流的陆军,竟在短短40天之内败北而降,其主要原因是:

(一)法国统治集团内部长期相互倾轧,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一直缺乏稳定的政治领导。

由于政局混乱不堪,内阁更迭频繁,致使法国从30年代中期起,国势日衰,元气大伤。就是在战争爆发后的非常时期,不论是达拉第的“国防政府",还是雷诺的“战时内阁”都未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团结协调的领导核心。

这种各党派相互掣肘的政府,当然无法对战争实施强有力的领导。特别是雷诺后来召用贝当、魏刚,本意是想加强领导,扭转败局,结果却适得其反,使军政领导圈的投降势力大增。

(二)法国政府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遗患无穷,既涣散了广大人民的斗志,又使军事准备严重不足。

在战争来临之际,法国国内笼罩着一片和平主义气氛,厌战、畏战情绪普遍存在。军队装备陈旧,缺员严重,纪律松弛。在“奇怪战争”期间,竟有15%的军事人员休假。军官们考虑的不是如何加强战备训练,而是怎样组织舞会、音乐会和球赛。

(三)军事思想落后,指挥作战严重失误。法军领导囿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无视科学技术发展给作战带来的新变化,长期奉行消极防御战略,死守"步兵至高无上"的概念不放,迷信和夸大马其诺防线的作用。结果,在高速机动的德国坦克机械化部队的进攻下,法军防御阵地被冲得七零八落,接连失守。

法国军事当局对德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在德军进攻比利时不久,就匆忙调遣主力迎战,亦造成了严重后果。1940年法国的溃败,是一个历史性的悲剧。

30年代以来,法国经济的停滞衰退,政治上的分裂混乱,军事策略上的迷信“阵地战”,以及精神思想上的畏战、厌战,早已埋下了法国失败的根子。

战争期间,以贝当、魏刚为首的投降主义者逐渐在政治上占了上风,推行失败主义路线,他们打击抵抗派,散布“再战必败”的悲观论调,更直接导致了军事上的溃败,而法国在外交上的孤立和国际上的寡助,以及英、法盟军缺乏必要的密切配合,更加速了法国的覆亡。

圣西尔军校小百科

根据法国传统,每年7月14日国庆,都要在巴黎凯旋门——香榭丽舍大道举行盛大阅兵式和分列式。届时,共和国总统在共和国卫队骑兵护卫下,检阅三军部队之后,登上观礼台观看分列式。走在受阅部队最前面的永远是圣西尔军校的方队。只有当年的毕业班学员才能获此殊荣。学员毕业时,学校不仅要看学员各科结业成绩,并要求学员在各方面专家面前进行口试和答辩。学校张榜公布毕业考试成绩和陆军各兵种的需要名额,由毕业学员根据自己的成绩自选一个兵种或专业。学习成绩最好的学员优先挑选,依次进行。毕业生获得学士学位,并被授予中尉军衔。毕业生还要到相应的兵种专业实习学校再学习1年,然后被分配到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