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谒(1 / 1)

春宽梦窄 王充闾 1101 字 17天前

祖国语言的精确,着实令人叹服。比如,公署、公廨、公堂、办公室,顾名思义,都是处理公务的场所。反之,如果因私事而有所求、请托,就要悄悄地溜进达官显宦的私邸去“走门子”,现代语言叫“走后门”,古时则称为“私谒”。

战国时期,孟尝君奉齐湣王之命行聘于秦,开始时受到了秦昭王高规格的接待,还要任命他为丞相。这样一来,遭到了朝廷里权臣的妒忌,因而向昭王进了谗言,结果被囚禁起来,准备一杀了之。孟尝君见形势急转直下,赶忙托人到昭王的爱妾燕姬那里“走门子”,请她给调解、说情。燕姬听说孟尝君有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便提出以此为交换条件。无奈,这件宝物已经作为见面礼献给了秦王,只好由随行人员中一个“善为狗盗”者设法将它盗回,再转献给燕姬。

燕姬见了,喜上眉梢,当即进言于秦王曰:“我听说孟尝君乃天下之大贤,现在来此,本为秦国的幸事。置而不用,也就罢了,怎么还要杀掉呢?真是没有道理。君王如负此杀戮贤才之恶名,我恐天下之贤士皆将裹足而避秦矣!”昭王甚以为是,马上下令:给孟尝君备车马,发驿券,放他出关还齐。看来,“走门子”这种社会存在,由来已久了;而且,效力还是蛮大的。

私谒,核心是个“私”字,得趣在一个“便”字上。私谒者一般都避开旁人的耳目,悄没声地进行活动。明末,写过《燕子笺》《春灯谜》等传奇的阮大铖,颇负才名;但他奸诈猾贼,嗜权罔利,时人称之为“小人中之小人”。他脚踏两只船,先是厕身于东林党人间,后又投靠大宦官魏忠贤,私拜为“干祖爹”,经常夜半私谒,外表却佯装与魏阉疏远。他每次离开魏府时,都要花大价钱把递送的名片从接待人手里买回来,以掩饰其奔走权门的痕迹。这是“私”字。

那么“便”字呢?夤缘求进,可以开门见山;馈遗往还。无须半推半就。有时,“灶王爷爷”不开面,遇上了窒碍,还可以通过私谒,请求“灶王奶奶”代为转圜,打通门径。秦昭王的爱妾燕姬扮演的正是这类角色。

明代文学家宗臣在《报刘一丈书》这篇著名散文里,用漫画式的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干谒求进者的丑态和权门的赫赫气焰:私谒者日夕策马候于权者之门,守门人不放人,则甘言媚语求情,并袖金以私之。而权者又不即出见,只好立于厩中仆马之间,忍受着恶臭的气味与饥渴、毒热的熬煎,耐心地静候着。到了晚上,里面才传出话语:“相公已倦,谢绝客人,明天再来。”明日又不敢不来,照旧立于厩中仆马之间。经过这样几度腾挪、辗转,始得一见。出门后,却招摇过市,虚言“相公厚我”,借以骄人一这真是一幅绝妙的讽刺画。

古往今来,一切私谒者走的都是热门。哪个人位高权重,那他的私邸便宾客盈门,肩摩踵接。本来素昧平生,也要通过曲折的关系附凤攀龙。而一当罢黜遭贬,就立刻“门庭冷落车马稀”了。唐代李适之为宰相时,每值退朝,宾客云集,道是“朱门长不闭,亲友恣相过”。可是,一当他被李林甫谗毁、罢相之后,立刻就变得冷冷清清,门可罗雀。他在一首诗中感慨无限地写道: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走门子”这种社会弊端,原是私有制的产物。在贪贿风行的封建时代,有其深厚的滋生土壤,可谓天下滔滔,俯拾皆是。但也有少数清官廉吏,为了一己的清名也好,为着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也好,能够克己奉公,正身黜恶。“任公平而塞私谒。”这在史书上时有记载。诸如,汉代的申屠嘉,史称“为人廉直,不受私谒”。三国时期,东吴的诸葛瑾出使蜀汉,通好刘备,“与弟(诸葛)亮公会相见,退无私面”。唐代杨绾为吏部侍郎,“典选公平,清贞自守,未尝私谒”,等等,就都是千古传颂的显例。

有些人更进一步,不仅贞洁不染,严以律己,为了对付私谒,还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处置办法。闲翻古籍,记下了几则颇有教益的逸闻佳话——

宋司马光任宰相,亲书一榜悬于家中会客室墙上。榜文曰:“凡于身计,并请一面进状,光得与朝省众官公议施行。若在私第垂访,不请语及。”明确宣布,不要到家里来谈个人的“身计”,有事应该呈进状纸,由众官在公署合议施行,公事公办。

乾隆时,刘统勋居相位。尝有人怀揣银两昏夜叩门求见,刘公断然予以拒绝。第二天早晨,来到政事堂,把那个深夜求见的人招呼出来,说:“昏夜叩门,贤者不为。汝有何禀告,可众前言之。”其人嗫嚅而退。私谒意在徇情营私,干的是见不得人、摆不到桌面上的勾当。“众前言之”,自然有口难开,只好“嗫嚅而退”了。

康熙时,礼部尚书张伯行任苏闽巡抚,一住下来,地方官吏便竞相私谒,送来许多名贵特产。张伯行一向深恶此风,便亲笔写下一道檄文,晓谕各级官员: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虽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公开声讨,以正视听,这也是一种整治“走门子”的验方。

清太祖努尔哈赤行伍出身,对付“私谒”的态度更加决绝,索性发布一圣训:“国人有事,诉于公所,勿得诉于诸王臣之家。其有私诉者,付以鞭索,俾执而责之。”读到这里,谁人不感到痛快呢?

现在,对于干谒求进的歪风,多数当政者不胜其烦,觉得讨嫌;但也有一定数量的人爱吃这口食儿,结果免不了贪饵吞钩。古语说:“受恩多则立朝难。”既承私惠,必谋酬报。结果,**裸的交换活动代替了党性的尊严,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变成了谋求一己私利的工具。“虽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这确实是值得深加惕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