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向岐伯询问:对于所有希望了解针刺治病原理的人,是否必须掌握十二经脉和脉络的起始与终点、十五络脉的出处、五输穴的位置、脏腑的表里关系、四季对人体精血的影响、经络之气在体表的汇聚地、经脉的尺寸和深浅分布,以及它们与头面和四肢的连接情况?我想听听您对这些问题的见解。
岐伯回答道:让我逐一为您解释吧。肺脏的经脉之气始于少商穴,位于大指内侧,称为井穴,与五行中的木相应。从此处,气行至鱼际穴,再到太渊穴,然后到经渠穴,最后进入尺泽穴。这就是手太阴肺经的五输穴。
心脏的经脉之气始于中冲穴,位于中指指端,同样是井穴,与木相应。气从中冲行至劳宫穴,再到大陵穴,然后到间使穴,最后进入曲泽穴。这就是手少阴心经的五输穴。
肝脏的经脉之气从大敦穴开始,位于大趾外侧,是井穴,与木相应。气从这里行至行间穴,再到太冲穴,然后到中封穴,最后进入曲泉穴。这就是足厥阴肝经的五输穴。
脾脏的经脉之气隐白穴为起点,位于大趾内侧,是井穴,与木相应。气从隐白行至大都穴,再到太白穴,然后到商丘穴,最后进入阴陵泉穴。这就是足太阴脾经的五输穴。
肾脏的经脉之气从涌泉穴起始,它位于足心,是井穴,与木相应。气从涌泉行至然谷穴,再到太溪穴,然后到复溜穴,最后进入阴谷穴。这就是足少阴肾经的五输穴。
**经的经脉之气从至阴穴开始,它位于小趾外侧,是井穴,但与金相应。气从至阴行至通谷穴,再到束骨穴,然后到京骨穴,接着到昆仑穴,最后进入委中穴。这就是足太阳**经的五输穴和原穴。
胆经的经脉之气始于窍阴穴,它位于第四趾末端外侧,是井穴,与金相应。气从窍阴行至侠溪穴,再到临泣穴,然后到丘墟穴,接着到阳辅穴,最后进入阳陵泉穴。这就是足少阳胆经的五输穴和原穴。
胃经的经脉之气从历兑穴起始,它位于大趾内侧次趾前端,是井穴,与金相应。气从历兑行至内庭穴,再到陷谷穴,然后经过冲阳穴,接着到解溪穴,最后进入足三里穴,并继续下行至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大肠和小肠的经脉之气分别寄附于上巨虚和下巨虚。这就是足阳明胃经的五输穴和原穴。
三焦的经脉之气源于关冲穴,它位于无名指前端靠近小指处,是井穴,与金相应。气从关冲行至液门穴,再到中渚穴,然后经过阳池穴,接着到支沟穴,最后进入天井穴。此外,三焦还有一个与之相通的下腧穴,即委阳穴。这就是手少阳三焦经的五输穴、原穴和下腧穴。
小肠的经脉之气始于少泽穴,它位于小指外侧前端,是井穴,与金相应。气从少泽行至前谷穴,再到后溪穴,然后经过腕骨穴,接着到阳谷穴,最后进入小海穴。这就是手太阳小肠经的五输穴和原穴。
大肠的经脉之气从商阳穴起始,它位于食指内侧前端外侧,是井穴,与金相应。气从商阳行至二间穴,再到三间穴,然后经过合谷穴,接着到阳溪穴,最后进入曲池穴。这就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五输穴和原穴。
以上就是五脏六腑的经脉之气出入流注的主要腧穴。五脏各有五穴,共二十五穴;六腑在四肢各有六穴,但在头部和颈部又各有额外的穴位,所以实际上六腑的穴位总数超过三十六穴。六腑的经脉之气主要由足三阳经发出,但其中三焦、大肠和小肠的经脉之气又分别与手三阳经相合。
此外,任脉的天突穴位于左右缺盆之间的正中线上。天突穴两旁第二行的穴位是人迎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人迎穴之外的第三行穴位是扶突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扶突穴之外的第四行穴位是天窗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天窗穴之后的第五行穴位是天容穴,属于足少阳胆经;天容穴之后的第六行穴位是天牖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天牖穴之后的第七行穴位是天柱穴,属于足太阳**经;天柱穴之后位于颈部正中的第八行穴位是风府穴,属于督脉。在腋下的穴位中,天府穴属于手太阴肺经,天池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
在针刺某些穴位时,需要注意患者的体位。例如,针刺上关穴时需要患者张嘴,针刺下关穴时需要患者闭嘴,针刺犊鼻穴时需要患者屈膝,针刺内关穴和外关穴时需要患者伸臂。
以上所述就是经脉之气在人体内的流注情况以及主要的腧穴。