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弃无谓的精彩(1 / 1)

只要能得到你想要得到的,放弃一些无谓的“精彩”,你并不会损失什么,而且在放弃的背后也正意味着会得到更多。

诺贝尔奖获得者崔琦,在别人眼中就是个“怪人”。

崔琦远离政治,从不抛头露面,整日浸泡在书本中和实验室内,甚至在诺贝尔奖桂冠加顶的当天,还如常地到实验室工作。

更令人不敢置信的是,在美国高科技研究的前沿领域,崔琦居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电脑盲”。

崔琦研究中的仪器设计、图表制作,全靠自己一笔一划完成。他如果要发电子邮件,就请秘书代劳。

崔琦常对人说:“这世界变化太快了,我没有时间赶上。”

放弃了世人眼里炫目的东西,为崔琦赢得了大量宝贵的时间,也为崔琦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

人的一生很短暂,有限的精力不可能方方面面都顾及,而世界上又有那么多炫目的精彩,这时候,放弃就成了一种大智能。只要能得到你想要得到的,放弃一些无谓的“精彩”,你并不会损失什么,而且在放弃的背后也正意味着会得到更多。有个孩子,伸手到一只装满糖果的瓶里。他用尽所能地抓了一把糖果。

当他想把手收回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放弃糖果,又不能把手拿出来,不禁伤心地哭了。

这时,一个老人告诉他:“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小些,那么,你的手就可以很容易地拿出来了。”

贪婪是大多数人的毛病。有时候抓住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放,就会为自己带来压力、痛苦、焦虑和不安。往往什么都不愿放弃的人,结果却什么也没有得到。

多数人对放弃的理解是丢弃,并且是懦弱的表现。尽管你的精力过人,志向远大,但时间不容许你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完成许多事情,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如把眼前的一大堆食物塞进嘴里,塞得太满,不仅肠胃消化不了,连嘴巴也冒着被撑破的危险。所以,在众多的目标中,必须依据现实,有所放弃,有所选择。这样,我们才能选出适合自己的食品,然后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直到完全吸收,才会有更充沛的精力。

如果在放弃之后,烦乱的思绪梳理得更加分明,模糊的目标变得更加清晰,摇摆的心铸就得更加坚定,那么放弃又有什么不好呢?

一个人如果什么都想要,其结果可能是什么也得不到。在为自己定位时,面对光怪陆离的**,只有勇于割舍,只取自己所需,定位才会准确,才会达到自己的目标。

美国《时代》杂志曾经报道过一则封面故事“昏睡的美国人”,大概的意思是说:很多美国人都很难体会“完全清醒”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因为他们不是忙得没有空闲,就是有太多做不完的事。

美国人终年昏睡不已,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不过,这并不是好玩儿的笑话,这是极为严肃的课题。

你一年之中是不是也像美国人一样,没多少时间是“清醒”的?大多数的时候,你是不是都无法专心,总是担心这个,害怕那个。要不,就是想要这个,但又觉得那个也不错,贪心地想将所有的东西一网打尽。

这正是现代人共同的写照:一心数用。在这里,确有大部分人已经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可以手脚并用同时完成很多事。

应接不暇的杂务明显成为日益艰巨的挑战。许多人整日形色匆匆,疲态毕露。放眼四周,“我好忙”似乎成为一般人共同的口头禅。忙是正常,不忙是不正常。

奇怪的是,尽管大多数人都已经忙昏了,每天为了“该选择做什么”觉得无所适从,但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认为自己“不够”。这是最常听见的说法:"我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就好了”,"我如果能赚更多的钱就好了”,好像很少听到有人说:“我已经够了,我想要的更少。”

太多选择的结果,往往是变成无可选择。即使是芝麻绿豆大的事,都在拼命消耗人们的精力。根据一份调查,有百分之五十的美国人承认,每天为了选择医生、旅游地点、该穿什么衣服而伤透脑筋。

如果你的生活也不自觉地陷入这种境地,你要来个“清理门户”的行动,那么以

下有三种选择:第一、面面俱到,对每一件事都采取行动,直至把自己累死为止;第二、重新整理,改变事情的先后顺序,重要的是先做,不重要的慢慢再说;第三、丢弃,你会发现,丢掉的某些东西,其实你一辈子都不会再需要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