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东西晋南北朝之天师道世家(1 / 1)

陈寅恪文集 陈寅恪 5215 字 9天前

凡东西晋南北朝奉天师道之世家,旧史记载可得而考者,大抵与滨海地域有关。故青徐数州,吴会诸郡,实为天师道之传教区。观风俗通玖怪神篇城阳景王祠条三国志魏书壹武帝纪注引王沈魏书详述琅邪及青州诸郡**祀之俗。(兼可参考后汉书肆壹刘盆子传所载赤眉军中常有齐巫鼓舞祠城阳景王以求福助事。)又江表传「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之语,最足以见东汉末年天师道分布地域之情况。兹除去前已论及者外,略诠次旧记条列于后。

琅邪(晋琅邪国约当今山东省旧兖青沂莱四府东南境及胶州之地。) 王氏

晋书捌拾王羲之传云:

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次[子]凝之亦工草隶。仕历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孙恩之攻会稽,寮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方入靖室请祷,出语诸将曰: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孙恩所害。

案,真诰壹陆阐幽微第二云:「王廙为部鬼将军。」廙为凝之之叔祖,既领鬼兵,更宜凝之请以相助。夫琅邪王氏为五斗米世家,读史者所习知。兹特上溯其先世,至于西汉之王吉,拈出地域环境与学说思想关系之公案以供学者参决,姑记其可疑者于此,非敢多所附会也。

新唐书柒贰中宰相世系表云:

王氏

元避秦乱,迁于琅邪,后徙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县)。四世孙吉,字子阳,汉谏议大夫,始家皋虞。(汉侯国,今山东省即墨县东北地。)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生骏,字伟山,御史大夫。二子:崇、游。崇字德礼,大司空、扶平侯。生遵,字伯业,后汉中大夫、义乡侯。生二子:旹、音。音字少玄,大将军掾。四子:谊、叡、典、融。融字巨伟。二子:祥、览。

晋书叁叁王祥传云:

王祥字休征,琅邪临沂人,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也。祖仁,青州刺史。父融,公府辟不就。

案,唐书表所载世系,其见于汉书王吉传者,自属可信。其后诸世当有脱误,然为王吉之后,要无可疑。今节录汉书柒贰王吉传推论之。传云:

王吉字子阳,琅邪皋虞人也。上疏言得失曰:陛下躬圣质,总万方,帝王图籍日陈于前,惟思世务,将兴太平。公卿幸得遭遇其时,言听谏从,然未有建万世之长策,举明主于三代之隆者也。其务在于期会簿书断狱听讼而已,此非太平之基也。臣愿陛下承天心,发大业,与公卿大臣延及儒生述旧礼,明王制,敺一世之民,跻之仁寿之域,则俗何以不若成康,寿何以不若高宗?窃见当世趋务不合于道者,谨条奏,唯陛下财择焉。吉意以为夫妇,人伦大纲,夭寿之萌也。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聘妻送女亡节,则贫人不及,故不举子。又汉家列侯尚公主,诸侯则国人承翁主,使男事女,夫诎于妇,逆阴阳之位,故多女乱云云。自吉至崇,皆好车马衣服,其自奉养极为鲜明,而亡金银锦绣之物。及迁徙去处,所载不过囊衣,不蓄积余财。去位家居,亦布衣疏食。天下服其廉而怪其奢,故俗传王阳能作黄金。

案,后汉书陆拾下襄楷传言:「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上水所得神书百七十卷,号太平清领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

章怀注引太平经典帝王篇略曰:

真人问神人曰:吾欲使帝王立致太平,岂可闻邪?神人言:但顺天地之道,不失铢分,则立致太平延年不疑也。又问曰:今何故其生子少也?天师曰:今太平气到。或有不生子者,反断绝天地之统,使国少人。理国之道,多人则国富,少人则国贫。

案,汉书与王吉同传者有贡禹。禹亦琅邪人。其所言调和阴阳,兴致太平,减少宫女,令儿七岁乃出口钱,其旨趣与王吉相似。后来之于吉太平清领神书兴国广嗣之言,实不能外此。又汉书柒伍李寻传载成帝时,齐人甘可忠诈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其徒党夏贺良等陈说哀帝,以为成帝不应天命,故嗣绝,今宜急改元易号,则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哀帝从其议,改元太初,易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其言亦与后来太平清领书所记兴国广嗣之术约略相似。殆所谓齐学,即滨海地域之学说也。夫汉书既载「俗传王阳能作黄金」,则王阳当时所处之环境中作黄金之观念必已盛行,然后始能致兹传说。故据此可以推见其时社会情况。而应仲远不明斯义,转以此讥孟坚(见风俗通过失篇),过矣。

又真诰壹陆阐幽微第二云:

(上略)夫至廉者不食非己之食,不衣非己之布帛。王阳有似也。(原注:此目应以夷齐为摽。)高士中亦多此例。而今乃举王阳。当年淳德自然,非故为皎洁者也。王阳先汉人也(下略)。

(右五条皆积行获仙,不学而得。)

天师道以王吉为得仙,此实一确证,故吾人虽不敢谓琅邪王氏之祖宗在西汉时即与后来之天师道直接有关,但地域风习影响于思想信仰者至深且巨。若王吉贡禹甘忠可等者,可谓上承齐学有渊源。下启天师之道术,而后来琅邪王氏子孙之为五斗米教徒,必其地域薰习,家世遗传,由来已久。此盖以前读史之人所未曾注意者也。

高平郗氏

晋书陆柒郗鉴传云:

郗鉴字道徽,高平金乡人。(晋高平国治昌邑,在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赵王伦辟为掾,知伦有不臣之迹,称疾去职。及伦篡,其党皆至大官,而鉴闭门自守,不染逆节。二子:愔、昙。愔字方回。与姐夫王羲之、高士许恂(询)竝有迈世之风,俱栖心绝谷,修黄老之术。子超,一字嘉宾。愔事天师道,而超奉佛。昙字重熙,子恢,字道胤。

又鉴叔父隆传云:

隆字弘始,少为赵王伦所善。及伦专擅,召为散骑常侍。伦之篡也,以为扬州刺史。齐王冏檄至,中州人在军者皆欲赴义。隆以兄子鉴为赵王掾,诸子悉在京洛,故犹豫未决。停檄六日,将士愤怒,扶[王]邃为主而攻之,隆父子皆死。

又晋书柒柒何充传云:

于时郗愔及弟昙奉天师道,而充与弟准崇信释氏。谢万讥之云:二郗谄于道,二何佞于佛(世说新语排调篇同)。

又世说新语术解篇云:

郗愔信道甚精勤,常患腹内恶,诸医不可疗。闻于法开有名,往迎之。既来,便脉云:君侯所患,正是精进太过所致耳。合一剂汤与之。一服即大下,去数段许纸如拳大,剖看,乃先所服符也。

又太平御览陆陆陆引太平经云:

郗愔心尚道法,密自遵行。善隶书,与右军相埒。手自起写道经,将盈百卷,于今多有在者。

案,晋书壹肆地理志金乡为兖州高平国之属县,距海滨虽略远,然观郗氏一门在西晋时与赵王伦关系之密切如此,则郗隆父子与孙秀等实皆伦之死党,事败俱以身殉,不过一处中枢,一居方镇之别耳。故以东晋时愔、昙之笃信天师道,及愔字道徽,恢字道胤而推论之,疑其先代在西晋时即已崇奉此教,至嘉宾之奉佛,与其家风习特异者,犹之愔忠于王室,而超党于桓氏,宗教信仰及政治趋向皆与其父背驰也。

吴郡杜氏

晋书壹佰孙恩传云:

恩叔父泰,字敬远,师事钱唐(见下)杜子恭。而子恭有秘术,尝就人借瓜刀,其主求之,子恭曰:当即还耳。既而其刀主行至嘉兴,有鱼跃入船中,破鱼得瓜刀。其为神效往往如此。子恭死,泰传其术。

南齐书伍肆高逸传云:

杜京产字景齐,吴郡钱唐人。(晋吴郡钱唐县,今浙江省杭县。)杜子恭玄孙也。祖运,为刘毅卫军参军,父道鞠,州从事,善弹棋,世传五斗米道,至京产及子栖(南史柒伍隐逸传同)。

真诰壹玖翼真检第一真诰敍录云:

[许]黄民乃奉经入剡(见下)。钱唐杜道鞠(即居士京产之父)道业富盛,数相招致。于时诸人并未知寻阅经法,止禀奉而已。

又钟嵘诗品载谢灵运寄养于钱唐杜明师家,前已论及,兹不重出。

案,杜子恭为孙泰之师,其历代相传至后裔杜栖,多有时名,为南朝天师最着之世家,而钱唐又属滨海地域也。

会稽孔氏

晋书壹佰孙恩传略云:

黄门郎孔道、鄱阳太守桓放之、骠骑咨议周勰等皆敬事之(指孙泰)。中书郎孔道等皆遇害。

晋书柒捌孔愉传云:

孔愉字敬康,会稽山阴(晋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人也。其先世居梁国。曾祖潜,太子少傅,汉末避地会稽,因家焉。吴平,愉迁于洛。惠帝末,东还会稽,入新安山中,改姓孙氏。后忽舍去,皆谓为神人,而为之立祠。

世说新语栖逸篇云:

孔车骑少有嘉遁意,自称孔郎。游散名山。百姓谓有道术,为生立庙。今犹有孔郎庙。

刘孝标注引孔愉别传曰:

永嘉大乱,愉入临海(晋临海郡治章安,今浙江省临海县。)山中,不求闻达。

南齐书肆捌孔稚珪传(南史肆玖孔珪传同)云:

孔稚珪字德璋,会稽山阴人也。祖道隆,位侍中。父灵产。泰始中罢晋安太守。有隐遁之怀,于禹井山立馆,事道精笃。吉日于静屋四向朝拜,涕泗滂沲,东出过钱唐北郭,辄于舟中遥拜杜子恭墓,自此至都,东向坐,不敢背侧。

南史柒伍隐逸传云:

孔道徽,守志业不仕,与[杜]京产友善。道徽父祐,至行通神,隐于四明山,(在今浙江省鄞县西南一百五十里,余姚县南一百十里。)尝见山谷中有数百斛钱,视之如瓦石不异。采樵者竞取,入手即成砂砾。王僧虔与张绪书曰:孔祐,敬康曾孙也。古之遗德也。道徽少厉高行,能世其家风。

真诰壹玖翼真检第一真诰敍录云:

元兴三年京畿纷乱,[许]黄民乃奉经入剡(今浙江省嵊县)。至义熙中,鲁国孔默崇奉道教,为晋安太守。(晋晋安郡故治在今福建省闽侯县东北。)罢职,还至钱唐。闻有许郎先人得道经书俱存,乃往诣许。许不与相见,孔膝行稽颡,积有旬日,兼献奉殷勤,用情甚至。许不获已,始乃传之。孔仍令晋安郡吏王兴缮写。(兴善有心尚,又能书画,故以委之。)孔还都,唯宝录而已,竟未修用。元嘉中,复为广州刺史。及亡后,其子熙先休先才学敏赡,窃取看览,见大洞真经说云:诵之万遍,则能得仙。大致讥诮,殊谓不然。以为仙道必须丹药链形,乃可超举,岂可空积声咏,以致羽服。兼有诸道人助毁其法。或谓不宜蓄此。因一时焚**,无复孑遗。

宋书陆捌彭城王义康传(南史壹叁同)云:

上(太祖)疾尝危殆,[祭酒鲁郡孔]胤秀等辄就尚书仪曹索晋咸康末立康帝旧事。及太祖疾豫,微闻之。[元嘉]十七年十月,诛大将军录事参军刘敬文、贼曹参军孔邵秀、主簿孔胤秀、丹阳丞孔文秀、司空从事中郎司马亮等。胤秀始以书记见任,渐预机密。文秀、邵秀,皆其兄也。司马亮,孔氏中表,并由胤秀而进。

又宋书陆玖范晔传(南史叁叁同)略云:

初,鲁国孔熙先博学有纵横才志,文史星算,无不兼善。初,熙先父默之为广州刺史,以赃货得罪下廷尉,大将军彭城王义康保持之,故得免。及义康被黜,熙先密怀报效。以晔意志不满,欲引之。极辞譬说,其意乃定。熙先素善天文,云:太祖必以非道晏驾,当由骨肉相残。江州应出天子。以为义康当之。有法略道人,先为义康所供养,粗被知待。又有王国寺法静尼,亦出入义康家内,皆感激旧恩,规相拯拔,并与熙先往来,使法略罢道。本姓孙,改名景玄,以为臧质宁远参军。熙先善于治病,兼能诊脉。法静尼妹夫许耀,领队在台,宿卫殿省。尝有病,因法静尼就熙先乞治,为合汤一剂,耀疾即损。耀自往酬谢,熙先深相待结,因告逆谋,耀许为内应。熙先于狱中上书,所陈竝天文占候,谶(南史作诫)上有骨肉相残之祸,其言深切。

真诰贰拾翼真检第二云:

孔璪贱时,杜居士京产将诸经书往剡南墅大墟住,始与顾欢、戚景玄、朱僧标等数人共相料视,于是分别选书出,凡有经传四五卷,真?七八篇,今犹在杜家。

案,孔璪事迹见宋书捌肆及南史贰柒孔觊传。孔觊等起兵应晋安王子勋,实璪为之谋主,亦天师道信徒也。

又会稽孔氏其居山阴之孔愉一门及孔道隆、灵产、稚珪三世,与居剡之孔默之、孔熙先父子及孔胤秀、文秀、邵秀兄弟,是否本为一族?不能详考。然孔愉自谓先世居梁国,孔默之父子孔胤秀兄弟自称鲁郡,皆托为孔子后裔,来从北方。(见新唐书柒伍下宰相世系表孔氏及林宝元和姓纂陆山阴孔氏各条。)其事之真伪,且不置论,而其俱居滨海地域,俱有与天师道相关之迹象,则无疑义。故称之为奉天师道之世家,当无不可。至晋书孙恩传中敬事孙泰之黄门郎孔道即同传下文遇害之中书郎孔道,与山阴孔氏疑是一族。南齐书孔稚珪传稚珪祖为侍中道隆,以稚珪父灵产奉道如此之笃推之,孔道隆恐即孔道。以唐人传写避讳,略书名下一字,而侍中之官或者又因死难之故所追赠欤?姑记于此,以俟考。孔熙先之为天师道信徒,不待论。而法略本孙氏,法静妹夫许耀又为许氏,皆有天师道家世之嫌疑。宋文帝初不死于彭城王义康及孔熙先,而卒死于元凶劭及严道育。其被弑之人虽殊,而俱与天师道有关则一,故谓之死于天师道之手实无不可。至于范蔚宗以谋逆诛,王西庄(十七史商榷陆壹)陈兰甫(东塾集附申范一卷)皆着论辨诬,而不知其死由于孔熙先,熙先为天师道世家。然则谓蔚宗之死实由于天师道,固亦无不可也。

又蔚宗之着后汉书,体大思精,信称良史,独方术一传附载不经之谈,竟与搜神记列仙传无别,故在全书中最为不类。遂来刘子玄之讥评(见史通伍采撰篇及壹柒杂说篇中诸晋史条),亦有疑其非范氏原文,而为后人附益者(见王先谦后汉集解捌贰下黄山校补)。其实读史者苟明乎蔚宗与天师道之关系,则知此传全文本出蔚宗之手,不必致疑也。

义兴周氏

晋书孙恩传言骠骑咨议周勰敬事孙泰。今晋书伍捌有周勰传,勰为义兴阳羡人,周处之孙,终以临淮太守,然其所生时代较早,当非一人。但义兴周氏实有信奉天师道之嫌疑。据晋书伍捌周勰之叔父札传云:

时有道士李脱者,妖术惑众,自言八百岁,故号李八百。自中州至建邺,以鬼道疗病,又署人官位,时人多信事之。弟子李弘养徒灊山,云应谶当王。故[王]敦使庐江太守李恒告札及其诸兄子与脱谋图不轨。时莚(札兄子)为敦咨议参军,即营中杀莚及脱、弘,又遣参军贺鸾就沈充尽掩杀札兄弟子,既而进军会稽,袭札。札出拒之,兵散见杀。(太平御览陆佰柒拾引集仙录,太平广记柒引神仙传等,皆有李八百事。)

抱朴子内篇玖道意篇云:

诸妖道百余种,皆煞生血食。独有李家道无为,为小差。或问:李氏之道起于何时?余答曰:吴太帝时,蜀中有李阿者,穴居不食,传世见之,号为八百岁公。后一旦忽去,不知所在。后有一人,姓李名宽,到吴,而蜀语,能祝水,治病颇愈,于是远近翕然,谓宽为李阿,因共呼之为李八百,而实非也。自公卿以下,莫不云集其门。于是避役之吏民依宽为弟子者,恒近千人。余亲识多有及见宽者。宽弟子转相教受,布满江表,动有千许。

案,葛稚川之言与晋书虽有异同,今观其所述,亦天师道之一派也。当时李氏妖党之盛,可以想见。李恒告周札及其诸兄子与李脱同谋不轨,盖当日李氏妖党自吴迄晋布满江表,义阳周氏为吴地世族之最着者,疑本与李氏道术有连,故王敦等得藉为口实。故曰敬事孙泰之周勰纵非义阳周氏,而义阳周氏之勰者,固曾陷于妖党之嫌疑,则为史实也。

陈郡殷氏

晋书捌肆殷仲堪传云:

殷仲堪,陈郡人也。父师,骠骑咨议参军、晋陵太守、沙阳男。父病积年,仲堪衣不解带,躬学医术,究其精妙。少奉天师道,又精心事神,不吝财贿,而怠行仁义,啬于周急,及[桓]玄来攻,犹勤请祷。然善取人情,病者自为诊脉分药。

世说新语文学篇羊孚弟娶王永言女条刘孝标注引殷氏谱曰:

仲堪娶琅邪王临之女,字英彦。

又世说新语术解篇敍仲堪伯父浩精通医术事云:

殷中军妙解经脉,中年都废。有常所给使忽叩头流血,浩问其故,云:有死事,终不可说。诘问良久,乃云:小人母年垂百岁,抱疾来久,若蒙官一脉,便有活理,讫就屠戮无恨。浩感其至性,遂令舁来,为诊脉处方。始服一剂汤便愈,于是悉焚经方。

真诰壹伍阐幽微第一云:

殷浩侍帝晨,与何晏对。

又云:

侍帝晨有八人:徐庶、庞德、爰愉、李广、王嘉、何晏、解结、殷浩。如世之侍中。

案,殷仲堪为陈郡长平人。陈郡非滨海地域。虽妻为琅邪王氏,本天师道世家,然疑仲堪之奉道,必已家世相传,由来甚久,而不可考矣。今所传黄帝内经素问,虽出后人伪造,实为中国医术古籍,而与天师道有关。其天元纪大论殆即张机伤寒论序所称阴阳大论。故其文中托为黄帝与天师问答之语,是其明证。殷仲堪之伯父殷浩即已妙解经脉,然则仲堪之精于医术,(隋书叁肆经籍志:子部医方类殷荆州要方一卷,殷仲堪撰,亡。)亦当为家门风习渐染所致,非偶因父病始从事学医也。

故参以晋代神仙家葛洪之综练医术,(晋书柒贰葛洪传。又隋书经籍志:肘后方六卷,葛洪撰。梁二卷。陶弘景补阙肘后百一方,九卷,亡。)宋代天师道世家孔熙先善疗病,治愈许耀之故事(宋书陆玖范晔传),梁代神仙家陶弘景祖孙父子之尤明医术本草,(见梁书伍贰,南史柒陆陶弘景传。)又云笈七签壹佰柒下陶翊撰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云:「祖隆兼解药性,常行拯救为务。父贞宝深解药术。」及北朝天师道世家清河崔氏一门若崔彧、崔景哲、崔景鸾、崔冏等累代皆精通医术,为尚药典御(魏书玖壹术艺传,北史贰肆。)等事实,推定陈郡殷氏为天师道世家,明乎吾国医术与道教之关系者,当不以此为无稽之说也。

丹阳葛氏及东海鲍氏

抱朴子之学虽有异于黄巾米贼,然实亦与之同出一源,不过流派略别耳。抱朴子之着述及其师鲍靓之行事今皆不论,仅就其家世籍贯与海滨之关系,略缀数语,以阐明此篇主旨。

晋书柒贰葛洪传云:

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尤好神仙导养之法。从祖玄,吴时学道得仙,号曰葛仙公。以其炼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后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玄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洪传玄业,并综练医术。

晋书玖伍艺术传鲍靓传云:

鲍靓,字太玄,东海人也。(晋东海郡在惠帝元康元年未分置兰陵郡以前统县十二,其境约当今山东省旧兖州府东南至江苏省旧海州之地。)年五岁语父母云:本是曲阳李家儿,九岁坠井死。父母寻访得李氏,推问皆符验。靓学兼内外,明天文河洛书,为南海太守。尝见仙人阴君,受道诀,百余岁卒。

案,神仙之说于此可不置论。以地域言,丹阳东海皆隋书经籍志所谓「三吴及滨海之际」者也(见上文)。然葛氏之居丹阳,亦由海滨迁来,其家世信仰盖远有所承受。据抱朴子自敍篇云:洪曩祖为荆州刺史。王莽之篡,与翟义共起兵,为莽所败,遇赦免祸。莽乃徙君于琅邪。君之子卢佐光武,封下邳僮县侯。托他行遂南渡江,家于句容。太平御览陆陆叁引列仙传作「葛洪,字稚川,琅邪人。」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云:「本属琅邪,后汉骠骑僮侯卢,让国于弟,来居此土。」(见陶弘景集及道藏虞字号谭嗣先太极葛仙翁传。)是葛氏本琅邪人。琅邪固天师道发源之地,与史实尤相适合。又太平御览陆陆肆引神仙传云:「鲍靓,字太玄,琅邪人。一说上党人。汉司徒鲍宣之后。」又太平御览肆壹引袁宏罗浮山记云:「鲍靓,字子玄,上党人。」考靓所以作上党人者,盖据汉书柒贰鲍宣传中「宣既被刑,乃徙之上党,遂家于长子」之语。既以靓为宣之后裔,故宜云然。其实此类依托华胄之言,殊不足信,自无待论。而鲍靓之为琅邪人,更不容疑也。至晋书靓传中靓自称「本是曲阳李家儿」之曲阳,即后汉书襄楷传于吉「于曲阳泉水上得神书」之曲阳,章怀注所谓东海之曲阳是也。于此转可证成靓实为东海人,或琅邪人,皆属滨海地域,所谓上党人者,不过自托于子都之后裔而已。近人注晋书以鲍靓传作东海为误。又以上党与曲阳地相近,殆未详考。(见吴士鉴晋书斠注柒伍鲍靓传注。)云笈七签卷壹佰陆有鲍靓真人传作陈留人。此较后之说,不如晋书等之足据也。

丹阳许氏

丹阳许氏为南朝最着之天师道世家。据其自称,为汉顺帝司徒汝南平舆许敬之后。敬子光始渡江,居丹阳句容。真诰卷末附有真胄世谱,详载其世系,然细核之,殊有可疑。盖真诰贰运象篇第二八月十七日夜保命仙君小茅口授与许长史之文云:

肇祖植德(即谓七世祖许肇也)。

又壹贰稽神枢第二云:

亦如子七世祖父许肇字子阿者有赈死之仁,拯饥之德。故令云荫流后,阴功垂泽,是以今得有好尚仙真之心者。亦有由而然也。此紫阳真人六月二十日受。

(右一条有掾写。)

又壹陆阐幽微第二云:

许肇今为东明公右帅晨。帅晨之任如世间中书监。(许肇字子阿,即长史七代祖司徒敬也。虽有赈救之功,而非阴德,故未蒙受化。既福流后叶,方使上拔,然后为九宫之仙耳。)

又真胄世谱云:

真诰云:「长史七世祖肇字子阿有振惠之功。」今检谱,七世祖名敬,字鸿卿,后汉安帝时为光禄,顺帝永建元年拜司徒。(寅恪案,范氏后汉书陆顺帝纪云:永建二年七月光禄勋许敬为司徒。通鉴伍壹亦同。袁宏后汉纪系此事于永建元年。与此同。)名字与真诰不同。未详所以舛异。

案,许氏家谱与真诰互相舛异。毋宁信真诰为较近真。盖真诰中托为保命仙君及紫阳真人等对许氏言其祖宗名字,且托为许氏亲笔记录。其事虽不可信,而此点却不应譌误也。至家谱则于六朝时往往为寒门攀附华族以作婚宦之资者,尤多所改易。故丹阳许氏确否自汝南南徙,尚不可知。或如葛氏之比,原自琅邪迁来。或如鲍氏之比,本为东海,而自附于上党,今皆无考。要之,吴地居民本多天师道信徒,许氏既世居丹阳,想其宗教信仰之遗传必已甚久。又后汉灵帝熹平元年有会稽妖贼许昌起于勾章,自称阳明皇帝,扇动诸县,众以万数。(见三国志吴书壹孙坚传、贰孙策传裴注东观汉记、后汉书捌捌臧洪传及续汉书天文志等。)许昌既称妖贼,又以阳明为号,必系天师道,此许氏虽不必与丹阳之许同出一源,要为滨海地域天师道之党,与三张之徒先后同起者,则无可疑也。

丹阳陶氏

周嘉猷南北史世系表叁丹阳陶氏表云:

陶隐居弘景,字通明,尤著名于梁代,盖基之裔也。世系无可考。

案,云笈七签壹佰柒有陶弘景从子翊字木羽者所撰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详载世系。周氏谓无可考者,非也。兹录取其有关者之语于下:

隐居先生讳弘景,字通明,丹阳人也。宅在白杨巷南冈之东。宋初土断,仍割秣陵县西乡之桐下里,至今居之。十三世祖超,汉末渡江,始居丹阳。七世祖濬,交州刺史璜之弟,与孙皓俱降晋,拜议郎散骑常侍尚书。祖隆,好学,读书善写,兼解药性,常行拯救为务。父讳贞宝,善藁隶书,家贫,以写经为业,一纸值价四十。深解药术。先生尤好五行阴阳,风角炁候,太一遁甲,星历算数,山川地理,方国所产,及医方香药分剂,虫鸟草木,考校名类,莫不该细。善隶书,不类常式,别作一家,骨体劲媚。

案,陶濬附见晋书伍柒陶璜传。璜传云:「自基至绥四世为交州者五人。」是陶氏一门与南部滨海之地关系至切。匪独陶氏如是,即鲍靓、葛洪,及孙泰、卢循诸人亦莫不然。岂交广二州之区域不但丹沙灵药可为修炼之资,且因邻近海滨,为道教徒众所居之地。以有信仰之环境,故其道术之吸收与传授,较易于距海辽远之地域欤?观陶翊之所述,则天师道世家皆通医药之术,尤有确证。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故吾国之医药学术之发达出于道教之贡献为多。其中固有怪诞不经之说,而尚能注意于人与物之关系,较之佛教,实为近于常识人情之宗教。然则道教之所以为中国自造之宗教,而与自印度所输入之佛教终有区别者,或即在此等处也。

吴兴沈氏

宋书壹佰自序(南史伍柒沈约传同)云:

初,钱唐人杜子恭(南史作杜炅,字子恭。)通灵,有道术,东土豪家及京邑贵望,竝事之为弟子,执在三之敬。[沈]警累世事道,亦敬事子恭。子恭死,门徒孙泰、泰弟子恩传其业,警复事之。隆安三年,恩于会稽作乱,自称征东将军,三吴皆响应。[警子]穆夫时在会稽,恩以为前部参军、振武将军、余姚令。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恩为刘牢之所破,辅国将军高素于山阴回踵埭,执穆夫及伪吴郡太守陆瓌之、吴兴太守丘尫,并见害,函首送京邑。先是宗人沈预素无士行,为警所疾。至是警闻穆夫预乱,逃藏将免矣。预以告官,警及穆夫、弟仲夫、任夫、预夫、佩夫竝遇害,惟穆夫子渊子、云子、田子、林子、虔子获全。

梁书壹叁沈约传(南史伍柒同)略云:

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省武康县)人也。祖林子,宋征虏将军。因病,梦齐和帝以剑断其舌,召巫视之,巫言如梦。乃呼道士奏赤章于天,称禅代之事,不由己出。[梁]高祖闻赤章事,大怒,中使谴责者数焉,约惧,遂卒。

案,吴兴为滨海地域。沈约为林子之孙,穆夫之曾孙,警之玄孙,累世奉天师道。警、穆夫皆孙恩妖党。恩败,几举族殉之。据此,则休文受其家传统信仰之薰习,不言可知。赤章之事即其一例也。请以王献之事证之。世说新语德行篇(参阅晋书捌拾王羲之传附王献之传及太平御览卷陆肆壹引语林)云:

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同异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刘孝标注引王氏谱曰:献之娶郗昙女,名道茂。寅恪案,以道茂之名观之,亦郗氏奉道之旁证。)

案,沈隐侯虽归命释迦,平生着述如均圣论,答陶隐居难均圣论,内典序,佛记序,六道相续作佛义,形神论,神不灭论,难范缜神灭论,究竟慈悲论,千僧会愿文,舍身愿疏,及忏悔文等,(见广弘明集伍、壹伍、壹玖、贰贰、贰陆、贰捌等。)皆阐明佛教之说。迨其临终之际,仍用道家上章首过之法。然则家世信仰之至深且固,不易湔除,有如是者。明乎此义,始可与言吾国中古文化史也。

又南史叁柒沈庆之传附僧昭传云:

僧昭别名法朗,少事天师道士,常以甲子及甲午日夜,着黄巾,衣褐,醮于私室。时记人吉凶,颇有应验。自云为太山录事,幽司中有所收录,必僧昭署名。中年为山阴县。梁武陵王纪为会稽太守,宴坐池亭,蛙鸣聒耳。王曰:殊废丝竹之听。僧昭咒厌十许口便息。及日晚,王又曰:欲其复鸣。僧昭曰:王欢已阑,今恣汝鸣。即便喧聒。又尝校猎,中道而还。左右问其故,答曰:国家有边事,须还处分。问何以知之,曰:向闻南山虎啸知耳。俄而使至。复谓人曰:吾昔为幽司所使,实为烦碎,今已自解。乃开匣出黄纸书,上有一大字,字不可识。曰:教分判如此。及太清初,谓亲知曰:明年海内丧乱,生灵十不一存,乃苦求东归。既不获许,及乱,百口皆歼。

寅恪案,此吴兴沈氏世事天师道之又一确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