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城纪闻(1 / 1)

春宽梦窄 王充闾 1406 字 17天前

最早知道淹城的信息,源于《文汇报》的一则简要的报道。报载,在素有“八邑名都”之誉的常州市南九公里的武进区湖塘乡,有一处重要文物古迹,是大约三千年前的商朝淹国都城遗址,三城三河,环环相绕,为我国以至世界所独有,而且在现存的地面城池中,最古老,保存得也最完整。

关于淹城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东汉袁康的《越绝书吴地传》:“峨陵(常州古称)县南故城,古淹君地也。东南大冢,淹君子女冢也,去县十八里,吴所葬。”这一带,春秋时期称为延陵,为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的封邑。《公羊传》有“季子去之延陵”的记载。《史记吴泰伯世家》云:“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古代类书之祖、三国魏时编辑的《皇览》记载:“延陵季子冢在峨陵县暨阳乡,至今吏民皆祀之。”正是依据上述古代典籍,史学界对于淹城遗址的来历,做出如下两方面的推测:

一说,淹城曾是商末周初奄国的国都。商周时期,在今山东曲阜、泗水一带曾有一个诸侯国奄国。商周递嬗,它曾联合徐、淮和东方其他邦国进行抵抗。《越绝书》中提到的淹君,乃是奄国被平服之后流窜东南的残部的首领。他们凿河为堑,堆土作城,仍然沿用“奄”字为其国名。古代“淹”“奄”二字通用(甲骨文中,有“弇”而无“淹”“奄”二字),其临时国都遂以“淹城”名之。

二说,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三让王位,被吴王诸樊封于延陵(即今常州),吴语中“延”“淹”谐音,因而认定淹君即季札公子,淹城为季札所筑。也有的说,公子季札因不满阖闾刺杀王僚攫取王位,遂毅然脱离他的统治,于封地延陵筑垒修城,以示淹留之决心。“淹城”之名本此。

上述两种推测,我认为各有所据,都说得通,一时难于判断其是非。实际上,还有一种说法,它来自当地的民间传说。作为远古记忆的口头传承,我觉得其可信度同样很高,不应忽视。

关于淹城遗址的第三说,我是在实地访察武进区湖塘乡时直接听到的。

诗文中有神游、卧游之说,我就是身尚未到淹城,心却早已向它敞开了。脑子里带着一大堆问题,驱车前往。正是收获时节。武(进)宜(兴)公路两旁,稻海连天,推涌着起伏的金浪,展现出锦绣江南的丰年胜景。向导小章是一位健谈而博雅的姑娘,沿途做着有关故实的解说。过了湖塘桥,在西向拐弯处,小章指着一个村落说:“这里距淹城五里,是古代留城的遗址。”接着,她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古老的传说:

商朝末年,淹、留都是诸侯小国。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两国君主常相过从,还成了儿女亲家。后来,留君听说淹君得到两只白色灵龟,属于稀世之珍,便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借回去与妃嫔传观,但始终未获准诺,于是起了并吞淹国之心。察知了留君的用心,淹君一怒之下,把归家省亲的女儿扣住,不许她再返留城。同时筑设三城三河,严加防守。城外烽墩罗列,用以登高瞭望和升烟报警。城墙外侧种满倒钩、蒺藜、唐球、弯角毛树等带刺的灌木丛,形成了防御敌军偷袭的天然屏障。留军几次强攻,都没有得手。

说话间,淹城到了。轿车开进了外城,停在三座高墩前面的广场上。由小章导引,我们顺着传说是淹君的跑马岗往里走去。原来,城凡三重,均为泥土堆砌。外城略呈圆形,周长五里,城郭约为七里;内城呈方形,周长三里。恰和《孟子》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说法相符。宫城,俗称紫罗城,周长一里。每道城只开一门,外城门朝西北,内城门向西南,宫城门对正南,这也符合中国古代统治者对自己权力的传统表示方式。

三城外侧均有护城河,宽五六十米不等,互不通流。宫城河已湮为农田,内河、外河静水无波,作蛙绿色。宫城地势高耸,内城、外城渐低,远望之形似旋螺。城墙虽已倾圮,但基址仍高出水面十米左右。

小章念了一首民谣,基本上勾勒出淹城当日的胜概:“里罗城,外罗城,中间方形紫罗城,三套环河四套城;内高墩,外高墩,周围林立百高墩,城中兀立王女墩;内河坝,外河坝,通道唯有河西坝,独木舟渡古无坝。”现在,除墩台有所减少外,余者大体如是。

《武进县志》记载了明代诗人陈常道的两首淹城纪游诗。其一曰:“谁叱冯夷去巨兵,凿开湖埠壮南营?山藏孤岛围千嶂,堑挟重汤控一坪。盘谷蛇形森踞虎,昆池叠影浩翻鲸。可怜王气今蒿莽,落日群踏空自盟。”于兹可见,在数百年前,虽然城池早已笼罩在荒烟蔓草之间,但气魄还是十分壮伟的。

我们踏看了城墙上下,共同赞叹古昔工程的浩巨。遥想淹国当年,深沟高垒,凭险固守。三道城门不在一个方向,该是考虑了城堡防御的要求;而唯独东面无门,又似乎标示出当时主要敌人的方位。

“但是,偏偏没有守住。”说着,小章续讲了前面剩下的半截故事:

且说留国的军队围困淹城近一个月,也没有攻下。正在无计可施之时,留国的军师给太子出了个主意,让他以过去惯用的“飞箭传书”的方式,与年轻貌美的妻子(淹君之女)相约在城外会面,面诉两地相思、缠绵悱恻之情,说明照此死守下去,夫妻永无团圆之日;进而诱使她提供破城之策。太子甚以为是,遂依计而行。

淹君女对父王早有腹诽,认为不值得为了两只小小的白龟而斩断亲情,刀兵相见;此刻,为了一己的情爱,便将社稷存亡置诸脑后,当即答复了丈夫的请求,在城外会面中偷偷泄漏了淹国的机密。她说:“冬令祭腊之时,父亲将带兵出巡,城里兵力空虚。届时可在城外放火,烧掉墙上的棘刺,然后,你们偷偷地架桥设梯,攀上城头,我在里面按时接应。”

届时,留君太子一一照行不误。结果,五百精兵一夜之间尽数拥进宫城,劫走了白龟和大量财宝。淹君归来,知是女儿里通外国,勾引敌兵所致,未容分说,便手挥青铜剑将女儿碎尸三段,分别埋葬三处,上筑高墩,一则让她永世不得翻身,一则用以警戒臣民。后人称它们为头墩、肚墩、脚墩。

尽管这只是传说,未必实有其事,但经当地民众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淹君女便成了不见诸史传的千古罪人。

“揖让征伐几废兴,陈年史影费猜评。”隔着历史的重重帷幕,有些史疑一时很难廓清,还是请历史学家去论证吧。我想的是这个古老的传说留给后人的深刻教训。

中国古代城堡的形制,多数比较简单。沪南奉贤区的柘林古城,不过是个土围子。即使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故城和赵邯郸、齐临淄等古代名城,也只有两重方城,有的部分还互相重合。像淹城这样内外三层,层层相套,高达数丈,实属少见。但因隐患未除,“变生肘腋”,堡垒被从内部攻破,高垒深池,统归于尘土。

归途上,感谢小章为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小章却摇了摇头,嫣然一笑说:“功不在我。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生活的教科书。”

后来,我陆续看到报道,这里先后出土了独木舟和多种青铜器具、原始青瓷和几何印纹陶器。被称为“开天辟地第一舟”的独木船,全国现今只发现十几只,而淹城一处就出土了五只。最大的长十一米,口宽零点九米,系用整段楠木刳空而成。科学鉴定证明,这只船公元前一千多年即已投人使用,现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而淹城遗址已经被列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