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理让三分,是一种谨慎的处世方法。适当的谦让不仅不会招致危险,反而是寻求安宁的有效方式。
美国钢铁大王查尔斯·史考勃在午休时间经过自己的钢铁厂,看到有几个工人在抽烟,而就在他们的正上方,高高地悬着一块大牌子——“禁止吸烟”。
史考勃想了一下,面带微笑地朝吸烟者走去,友好地递给他们几根雪茄,幽默地说:“各位,如果你们能够到外面抽掉这些雪茄,那我真是感激不尽了。”
顿时,几名吸烟的工人马上把烟掐灭,并对史考勃产生了好感和尊敬之情。因为史考勃没有直接责骂他们,而是用充满人情味的方式让他们乐于接受对自己的批评。
有理也该懂得让人。如果说无理不让人是错的,那么有理不让人是否就对呢?显然也是不对的。因为“不让人”的态度和做法常常是错误的,不可取的,有悖于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可能在某些方面与别人不同。朋友相处,常常都会有大大小小的矛盾。
得理让三分,是一种谨慎的处世方法。适当的谦让不仅不会招致危险,反而是寻求安宁的有效方式。在生活中,除了原则问题必须坚持。对于小事,对于个人利益,谦让一定会带来身心的愉快,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为人处世,遇事都要有退让一步的态度才算高明,让一步就等于为日后的进一步打下基础。给朋友方便,实际上是日后给自己留下方便。
白桦森与梅立新是同窗好友。毕业后,他俩分在同一个单位工作。
后来,有一个经营推销的位子空下来,两人只能去一个。谁都知道,这是个肥缺。但白桦森还是主动让给了梅立新,自己去文教科作职员。闲下来,他写了几篇爬格子的文章,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投到报社,居然被发表了。
以后,白桦森坚持写,终于小有名气,成为单位的“一支笔”。
不刻意追求反而有所得,追求得太迫切反而只能徒增烦恼。以退为进,这种曲线的生存方式,有时比直线的生存方式更有成效。朋友间退一步会发现,活动空间是宽阔的,行为会有多种的选择。
退让三分,必须在一个“忍”字上下功夫,学会忍耐朋友的小缺点、小错误,甚至忍耐朋友的不公和无礼。
一帮朋友在一起吃饭。一个朋友将一碗热汤弄翻,洒了旁边的朋友一身。他连忙道歉,说不小心。
旁边的朋友没容他说完,便急切地问他:“烫到你了吗?”
这一句关心友人的反问,其实更胜过他说没关系。说没关系只是一种容忍,而这句反问则让他由被动地忍让转为主动的关心。倘若,你被弄了一身汤,只是皱皱眉头,尽管他也会道歉,也知道他的失误,但你的这个动作,会让他感觉到不对的味道,还不如你埋怨他几句。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缺乏胸怀和气度,遇事斤斤计较,寸步不让。当然,别人侵犯了你,伤害了你,你若立即反击一下,心理会得到暂时的平静。然而,你是否想过,得饶人处不饶人,以牙还牙,结果只会导致一场舌战,甚至大动干戈,给别人带来伤害的同时,也深深地伤害了自己。
人与人之间需要融洽、和谐的关系。有理也得让人。它可以使摩擦减少到最低程度,甚至可以化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别人不经意冲撞了你,内心也会不安,你以宽容之心待人,就会使彼此拥有更多的信任和爱惜。
一个人不仅要胸怀宽广、度量恢弘,更要注意别人的自尊。因为对于他人而言,如果损失了金钱,还可以再赚回来;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不是那么容易弥补的。所以,你的一时言语之快,甚至可能为自己树起一个敌人。
对待别人的错误,不应当以指责为能事,方法更不能精野,不能刺伤他人的自尊心。如果自尊心受到伤害,即使你说的和做的都正确,别人也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又怎么能达到改过的目的呢?
得理让三分是一种涵养,一种善待生活、善待自己的境界。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带给你心灵的安宁和恬静,能不断改进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籍和升华。通过你的宽容滋润别人,感化别人,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