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参考文献(1 / 1)

中文著作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韦卓民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 [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15〕 [德]康德:《康德书信百封》,李秋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16〕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7〕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8〕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9〕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20〕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1〕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2〕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3〕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24〕 [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5〕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张企泰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2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7〕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8〕 [美]阿伦特:《人的条件》,竺乾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版。

〔29〕 [德]阿佩尔:《哲学的改造》,孙周兴、陆兴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30〕 [美]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万俊人、朱国钧、吴海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1〕 [美]伯恩斯坦:《超越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郭小平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

〔32〕 [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3〕 [加]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34〕 [法]福柯:《主体解释学》,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5〕 [美]巴雷特:《非理性的人》,段德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36〕 [德]毕尔格:《主体的退隐》,陈良梅、夏清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7〕 [德]曼弗雷德-弗兰克:《个体的不可消逝性》,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38〕 [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39〕 [英]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郭忠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40〕 [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41〕 [德]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纲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42〕 [德]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2005年版。

〔43〕 [德]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4〕 [德]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45〕 [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46〕 [德]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郭官义、李黎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47〕 [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48〕 [法]利奥塔:《后现代状况》,车槿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49〕 [法]利奥塔:《非人》,罗国祥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50〕 [美]库尔珀:《纯粹现代性批判——黑格尔、海德格尔及其以后》,臧佩洪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1〕 [美]麦金泰尔:《德性之后》,龚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2〕 [美]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3〕 [美]罗蒂:《普遍主义的崇高,浪漫主义的深度,实用主义的狡诈》,《第欧根尼》2005年第1期。

〔54〕 [美]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55〕 [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56〕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57〕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58〕 [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与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59〕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60〕 [英]卢克斯:《个人主义:分析与批判》,朱红文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

〔61〕 [德]洛维特:《从黑格尔到尼采》,李秋零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62〕 [英]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63〕 [英]伯林:《扭曲的人性之材》,岳秀坤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64〕 [英]伯林:《反潮流》,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65〕 [英]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吕梁等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66〕 [美]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67〕 [法]施兰格等:《哲学家和他的假面具》,徐友渔编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68〕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69〕 《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70〕 [以色列]艾森斯塔德:《反思现代性》,旷新年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71〕 [德]维尔默:《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钦文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72〕 [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汤潮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

〔73〕 [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4〕 [英]波普尔:《猜想与反驳》,傅季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75〕 [德]尼采:《偶像的黄昏》,周国平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6〕 [德]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李伯杰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7〕 [南斯拉夫]马尔科维奇、彼德洛维奇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郑明等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78〕 [波兰]科拉柯夫斯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马元德译,台湾远流出版社1981年版。

〔79〕 [奥地利]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王炳文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80〕 [美]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理论》,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81〕 [匈牙利]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王伟光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82〕 [美]宾克莱:《理想的冲突》,马元德等译,商务印书店1983年版。

〔83〕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84〕 [德]孔汉思、库舍尔:《全球伦理》,何光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5〕 [美]莱文:《辩证法的内部对话》,张翼星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6〕 [德]霍克海姆:《批判理论》,李小兵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87〕 [美]内格尔:《人的问题》,万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88〕 [英]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89〕 [英]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冯克利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0〕 [美]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91〕 [法]萨特:《辩证理性批判》,林骧华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92〕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93〕 [英]边沁:《道理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94〕 [法]科耶夫:《黑格尔导读》,姜志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95〕 [加]泰勒:《黑格尔》,张国清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96〕 [加]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版。

〔97〕 [德]维尔默:《后形而上学现代性》,应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98〕 汪堂家:《自我的觉悟——论笛卡儿与胡塞尔的自我学说》,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9〕 陈晏清、王南湜、李淑梅:《现代唯物主义引导》,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0〕 俞吾金:《实践诠释学——重新解读马克思哲学与一般哲学理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1〕 李德顺:《立言录:李德顺哲学文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2〕 张世英、朱正琳编:《哲学与人》,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03〕 赵敦华:《西方哲学的中国式解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4〕 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5〕 《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6〕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07〕 张志扬:《现代性理论检测与防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08〕 贺来:《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9〕 张世英:《自我实现的历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0〕 贺麟:《黑格尔哲学讲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1〕 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12〕 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13〕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14〕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15〕 黄克剑:《心蕴》,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116〕 张志扬:《缺席的权力》,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17〕 王岳川等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118〕 王南湜:《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19〕 何中华:《哲学:走向本体澄明之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0〕 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1〕 杨耕、陈志良、马俊峰:《为马克思辩护》,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122〕 夏甄陶:《人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23〕 倪梁康:《自识与反思——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24〕 孙伯睽、张一兵主编:《走进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5〕 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6〕 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7〕 王南湜、谢永康:《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8〕 吴晓明:《形而上学的没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9〕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130〕 洪谦主编:《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1〕 李永成:《世纪末的思想与社会》,台湾万象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版。

外文著作

〔1〕 Habermas,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Communication Action, Cambridge,MIT Press,1993.

〔2〕 Levinas, Totality and Infinity, translated by Alphonso Lingis,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1961.

〔3〕 Derrida, J.,Margins of philosophy, translated by A.Bass, Chicago,1982.

〔4〕 Brenkert,George G.,Marx’s Ethics of Freedom,London,1983.

〔5〕 Buck-Morss, Susan,the Origin of Negative Dialectics, Sussex, 1977.

〔6〕 Findlay, J.N.,Hegel, A Re-Examination, New York, 1976.

〔7〕 Fromm, Erich,Marx’s Concept of Man, New York, 1966.

〔8〕 Jay, Martin,Dialectical Imagination, Boston, 1973.

〔9〕 Miller, James,History and Human Existence: From Marx to Merleau-Ponty, Berkeley, Los Angels, 1979.

〔10〕 Schutz,Alfred,The Structure of the Life World, translated by Richard M.Zaner, Evanston,1973.

〔11〕 Sher, Gerson S.,Marxist Humanism and Praxis, New York,1978.

〔12〕 Solomon,Robert C.,In the Spirit of Hegel, New York,1983.

〔13〕 Habermas,Theory and Practice, Cambriage,Polity, 1986.

〔14〕 Gadamer,Hegel’s Dialectic, translated by P. Christopher Smith,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6.

〔15〕 Carse,James P., 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 New York,1987.

〔16〕 Cess,Edward,Religion and contemporary western culture,Abingdon press,1967.

〔17〕 Macintyre,Alasdair,Dependent RationalAnimals,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1999.

〔18〕 Berlin,Isaiah,The Roots of Romanticism, Princes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19〕 Lyotard,Jean-Francois,The Inhuma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0〕 Kolakiwski,Leszek, Main Currents of Marxi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21〕 Vattimo, The End of Modernity, Polity Press,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