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战区防御(续3)(1 / 1)

——不求决战的战区防御

一、不求决战的战区防御特点

与为了从决战中取得某种利益而放弃部分国土不同,只要不寻求和不期待决战,就没有理由放弃任何国土。防御者总是想要尽可能多地保住国土,而进攻者则力求在不进行决战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占领对方国土。防御者没有派军队掩护的地方,都可能被进攻者占领,进攻者就占有了防御者的利益。于是,防御者总是力图直接掩护一切地方,并等待敌人来进攻守护部队。

二、防御者不求决战的手段

不求决战时,进攻者通常追求的目的:一是占领对方大片的国土;二是夺取大型仓库;三是占领没有掩护的要塞;四是无须冒很大风险而组织实施能获取较多利益的战斗。

针对进攻者的这些目的,为不求决战,防御者可采取下列手段应对。

第一种,把军队配置在要塞前面掩护要塞。

防御者把军队配置在要塞前面,敌人不打败防御者的军队就不能进攻要塞。一次会战就是一次决战,如果敌人不寻求决战,就不会发起会战,如此一来,防御者就能做到不通过会战也可保全自己的要塞。所以,当防御者估计敌人不一定寻求决战时,就要等待敌人发动决战,因为敌人很可

能是不愿意决战的。如果敌人准备向防御者发起进攻,在大多数情况下,防御者还可以采用退到要塞后面这个手段,这样,把军队配置在要塞前面就更没有什么危险了。

所有进攻者,只要不寻求大规模进行决战,都是希望不通过会战就可夺取一个或几个要塞,防御者的主要任务就在于阻止敌人实现这一目的。在有许多要塞的战区内,几乎一切运动都是围绕这些要求进行的,进攻者运用种种计谋力图出敌不意地接近某一要塞,防御者则力图通过有准备的运动很快地阻止敌人接近要塞。

第二种,扩大防御正面以守护国土。

扩大军队配置正面以守护国土的手段,只有在非常有利的地形障碍的条件下才可以设想并实施。采用这一手段而设立的大大小小的防哨,只有依靠坚固的阵地才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在扩大正面配置以防守国土、仓库和要塞的防御中,所有有利的地形障碍,如大小河流、山脉、森林和沼泽等等,都能发挥很大作用,并具有重大意义。

从整个战局的角度来看,防御者在宽大正面上用许多并列的防哨进行强有力的相对抵抗,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这种扩大正面的配置多半出现在战局后半期,因为此时防御者已经真正清楚了进攻者的意图,而且进攻者原有的一点敢作敢为精神也已经消失掉。

第三种,通过迅速向侧方行军,赶到前面去拦阻敌人。

这种手段是在防御者正面的宽度不足以防守国土时,进行国土防御所必然会使用的一种手段。因为,即使防御者的阵地正面很宽,也往往不能保证本国所有门户不全部受到威胁;另外,在许多情况下,防御者必须准备以自己的主力去支援可能遭到敌人主力攻击的防哨,否则这些防哨就很容易被攻破;最后,每个不愿使自己的军队固定在正面宽大阵地上作消极抵抗的统帅,都必然更愿意采取经过深思熟虑、有备而来的迅速运动来达成防卫国土的目的。没有军队防守的地方越多,要想及时赶到这些地点就越需要高超的运动技巧。

在不求大规模决战的战争中,从侧方行军赶到敌人前面实施拦阻行动,一般不会有危险。但是,如果防御者要想在最后关头才仓促地赶到敌人的前面占领阵地,而对方又是个不仅能够和愿意追求大的目标,而且不惜为此付出巨大力量和代价的坚决果断的敌人,防御者就肯定会失败,因为在仓促和慌忙中占领的阵地是经不住敌人用全部力量不顾一切地进行攻击的。当然,如果敌人不是用全力进攻,如果他不想利用巨大的成果,或者甚至不愿取得一个巨大的成果,而只想以很小的代价来获取微小的利益,防御者用这种抵抗手段对付他还是可以取得一定效果的。

第四种,避免进行不利的战斗。

一方力图到达某一地点,而另一方力图阻止对方到达这个地点,双方都只好常常在对方眼前运动,而且必须更为谨慎和准确地组织这种运动。

如果防御者利用自己的技巧和设施,使进攻者看到自己没有希望实现任何微小目的,那么,进攻者就往往会在单纯地满足军人荣誉方面去寻找出路,他的最后希望就仅仅是为了取得胜利,取得战利品,进行意义有限的战斗。

显然,防御者采用前三种手段是为了让敌人采取主动,而自己充分利用等待的利益,这种意图完全符合事物的本质规律,不应该一概地否定它。决战的可能性越小,这种意图就越强。第四种手段,则是为前三种手段服务的,是它们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上述四种手段都是为了维持现状。如果这些手段使用得很成功并卓有成效,战争在同一地点就会拖延下去;而战争拖延得越久,给养问题就越重要。但是给养并不是对这种作战产生巨大的影响的因素,因为给养就其任务和性质而言,只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它虽然能对作战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三、防御者发动进攻行动时采取的手段

同上述四种手段并用,防御者可以采取的进攻性手段主要是:

第一,威胁敌人的交通线,其中也包括袭击敌人的仓库。交通线的安全是部署兵力时必须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保障交通线的安全就包含在这些战区自身的一切防卫措施之中。如果防御者的每个阵地都能使敌人的交通线受到威胁并使之有所顾虑,那就发挥了绝大部分的效果。不仅要通过选择阵地对敌人交通线进行威胁,还要用部分兵力真正去进攻敌人的交通线。不过,要想使这种行动获得成功,必须非常熟悉交通线的状况、地形的性质和军队的特点等,把握好适合采取行动的具体条件。

第二,到敌占区实施牵制性攻击和游击活动。

为了进行报复和掠夺,或者为了取得某些利益,防御者到敌占区实施的游击活动,本来不是防御手段,而是真正的进攻手段。游击活动通常能够同牵制性攻击的目的结合在一起,而牵制性攻击以削弱敌军兵力为目的,所以游击活动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真正的防御手段。不过,牵制性攻击的规模和作用可以大到使整个战争具有进攻的姿态,因而可以获得进攻的荣誉。

第三,在有利情况下,攻击敌人的单独驻防部队和防哨,甚至可以攻击敌军的主力,或者对这些目标进行威胁。

当进攻者在某些地点暴露出自己的弱点时,防御者可以把攻击敌人的单独部队或主力作为整个防御的必要补充手段。防御者也可以转向进攻,伺机进行有利的战斗。为了取得战斗的胜利,防御者或者必须在兵力上拥有显著优势,或者必须具备卓越的方法和才能,能使自己的部队较为集中,并能加强部队的活动和运动,来补救由于部队集中而在其他地方出现的不利情况。

四、进攻和防御之间的本质差别消失

如果交战双方的进攻性都很微弱,双方对决战的欲望都不强烈,都很缺乏积极动机,相互阻止和抑制的内在牵制力量很多时,进攻和防御之间的本质差别就必然会渐渐消失。在战局开始阶段,作战一方要进人另一方的战区,在一定程度上会采取进攻的形式,但是防御一方非常可能而且往往会很快就把一切力量用来在敌人土地上保卫自己的国家。于是就形成了双方对峙的局面,这实际上是相互监视。双方都以考虑如何不失去任何东西为前提,同时可以为自己取得实际的利益。

进攻者越是放弃作为前进者的地位,防御者受到的威胁就越少,也就越不需要进行真正的防御来保障自己的安全,从而在进攻和防御之间就很容易出现均势。在这种均势状态中,双方行动的目的都只是从对方手中夺取某种利益并使自己免受任何损害,也就是双方都力图实现真正的战略机动。凡是由于各种情况或政治意图不允许进行大规模决战的战局,显然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这种性质。

五、统帅应依据正确的判断采取行动

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用娴熟的判断和从长期经验中得来的敏锐感觉才能认识真理,历史虽然没有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但是却提供了可供判断的机会。

这里讲的一切有关不求决战的战区防御手段,只具有相对的价值,只在交战双方都软弱无力的情况下才适用。如果超出这个领域之外,则会有另一个较高的法则起支配作用。因而,统帅绝不能忽视这一点,绝不可自以为是地把狭窄领域内的东西看成是绝对的,也绝不可以把他在这里所使用的手段看作是必然的、唯一的手段,更不要在自己已经怀疑这些手段不合时宜时还要使用它们。

在大多数情况下,统帅都处于进行决战和不求决战两种倾向之间,只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统帅首先要能够预先断定敌人是否企图采取较大的、较坚决的措施,他有无力量用这种措施战胜我们。只要敌人有可能这样做,我们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自愿的牺牲改善自己的状况,准备迎接较大规模的决战。简而言之,统帅首先应该正确地判断情况,并根据这个判断采取行动。

然而,即使是拿破仑,有时也会做出错误判断。1813年停战以后,他认为派几个军就可以对付布留赫尔和瑞典王储所率领的反法同盟联军的非主力部队,因为这几个军虽然不足以进行真正的抵抗,但是却可以促使对方像在过去那样小心谨慎而不敢贸然行动。但他没有充分估计到,刻骨的仇恨和逼近的危险在布留赫尔元帅等人身上会发生什么样的作用。拿破仑对于老布留赫尔的敢作敢为精神总是估计不足:在莱比锡,从拿破仑手中夺去胜利的正是布留赫尔;在郎城,拿破仑之所以没有被布留赫尔彻底击溃,只是因为出现了完全出乎拿破仑意料的情况;在滑铁卢,拿破仑终于因这个估计不足的错误而受到了最终惩罚。

六、统帅必须经常注意所有大部队和防哨的状况

防御者必须经常注意所有大部队和防哨的状况。当然,在这种时候,部队指挥官的智慧能起很大作用,但是,如果统帅决定不当,这些部队也会不可避免地卷人灾难之中。

不过,即使一个不很骄傲、不很鲁莽和不很固执的统帅,也难免会犯上述错误。部队指挥官的洞察力、努力程度、勇气和坚定的性格不可能总是合乎统帅的所有要求。统帅不能让属下指挥官任意处理一切问题,他必须给他们下达某些详细的指示,这些指示大多很难同当时的情况相一致,这样,他们的行动就会受到限制。但这是一种完全不可避免的弊病,没有深人到军队的最后环节的、强制性的、权威的意志,就不能很好地指挥军队,而且,谁要是习惯于相信和期望部下总会提出好主意,他就不能很好地指挥军队。

因此,统帅必须经常密切注视每个部队和防哨的情况,以免使它们意外地陷人灾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