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曾是两乡“希望牵两岸,青春耀中华:两岸万名青年大交流”开幕式致辞(1 / 1)

首先,我谨代表安徽省教育厅向参加“希望牵两岸,青春耀中华——两岸万名青年大交流安徽分团暨2009年台湾青年学生徽文化夏令营”的老师和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也借此机会,向遭受台风袭击的台湾父老乡亲致以深切问候,向在灾害中罹难的同胞致以哀悼。

安徽是中国内地高等教育发展较早的省份之一,1902年成立的安徽大学堂就是第一所省立大学,也是今天安徽大学的前身。近10年来,安徽省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安徽省有普通高校95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都坐落在省会合肥市。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超过110万人,硕士、博士研究生3.5万人。200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2%,安徽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这次两岸夏令营以“徽文化”为主题,内涵丰富,这里,我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徽文化的基本情况。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徽州是时间概念,即从1121年至1911年。徽州这一名称始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变更,或称路或称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徽州这一名称随之也就不复存在。一府六县是地域概念,即原徽州府属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在长达890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稳定地隶属于徽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徽剧、徽州刻书、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菜等十余种。此外,还有徽派雕刻、徽派盆景、徽州漆器、徽州竹编、文房四宝、徽州民俗、徽州方言等重要内容。以徽派建筑为例,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体现了和谐自然、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青山、绿水、粉墙融为一体,自然天成;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楼台亭阁变幻无穷,徘徊其中常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趣;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具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其中的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徽派建筑的民居内但逢门户、亭柱、中堂、屏风多悬挂或雕刻楹联,多以忠孝节义、耕读传家为主,如“上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等。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20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两岸夏令营以“徽文化”为主题,为青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搭建了重要的平台。我想,这次夏令营安排的文化讲座和徽文化考察活动,将让大家充分领略安徽的自然风光,体验安徽的人文风情,加深相互间的交流和友谊。

“青山一片共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安徽与台湾之间的交流源远流长,近年来,我省与台湾之间的教育合作交流发展势头良好,我们和台湾高校共同举办的“两岸高校人事管理研讨会”已经举办了五届,今年11月在台湾艺术大学将举办第六届研讨会。我们也多次举办台湾青年学生中华文化研习营,海峡两岸大学生各类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已经选派同学到台湾的高校进行课程学习。这些教育交流活动积极推进了两岸,特别是皖台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双方的友谊,也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下个月4号,合肥与台北就要实现直航,这是安徽和台湾交流史上又一件大事,它将进一步拉近两地的距离,使两岸的交流往来更加频繁。

最后,衷心地祝愿这次由省台办和省教育厅共同举办的两岸学子交流活动圆满成功!祝愿台湾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在安徽期间学习愉快、旅途平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