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随利津县教育局组织的学习小班化教学经验的考察团,来到了大连市西岗区。我们四天一共考察参观了七所学校——三所初中、三所小学、一所高中,几天的学习让我感触颇深。
我对这几所学校的整体感知是:按照全区区域性的整体改革项目与要求,每所学校所秉承的办学理念基本一致,但每所学校又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产品,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品牌与文化。可以说,西岗区全区整体推动小班化教学,给该区教育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生机与效益。
最让我感到有收获的地方有三点:一是每所学校都生成了自己的学校文化,有自己的顶层设计,用办学理念统摄学校的课堂、课程、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与家长行为等,且鲜明独到;二是每所学校都在“还学与生,还生与人”这一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下积极构建“学习者”的课堂,创造“育人为本、全面发展、个性张扬”的多元化校本课程;三是学校文化实现了动态化,在学校的角角落落,都展示和表现着学校方方面面的管理模式与生活方式。在这里你会发现,学校良好的文化元素在学校成员创造性地、有效地运作下,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力,真正使文化成为展示学校独特形态、凝聚学校成员心志、推动学校长足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让常规文化绽放校园
走进每一所学校,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精神便一下子扑入眼帘。首先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学校的各项常规管理都可视化,管理的思想、流程与成果都一一绽放在学校的走廊、大厅、教室里等,甚至一些角角落落也不乏管理的痕迹。这些管理杰作,有学校整体的,有教师团队的,有学生团队的,也有家长的。比如71中的试卷夹整理、晨测三部曲、优秀作业展评、限时小白板、现场督察工作、团队行动展示、各处室工作计划黑板报等,彰显了该校追求精细化、过程化管理的特色。34中的人人参与的大课间、学生表达班级文化、成绩通报会、教案学案传承、学生成果展示、两支红笔进课堂、知识排查表、学区团队精神评比等,无不显示着该校全覆盖、逐点透析式管理的思想。
在此,重点介绍一下大连市实验小学的学校文化。
走进大连市实验小学,干净整洁是校园给人的第一印象。走进教学楼,浓浓的历史和文化气息迎面而来。走廊内处处充满文化气息,特色主题长廊充分发挥着德育功能。实验小学为学生设置了六大特色长廊,并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特点,让每面墙说不同的话,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实施德育的目的。“百年实小”长廊,让每一个到实验小学读书的学生都能够了解学校发展的历程,以自己是实小的学生为荣;童话长廊,让学生随时随地从故事中感悟做人的基本道理;科技长廊,从人类生活的地球说起,谈到对外星文明的探索,指引着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科学世界;读书长廊,成了中年级学生遨游书海的指路明灯;艺术长廊,专为展示美术作品设置,弘扬了中国悠久的书法文化;爱国主义教育长廊,概括了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和近代中国的革命史,让学生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其中读书长廊和艺术长廊给我的印象最深。读书长廊的面积大约有一个普通教室大,分童话世界、小人王国、走进名著、人生感悟和科学探索五类安置了开放式书架,并设有桌椅供学生课间随时阅读。艺术长廊里尽显民间艺术魅力,除了少数教师的作品,大多是学生的作品,如麦秸画、布艺、剪纸、纸浆画……让人不禁拍手叫好。
从走廊到教室,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体现了老师和学校的良苦用心。“比较陡,请慢走”“轻轻伸伸你的手,美好公德留身后”等温馨提示语,每一间教室里绑窗帘的挂饰,灯开关的底座,窗台上摆放的花,等等,处处都透着灵气。教室布置得简单而又颇具特色。各班教室的门上都贴着自己设计的全家福、奋斗目标、座右铭、中队标志及含义(如“向日葵中队”“墨香中队”“扬帆中队”“风帆中队”)。教室内除了图书角、评比栏,没有额外繁多的教室文化,整个教室看上去简洁大方。置身这样的环境中,怎能不让人情不自禁产生想读书的感觉?
班级文化中有:
静态文化:(1)班纪、班风;(2)激励卡(桌子左上角);(3)班级“心愿树”;(4)艺术作品展示区;(5)读书角。
动态文化:(1)课堂文化:我思考、我收获、我快乐。(2)捐一本看四十本的图书漂流活动。(3)你追我赶:四人小组互助制,小组之间竞赛制。(4)记下奉献事,体验快乐感。(5)每日五问:我积极思考了吗?我心存感恩了吗?我进步了吗?我诚信了吗?我奉献了吗?。(6)德育量化积分:量化评比礼仪、学习、出勤、守纪、卫生、值周、艺体、创新等。
这些无不让人感受到小班管理中的关注每一个学生。
二、处处彰显校园生活力
在教育科学领域中,首倡“生活力”者应该是陶行知先生,他在1926年乡村学校教职员第一次联合研究会上,就提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在他眼中,生活力就是“战胜实际的困难,解决实际的问题,生实际的利,格实际的物,爱实际的人,求实际的衣、食、住、行,回溯实际的既往,改造实际的现在,探测实际的未来”的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的思想,我在这几所学校里都看到了它的行迹。校园生活力其实是教育联结现实生活的能力。这种联结既指校园回归生活、表现生活、创造生活和享受生活的能力,也指校园回归生活、表现生活、创造生活和享受生活的实际程度和水平。前者是应然意义上、不断成长中的校园生活力,后者是实然意义上、可操作、可评价的校园生活力。
在每一所学校,我都看到了全人的生活。每所学校都非常注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还非常关注天性、人性和个性的和谐发展。我看到了全校的生活。他们都兼顾到学校的每一群落和每一个角落,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空间。我还看到了全天的生活。每所学校都兼顾到学生全天候的衣食住行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规律。这样,就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打下鲜明而美好的教育印记。这个印记是学生即便忘记了课堂里所学的一切也不能忘怀的东西。
比如大连八中,在每一层楼上,都悬挂着历届学子的毕业照,这不仅表达着学校的发展历史,更表达着不同发展时期的校园生活。大同中学大厅处的一首歌曲,更是将该校学生的校园生活特色与内涵诠释得淋漓尽致。71中的教学与教研文化生活,凸显了该校校长的专业领导力与学校管理生活的坚守与精细。37中的初一精神——持恒,初二精神——习惯,初三精神——超越,无不显示着“卓然独立、越而胜己”的学校精神。17中的“自由寂寞”精神,则体现了该校静能生慧、动能养才的气概与坚守,它的校园生活力直指学生的能力与品质。这些生成的校园生活力是维系校园良好伦理的纽带,也是走向良好教育生态的桥梁。它让学校的思想得到了自由的放飞,从而让学校的课程、课堂、师生等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三、差异性教学为学生提供了适性的发展机会
几天的学习下来,我明显体会到了小班化教学的真谛一实际上就是以差异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适性的教育。
首先,小班化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教师的差异教学。所谓差异教学,就是指在班级教学中,照顾和有效利用学生的差异,在教学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法策略、过程、评价等方面全方位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这七所学校的构建“学习者”的课堂就充分证明了这些原则。从课堂上,我看到了如下几个特点:适当的期望,以学生为中心,适当的评量,弹性的分组。
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有适当的期望,不断地提高期望的水平,让学生可以和自己潜在的能力竞争,让他们去摘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另外,当提高对学生的期望时,也要提供足够的支持让学生能够达到目标,比如,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解决他们在探索知识以及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课程对学生而言必须是有意义的、有趣的,只有当学生能发现课程的迷人之处时,学习经验才是有效的。所以,教师差异教学当以学生为中心,开发一些适合学生的特色课程。
教师差异教学还需要有适当的评量。教学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到学生的需求,包括与学生的谈话、课堂讨论、对学生的工作观察或是正式的评量。教师必须透过多样化的方式,评估学生发展的层次、兴趣和学习方式,才能掌握学生的起点行为,设计适合学生的课程。
学生们在学习时,当全班都做同样的活动或分享讨论时,他们可以建立通识的知识,得到沟通的感觉,而一些特别的小组或个人学习,也能让学生得到不同的学习经验,所以差异性教学强调弹性的分组。
我还发现这些学校的老师在课堂上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以下原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采取不同的方法;让不同的学生选学不同的课程;用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提供不同的学习单给他们练习,不再只依靠传统的测验卷。老师从教科书的制约里走出来,从学生的发问中,去了解自己要给他们什么。针对学生不同的需求设计课程教学,以发展学生的潜能。好的评量应重视学生对知识深度的了解,而非信息、知识的储存量。评量的方式除了有传统的标准测验,还应该包括大量的实做分享、专题报告、小组合作、项目成果分享等,从而确认他的优点和弱点,建议他如何改进。这些都跟排名无关。
最后,我有一点体会与大家共勉:任何一个地区都有成绩好的学生,也有成绩不好的学生,因此才需要好的老师协助这些不同的学生都攀登上学习之峰;每位老师就是上帝的一只手,都拥有这样伟大的力量!每位老师都要发挥这样的力量,为我们的学生提供适性的发展机会,还学与生,还生与人,真正做到幸福每一个,成功每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